印度海洋衛星簡介
印度海洋衛星
1996年3月21日和1999年5月27日,印度還使用PSLV火箭分別發射了IRS P3和IRS P4遙感衛星,在技術上也屬于第二代遙感衛星,其中IRS P4遙感衛星專用于海洋監視用途,攜帶了海洋水色監視儀(OCM)多頻率掃描微波輻射計(MSMR),是印度顆海洋衛星,又稱海洋衛星一號(Oceansat-1)。多年來,該衛星提供了大量風暴和季風等印度洋地區天氣等數據,使印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1] 2009年9月23日,印度海洋衛星一2上天。其質量為960kg,使用壽命約為5年,是印度第16顆遙感衛星(其中有9顆仍在軌運行),用于替換1999年5月升空的印度海洋衛星一1,重訪周期為2天。它可跟蹤海洋生物和鑒別潛在漁區的綜合型衛星;協助預報海事趨勢和海岸帶研究,為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提供支持。[2]
該衛星將由運載火箭從印南部安得拉邦基地發射升空進入太空軌道,配備了彩色監視器、電子散射儀和測深儀等*設備,可每隔2 d飛越印度洋1次,能識別漁場、觀察印度洋地區的氣候變化等,其中電子散射儀能精確測量某海域的風向和風速。海洋衛星-2號星的使用壽命預計為5年。
印度海洋衛星印度衛星發展
目前,“印度遙感衛星”系統在軌工作的衛星共有10顆,分別為:制圖衛星-2A、2B,海洋衛星-2,雷達成像衛星-2,資源衛星-1、2,印度微型衛星-1,制圖衛星-1、2,以及技術試驗衛星。印度還計劃發射雷達成像衛星-1和“熱帶云”(Megha-Tropiques)衛星,2015年之前陸續發射海洋衛星-3、制圖衛星-3、資源衛星-3和4。
為滿足未來遙感衛星的研制要求,印度還在不斷地開發新技術,如圖像數據壓縮、鎳氫蓄電池、姿態和軌道測控系統、半球共振陀螺儀、紅外掃描裝置、低溫冷卻器、熱紅外輻射計、高穩定平臺、微波探測器和分光計熱輻射平衡儀等。[3]
印度海洋衛星國際發展
自美國1978年6月22日發射一顆海洋衛星Seasat-A以后,蘇聯、日本、法國和歐洲空間局等相繼發射了一系列大型海洋衛星。這些衛星搭載有水色掃描儀、主動式和被動式微波遙感器、散射計、SAR等多種海洋遙感有效載荷,可提供全天候海況實時資料。現在能研制和發射海洋水色衛星的國家有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韓國等。
美國SeaStar、日本MOS-1A、MOS-1B、印度IRS-P3、中國臺灣ROCAST-1、前蘇聯OKEAN-01等7顆衛星都屬于海洋水色衛星類、日本Adeos-1衛星上裝載有2臺海洋探測器,即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OCTS)和NASA提供的微波散射計(NSCAT),前者用于海洋水色探測,后者用于海面風場測量。典型的海洋水色衛星有美國SeaStar、印度IRS-P3上裝載的德國空間探測器技術研究所(ISST)研制的模塊式光電掃描儀(MOS-IRS)。
90年代是衛星海洋探測大發展時期,從1991年到1998年世界上共發射了12顆海洋衛星,獲得大量海洋環境信息,促進了衛星海洋學、物理海洋學、構造地質學、冰川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化學、海洋生態學、海洋探測學等多種學科的發展、增進了對許多海洋現象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