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42通用機槍歷史背景
MG-42通用機槍
德國在一戰中失敗,根據《凡爾賽條約》規定,戰敗的德國不可制造水冷式重機槍。一戰后,德國經濟大規模衰退,后在的強政下迅速恢復國家實力。隨著國力的恢復,德軍自然不甘心受條約的限制,永遠成為一支半保安性質的(只有10萬人,不能裝備*)。其實幾乎從結束戰爭開始,德國的各項科研活動就轉入地下,研制的步伐雖然有時放緩卻始終沒有停頓。
不過德國始終是一戰的戰敗國,如果公然違背《凡爾賽條約》,必將立刻遭到西方盟國的嚴厲處罰。所以,這根紅線是不敢碰的,既要隱諱,又要發展,這好像就難了。
所謂愿者不難,德國人很快以自己的精明,巧妙地迂回過了條約的限制。他們研究了一種從傳統眼光看來,不是重機槍的通用機槍。
這挺通用機槍,若使用兩腳架,配備75發彈鼓即可作為輕機槍使用,跟隨班排。若使用重機槍的三角架,配備300發彈箱,即可作為重機槍使用,成為營連的支援。若裝上裝甲車輛,它又是車載機槍,成為盟國步兵的噩夢。其特點是不同于馬克沁重機槍的采用水冷降溫的方式,而是和輕機槍一樣采用氣冷式,通過迅速更換槍管來保持射擊的連續性。
MG-42通用機槍
代表作是德國專家施坦格研制的MG34機槍,該槍1934年設計定型,由的毛瑟兵工廠生產,采用和毛瑟相同的(7.92×57mm毛瑟彈)。它有很多劃時代的亮點之作,如既可用彈鏈供彈,又可換裝75彈鼓供彈,使用彈鏈供彈左右都可進行,能雙槍聯裝使用(可對付飛機);主要零部件都很容易裝卸,操作簡單,可迅速轉移陣地(機槍能夠迅速轉移陣地在實戰中特別重要);該槍理論射速為800-900發/分,時可達1500發/分,達到了單管機槍的,碗口粗的大樹都能打斷;有兩根備份槍管,一旦槍管過熱可迅速更換。作為輕機槍使用時,有效射程為800米;作重機槍使用時,其有效射程為1000米。
MG34大量裝備德軍的各級,也是德軍的各種裝甲車輛的制式。
在實戰中,MG34的可靠性和出色的射擊性能,都得到德方的相當肯定,它是德國步兵的火力支柱。
但MG34有一個比較嚴重的缺點,其結構較復雜,復雜的結構直接導致制造工藝的復雜——耗費更多的工時和材料。
實戰需要的是可以大量制造和裝備的機槍,而根據MG34的生產要求,即使所有工廠全部開足全部馬力,也沒法滿足前線的需要。
德方一直要求研制部門對MG34進行改進。然而由于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不能研發并制造水冷式重機槍,德國人想在氣冷輕機槍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于是德方的目光便轉移到了MG30機槍的身上,?對MG30的原型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創新,例如可快速拆卸的槍管,高速彈鏈的應用,以及低成本高質量高精度的沖壓工藝的應用。最終,由于這個方案在各方面的創新性以及低成本實用性的成功,遠超其他改進方案的優異性能而很快中標。這就是MG42通用機槍。
MG42研究成功,其實是生產技術的一次重要的突破。格魯諾夫博士本人并不是設計師,他是一名金屬沖壓技術的專家,當時由于德軍一線對機槍的需要量很大,他以專業的眼光認為按照傳統制造工藝,很難滿足這樣的需要(原有工藝采用機械加工,將一塊實心金屬利用車床、銑床等加工,切削掉不必要的部分,金屬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既浪費材料,又花費很多工時),他認為機槍采用金屬沖壓工藝制造是必然趨勢。實際中,用金屬沖壓工藝生產的MG42不僅節省材料和工時,也更加緊湊,這對于金屬資源缺乏的德國來說,是非常實際的。
不過MG42剛剛誕生并裝備的時候,在西方潛伏于歐洲的諜報人員看來,這實為一款粗制濫造的,是若干鐵片和一根鐵管的拼湊物。當時雪片般的報告飛向華盛頓和倫敦,內容都是同樣的:德國已經不行了,他們缺乏原材料,連他們戰術核心的機槍都采用如此簡陋粗糙的制造技術。
不過,當美英制造專家得知這個情況以后,卻是大吃一驚。他們清楚地知道,采用沖壓技術的德軍在機槍這個方面,已經遠遠了他們。在后來的實戰中,也很好的證明了這點。
無論在蘇聯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還是諾曼底低矮的灌木叢林,是北非炎熱的沙漠,還是柏林的碎石瓦礫堆,MG42都是德軍的火力支柱,也是盟軍士兵的惡夢。美國兵稱MG42為“的電鋸”,也有人形容MG42是“的拉鏈”(Hitler's zipper),因為其連貫的槍聲像拉動拉鏈時的響聲;蘇聯士兵稱MG42為“亞麻布剪刀”(Linoleum ripper);德國士兵稱它為“的鋸子”(Hitlers?ge)或者“骨鋸”(Bonesaw);英國士兵則以MG42材料的制造產地史潘朵稱呼之。[1]
MG42這款由德國制造的、被譽為二戰時期機槍,那些到處不可一世、飛揚跋扈的美國大兵卻被它搞得意志消沉、無心戀戰、士氣低下,視其為“步兵的噩夢”。它就是被輕評論家用三個的形容詞詞組:“最短的時間,的成本,但卻是的”。
盟軍士兵對于MG42刻骨的印象,就是它的槍聲,MG42機槍射速每分鐘1200發,1500發,而機槍射速超過每分鐘1000發以后,人就無法分辨單個的槍聲,MG42射擊聲不是如同捷克式或者機槍的“噠噠噠”聲,而是類似高速轉動的電鋸的“嗤嗤嗤”聲(聲音有點像美軍的M134重機槍),也有盟軍士兵形容像撕開大片亞麻布的聲音。新兵對此還沒有什么;盟軍的老兵最不愿意聽到的就是這種惡魔般的聲音,對于他們來說,這個聲音就是死神的聲音。因為MG42的高射速,射手每次扣動一下扳機的短點射,就可以射出12到15發。如果一個不幸的士兵被MG42射擊,那么他一瞬間就會中彈數發,活命的可能微乎其微。實戰中,MG42因為其高射速,不但對付小股目標游刃有余,對付集團目標也是非常有效的。
二戰中,德國步兵的戰術主要是以機槍為核心的,步兵班由機槍小組跟小組組成。攻擊時由機槍小組負責壓制敵據點,再由小組以利用地形接近敵方據點,然后在近戰中用或者把敵人殲滅。
而一般的步驟是,機槍首先占據合適的射擊位置,小組同時迂回到側翼;然后由機槍正面開火,吸引和壓制敵人火力,而小組由側翼或后方接近,然后靠小組的勇敢和手中的近戰消滅據點中的對手。而在防御的時候,陣地分為若干段或者若干獨立據點,以機槍小組為核心,小組負責警戒和保護機槍小組。總之,防御中機槍是火力的支柱。所以要特別注意對機槍的保護,一旦機槍被摧毀,防御就會極為困難。
而實戰中,往往不是以班為單位,而是以排連為單位,但是的道理還是相同的。只是加上了排連所屬或者重機槍的使用。MG42是可以勝任德軍的戰術需要。它有著相當出色的壓制能力,由于其射程和各國機槍基本相當,加上其高得多的射速,一般機槍是根本無法在機槍的對射中占MG42的上風的。其中最占劣勢的可能就是裝備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的蘇軍,由于捷格加廖夫射速只是MG42的八九分之一,根本無法壓制住它。而蘇聯的郭留諾夫重機槍極為笨重,無法有效搬運,當然也不是MG42的對手。機槍的弱勢,也是蘇聯和德軍傷亡慘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MG42卻是德軍可以信任的,在實戰中它非常的可靠,即使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MG42依然可以保持穩定的射擊速度。因為MG42是氣冷式機槍,在寒冷的情況下,反而可以有效減少換槍管的時間。一般在法國,MG42連續發射300發以后就得更換槍管,在蘇聯這個數字可以提高到500到600發。格羅福斯設計的更換裝置非常簡單,只要扳動一根杠桿,傾斜槍身,槍管就會自動脫離跳出,并不需要用手觸摸熾熱的槍。更換一支槍管只需要幾秒鐘時間。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外的激戰中,MG42盡其所能地提供了火力的支持。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MG34與MG42(2張)
它使用的材料很少,可以通過簡單流水線制造,造價只有MG34的百分之七十,所費工時和材料只有MG34的百分之五十。整個二戰中,MG42生產了約100萬支(一說70萬支),這個數量是非常驚人的。要知道二戰中德國的生產量不過120萬支,如此高的生產能力讓人瞠目結舌。性能如此優秀的又如此好制造,一詞用在它身上絲毫不過分。
MG-42通用機槍結構特點
MG-42通用機槍概況
MG-42通用機槍
說起MG42這個德國經典強權代表之一的特征就是在所有機槍中(不包含多管式機槍)就屬它的射速最,可高達每分鐘1500發。MG42同時也是難得的可靠、耐用、簡單、容易操作以及成本低廉的德國。MG42另一個特點就是它射擊時發出的槍聲噪音,在普遍聽起來“咑……”或者“啪……”的槍聲中,MG42有著獨樹一格
“撕裂布匹”的槍聲。
拜MG42優良設計所賜,以至MG42能成為“血脈綿延不絕”的機槍家族。除了本身一直到上個世紀的東南歐還能看見其“重出江湖”的身影以外,其后的各款衍生型并未因納粹的戰敗而消逝,例如從MG42/59衍生出的MG1,到MG2以及MG3,除了時代的變遷與型號的改變之外,MG42的身影與精髓依舊跨越時代的沖擊。
另外像是瑞士生產的SIG 710-3,MG42/59,以及5.56毫米西班牙CETME(Centro de Estudios Técnicos de Materiales Especiales)機槍,都是活脫脫MG42機槍的翻版;美國人不承認可槍迷們一看就知道M60機槍也甩不掉MG42的影子。盡管Ameli機槍與MG3機槍都可以算的上是冷戰時期的產物,然而其*的遺傳天性將會伴隨許多國家繼續在這個世紀服役下去。
除了各國地面以及政情混亂地區的民兵仍舊在使用MG42與其衍生型機槍之外,其設計的重點也被東歐國家所采用:匈牙利采用MG42的設計研發成坦克用機槍,蘇聯則研發成7.62毫米GShak戰機空用機槍,但MG42可更換槍管仍比東歐生產的機槍在性能上占上風。嚴格來說MG42的射速理論上是要透過更換不同重量的槍機座才能比其他機槍打出四倍的射擊速率。
MG-42通用機槍(5張)
MG42式7.92毫米通用機槍原稱MG34/41機槍。1943年的突尼斯會戰德軍裝備該槍,命名為MG42通用機槍。格魯諾博士的主要貢獻是大量采用沖鉚件,大大提高了的生產效率。二戰結束時,該槍已生產423600挺。50年代,聯邦德國將該機進成使用北約7.62×51毫米,并重新命名為MG1式。該型號與原型不同之處只是槍機結構和供彈機構做了些改變。一些原型MG42式7.92毫米機槍也改成使用北約7.62毫米。MG42式機槍的另一重要改型槍是MG3式,其供彈機構不僅使用標準的DM1式彈鏈,也使用DM6式和美國的M13式彈鏈。
MG-42通用機槍瞄準裝置
該槍采用準具,瞄準具由弧形表尺和準星組成,準星與照門均可折疊。在照片中用的是常規瞄具,在左側可見有測試曳光彈或根據射程調整的加長針形瞄具。
MG-42通用機槍
該槍使用德國或波蘭7.92×57mm毛瑟彈。
MG-42通用機槍彈種
使用普通彈,也可以裝入穿甲彈(ap)來對付輕型載具。
MG-42通用機槍人員配備
輕機槍組由三人組成:觀察員、射手和裝填手,使用易于迅速轉移的兩腳架MG42,攜帶不多,一般隨班。突擊時,輕機槍組的MG42能迅速換上75發圓形突擊彈鼓,繼續為班組成員提供火力支援。中型機槍組、重型機槍組則由四五名成員組成,使用三角可調支架,一般不配備突擊彈鼓。不同的是,重機槍組的MG42安裝了能保證機槍火力更持久的重型槍管。射手是MG42機槍組的靈魂,因而只有擁有堅定意志的士兵才能擔當,MG42的射手是受過特殊訓練的,熟知通用機槍的性能。在《帝國教導手冊》1940年版中,要求機槍手以500-650發/分的射速點放。雖然MG42的理論射速為1200發/分,但這對機槍本身來說非常重要(二戰中繳獲了MG42機槍的盟軍不懂,玩壞了許多槍管)。所以,訓練有素的射手尤為重要。
MG-42通用機槍優缺點
MG-42通用機槍優點
MG42是二戰中射速(1200發/分鐘,平均20發/秒)的機槍,可靠性和壓制能力。換槍管非常方便,只需要幾秒鐘時間。
MG-42通用機槍缺點
MG42的缺點恰恰是由它的優點帶來的,就是耗彈量極大,機槍手往往連續掃射5秒鐘125發就打光了。所以,德軍不得不養成點射的習慣,來節省。與此同時帶來的缺點還有槍管過熱的問題。
MG-42通用機槍衍生型
1944年,第三帝國(das Dritte Reich)的敗象逐漸出現,不足的物力逐漸掏空帝國的基業,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新款的MG42登場。雖然說是MG42的衍生型,事實上我們可以將這款命名為MG45(又稱為MG42V)的機槍視為全新款機槍,因為原來的機槍操作方式已有大幅改變,由原來的滾軸式槍機改為延遲反沖槍機(retarded blowback;請不要當作“智障”反沖,retarded也做delayed的同義字),因此理論上所需要的工時與成本又進一步減少,并且機槍重量下降到約9千克。
1944年6月MG45/42V開始進行試射,一共發射了120000發并能成功維持1350發/分的射速。然而物力不足就是一個最可怕的,所產生的資源運用排擠效應終究讓MG45/42V只生產了10挺就告結束。不過早夭的MG45/42V并未被歷史埋葬,在戰后成為黑克勒-科赫世界聞名的HKG3、HK33突擊與MP5槍機運作的藍本。
在這里補充一點就是MG42與MG45/42V的運作盡管都有滾軸,可MG42的槍管是浮動式的,因為又采用槍口增壓器的原理,而MG45 /42V的槍管是固定的。這就是的區別,也是區別MG42與MG45/42V的方法。至于外觀上要如何區別,MG45/42V的槍口比較短,因為無需槍口增壓器。
盟軍對于MG42保持又恨又怕的態度,美軍倒是保持務實的反向思考態度,畢竟“打不贏就加入”(If you can't win, then join it in.)也是一種致勝的方式,于是天真地以為依樣畫葫蘆再搭配自己的.30-06就可以創造出威力比MG42還強大的機槍,并且暫定命名為T24通用機槍(原型以T作為代號,正式就役之后才改為M),并由席格諾轉軸器(Saginaw Steering Gear)公司負責進行。
不能不說這種想法還是天真了一些,的設計是以為基準而不是以原有的結構去配合威力更大的;必要的時候可以,就看你多想要,如果等不及的話。.30-06的裝藥量比7.92毫米毛瑟彈多出0.34cm3;或許你認為不多,但在不更動原來的結構與設計下,這0.34cm3的就讓T24機槍在全自動射擊的情況下比北美野馬還??偹忝儡姾苊骼硪约邦V堑貙⑦@個計劃束之高閣當作從未發生過。
至于MG42到戰后又被改款成為MG42/59以及后繼機槍MG3以供(Bundeswehr)保家衛國(德國戰后的憲法限定僅能進行防衛,但出兵阿富汗算是“積極防御”),也外銷給其他國家使用并服役至今并生產。
前面提到的M60機槍也有濃厚的MG42血統,包括槍身一樣用沖軋的方式制成、采用MG42的單爪撥彈桿、快拆式槍管、式握把,以及可以容納槍機活動的中空槍托;不過M60機槍的滾轉式槍機與FG42倒是“很接近”。薩科防衛軍械(Saco Defense,U.S. Ordnance)制造M60原型槍T161因此擊敗由FG42衍生的T52機槍。M60之所以能夠獲選,在競標中勝出,還包括一個原因:M60的瓦斯傳導結構比T52的簡單,當然成本也就比較低。
關于這一點你也許可以瞧不起拿破侖,因為他讓人感到狂傲,但不能否認他的戰爭經濟學:“戰爭的三個條件就是錢,第二是錢,第三還是錢!”如果阿爾伯特·斯佩爾早一點就任,或許德國戰爭機器的運轉成本還能更大幅地下降。21世紀初的FN MAG也有MG42的血統,FN MAG的扳機組與給彈方式與MG42大同小異。
MG-42通用機槍MG1
50[2] 年代,聯邦德國將該機進成使用北約7.62×51毫米,并重新命名為MG1式。該型號與原型不同之處只是槍機結構和供彈機構做了些改變。一些原型MG42式7.92毫米機槍也改成使用北約7.62毫米。
在意大利生產的MG1式改稱為MG42/59式7.62毫米機槍,同時裝備意大利。前南斯拉夫仍生產7.92毫米口徑原型MG42式機槍,并命名為M59式7.92毫米機槍。
該槍可作為輕機槍使用,也可作為重機槍使用。作為重機槍使用時,安裝在與MG3式機槍同一類型的簡化槍架上。
MG-42通用機槍MG3
MG3是德國萊茵金屬所生產的彈鏈供彈通用機槍,以二戰德國的7.92 x 57毫米MG42通用機為北約7.62 x 51毫米口徑而成。
MG42是二戰中的秀的機槍,它為德軍步兵提供了的火力。戰爭結束后,原聯邦德國繼續裝備這款機槍,并將型號改為MG3,一直列裝到今天。MG3在國際市場十分走俏,21世紀初列裝MG3的國家已有十幾個。
改為7.62毫米北約口徑作生產的版本,名為MG1,其后再將瞄準具修改以合乎7.62毫米北約的彈道及改用鍍鉻槍管,命名為MG1A1(又名MG42/58)。MG1A1的改良版本為1959年的MG1A2(MG42/59),主要改為較重的擊錘(950克,原為550克),加入新式環形緩沖器以對應美國的M13彈鏈及DM1彈鏈。再后來的又加入了槍口制退裝置、改良兩腳架及擊錘,命名為MG1A3。而以沿用的MG42直接改裝成7.62毫米北約的版本名為MG2。
至1968年,MG3正式進行生產。相比MG1A3,MG3改良了供彈系統的運作,亦加入了防空用的瞄準照門,部分零件仍可與原MG42互換。MG3在超過30個國家使用,合法生產的包括意大利、西班牙(MG42/59)、巴基斯坦(MG1A3)、希臘、伊朗、蘇丹及土耳其。
在意大利生產的MG1式改稱為MG42/59式7.62毫米機槍,同時裝備意大利。前南斯拉夫仍生產7.92毫米口徑原型MG42式機槍,并命名為M59式7.92毫米機槍。該槍可作為輕機槍使用,也可作為重機槍使用。作為重機槍使用時,安裝在與MG3式機槍同一類型的簡化槍架上。
MG-42通用機槍MG74
MG42直系子孫的代是MG74,由奧地利斯太爾公司GmbH研發,但奧地利方面將槍機的重量增至950克,比MG3的重275克,以致射速降至850-900發/分,并增加了射擊選擇鈕,可半自動射擊。這款MG74的槍托與握把較直系祖先不同的改為暗綠色聚合物材質,并采用威力比較小的7.62毫米北約。
南斯拉夫獲得生產MG42并更名M52,算是“老兵不死”,仍使用直系的7.92毛瑟,所以連射程也一樣。雖然有效射程為1000米,但表尺可達到2000米,射程可達5000米。1999年在南斯拉夫科索沃戰爭還見到當初被南斯拉夫人民軍俘獲的MG42與M52一同“重出江湖”。南斯拉夫當初在20世紀80年代也賣過一批M52給伊拉克,而美軍在兩次波斯灣戰爭中又重新見到他們當初父祖輩與MG42的戰斗,只是這一回輕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