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沼蝦形態特征
羅氏沼蝦,長臂蝦科沼蝦屬一種節肢動物;羅氏沼蝦外被幾丁質甲殼,頭胸部粗大,腹部自前向后逐漸變小,頭胸甲兩側有數條黑色斑紋,與身體呈平行狀。羅氏沼蝦體大,雄性個體的體長可達400毫米,養殖1年通常可達到150~200毫米。額角長,其長度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短,末端超出鱗片的末緣,基部具一雞冠狀隆起,末半向上翹上緣具12~15齒,在雞冠部的齒排列較緊密,末半的齒排列較稀疏,約3齒在眼眶后緣的頭胸甲上下緣具11~13齒,約分布于下緣末端約3/4,基端排列較末端為緊密。頭胸甲與腹部均光滑,無顆粒狀突起。第六腹節約為第五腹節長的1.5~1.8倍,尾節約為第六腹節長的1.7~1.8倍,其背面后半具2對小的活動刺,前對位于尾節的中部,后對位于前對與尾節的后端之間稍靠近前對的位置,末端呈尖刺狀,兩側各具2個側刺,外小內大,其內側刺的長度不超越尾節刺的末端。[3] [6]
羅氏沼蝦的觸角柄刺短小,伸至角膜的中部到末端,約為基節長的1/2.5,前側刺短小,超出第二節的中部,末節清楚地長于末2節。第二觸角鱗片長約為寬的3倍左右。第三顎足伸至觸角柄第三節的中部附近。[3]
羅氏沼蝦的對步足腕節約1/5超出鱗片的末端指節稍稍短于掌部,腕節約為螯長的2.2倍,長節短于腕節,約為腕節長的0.76倍。第二對步足兩性均左右對稱,雄性顯著地粗大,腕節約4/5~5/6超出鱗片的末端各節表面均覆蓋有刺,可動指表面密覆短絨毛,在不動指則僅有刺和分散的毛,在兩指切緣的基部各具2齒,不動指的基部1齒由1個大齒和1~2個小齒組成,末齒剛位于可動指2齒的中部指節短于掌部,約為掌部長的0.78倍掌部呈圓柱狀,基半部稍稍膨大,稍短于腕節長節約為腕節長的0.8倍,稍長于座節。后三對步足形狀相似。第三對步足伸至靠近鱗片的末端掌節約為指節長的2.5倍,長節長于掌節,約為腕節長的2.1倍。第五對步足伸至靠近鱗片的末端附近掌節約為指節長的3.5倍,長節與掌節近等長,約為腕節長的1.7倍。[3]
羅氏沼蝦的體色一般呈淡青藍色,間有棕黃色斑紋,常隨棲息環境不同而變化,性成熟雄蝦第二步足多呈蔚藍色,水域透明度大而變淡;水域透明度小,體色往往較深。[4] [6]
羅氏沼蝦棲息環境
羅氏沼蝦從幼蝦到成蝦階段生活在淡水中,成熟的親蝦在淡水中交配、抱卵,在咸水中排苗,幼體在咸水中發育。羅氏沼蝦對水中溶氧含量要求較高,不耐肥水,一般要求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溶解氧濃度高低對蝦攝食生長和飼料效率的影響很大,特別是養殖中后期要經常換水,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5~40厘米之間。[5]
羅氏沼蝦生活習性
羅氏沼蝦社會行為
羅氏沼蝦有降海性洄游性,在淡水中成長、發育至成熟,集群于河口半咸水區域繁殖場所,進行交配、產卵、孵育子代;剛孵出的幼體即是蚤狀幼體,經過11次蛻皮,變成仔蝦,1-2周內開始溯河洄游至淡水中。[6]
羅氏沼蝦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棲息習性有所不同,甚至是相反。羅氏沼蝦幼體發育階段,必須生活在具有一定鹽度的咸淡水中,行浮游生活,總是腹部朝天,背部朝地,尾部傾斜向上,頭部傾斜向下。若此期放入純淡水中,不久就會死亡。幼體喜群集生活, 有較強的趨光性,但又避開強光和直射光。當幼體成幼蝦后, 直到成蝦和抱卵親蝦,均生活在淡水中,并行底棲生活。平日多分布在水域邊緣,喜歡攀緣于水草、樹枝或其他固著物之上,具明顯的負趨光性,白天多呈隱蔽狀態而活動較少,但在投飼時也會進行覓食。到了夜晚,則活動較為頻繁,覓食、產卵等多在夜間進行因此在夜間捕撈效果往往比白天好。[4]
羅氏沼蝦活動的強弱與外界環境的變化有直接關系,特別是水溫、水流及水中溶氧量等的變化,反應更為敏感。當水溫下降到18℃時活動減弱,16~17℃時反應遲鈍,14℃以下持續一定時間就會死亡。喜群集逆水。當水中溶氧量低造成浮頭時,即集群攀緣于岸邊,反應遲鈍,嚴重時則跳離池水而擱于堤岸、水草和其他物體上,不久就會窒息死亡。[4]
羅氏沼蝦攝食行為
羅氏沼蝦(4張)
羅氏沼蝦屬雜食性動物,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其要求食物組成是不同的剛孵出的,蚤狀幼體主要以微小甲殼類等浮游動物和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幼蟲為食;次蛻皮之后,開始攝食小型浮游動物,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主要投喂豐年蟲無節幼體或輪蟲;經多次蛻皮之后,個體逐漸長大,可攝食煮熟的魚肉碎片、魚卵、蛋品等,以及其他細小適口的動物性飼料。經淡化后的幼蝦,食性轉化為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昆蟲幼體、小型甲殼類、水生蠕蟲、其他動物尸體以及有機碎屑幼嫩植物碎片等為食物。到了成蝦階段,食性更雜,以水生昆蟲及其幼蟲、谷類、果類、小型軟體動物和甲殼類、魚肉為食。當饑餓時還會自相殘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其食物組成主要是人工投喂的商品飼料。羅氏沼蝦在水溫20~30℃時攝食旺盛,18℃以下攝食量減少。
[4] [6] 羅氏沼蝦生長規律
羅氏沼蝦剛孵出的幼體體長為1.6~2.0毫米;24~35天內經11次蛻皮為稚蝦體長6~9毫米,轉行底棲生活;體長3厘米左右的幼蝦,在適溫條件下經5個月左右飼養,平均體長達8~9厘米,平均體重20~25克,雄蝦個體長15厘米左右。[4]
羅氏沼蝦分布范圍
原產地:原產于南亞、東南亞部分地區、大洋洲北部和西太平洋島嶼。孟加拉國、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賈瓦)、馬來西亞(沙撈越、沙巴、馬來西亞半島)、緬甸(緬甸大陸)、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1]
引種:巴西(圣保羅、帕拉)、馬提尼克島。[1]
羅氏沼蝦繁殖方式
羅氏沼蝦繁殖期
羅氏沼蝦的各種圖片(8張)
卵小,卵徑為0.5毫米×0.6毫米。
[3] 羅氏沼蝦為雌雄異體、體外受精,當年即可達性成熟。初次成熟個體一般雄性10厘米、25克左右;雌性8厘米、14克左右。
[4] 羅氏沼蝦雌蝦在生殖蛻殼后3-6小時進行交配,交配后數小時內產卵。雌蝦產卵前要進行一次蛻殼。在交配前雄蝦主動接近雌蝦,守護其旁,不讓其他蝦靠近,此時雌蝦行動遲緩,蛻殼后在新殼未硬化之前即與雄蝦交配,雌蝦在交配后24小時內產卵。雌蝦產卵多在夜間進行,產卵約持續20分鐘。排出的卵由粘膜相連形成葡萄狀粘附在腹足的剛毛上,靠腹足不斷擺動形成水流獲得充足的溶氧,同時,雌蝦經常用步足排除死卵和異物。受精卵經約20天左右孵化。[4] [6]
羅氏沼蝦為一年多次產卵,每次一次性產卵的類型,兩次產卵間隔時間為30~40天。每次產卵量隨雌蝦個體大小及卵巢發育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平均每克體重抱卵量在千粒以上。[4]
羅氏沼蝦養殖技術
水源:要求養蝦塘的水質充足、水質清新、溶氧量高、無污染,可選用湖泊、水庫的水作養蝦水源。
底質:羅氏沼蝦多棲息于池塘底部或塘的坡、灘處,因而池底以硬質泥、少淤泥或無淤泥為好。若是應用多年養魚的池塘作養蝦池,應清除過多的淤泥。[5]
面積與水深:養殖方式不同,面積也不同,主養的精養塘為667~2000平方米,魚蝦混養面積以0.33~0.53公頃為宜。一般水位在1.0~1.5米之間。[5]
蝦池建造:養蝦塘以東西長、南北寬的塘為宜。蝦池內坡應建緩坡以利于蝦的活動和覓食,池坡以1.0:2.5~3.0為好。在池的底部開挖寬2~3米、深0.5~0.6米的溝,設置進、排水渠道,池埂要堅固,防止池埂滲水、漏水。[5]
清塘:老魚塘先清淤,新老池須先曝曬13天左右。放蝦苗天用生石灰1500~2250千克/公頃或漂白粉112.5~150.0千克/公頃清塘。對于野雜魚、海蝦較多的塘還要用15千克/公頃殺滅。[5]
設置隱蔽物:一是種植水草、菹草、輪葉黑藻、空心菜、水葫蘆等,種植面積占整個池面積的20%左右,起凈化水質、控溫、蛻殼隱蔽的作用;二是在池塘四周離岸邊3~4米處放置一些舊網片、竹枝、棕絲,作為蝦蛻殼時的隱蔽物。[5]
施肥:蝦苗下塘前2~10天施發酵后的有機肥4500~7500千克/公頃,培育浮游動物,特別是新開挖池塘施肥更重要。[5]
放養季節:一般以5月中旬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放養為好。按季節規律,每年5月10日左右有1次寒潮,等寒潮過后選擇晴好天氣即可放苗。[5]
放養密度:羅氏沼蝦精養塘,一般放養體長0.8厘米的淡化苗22.5~30.0萬尾/公頃、1.5~2.0厘米的暫養蝦苗18~21萬尾/公頃,對初次養蝦單位、個人或養殖條件不好的池塘可以減少10~20%的投放量。在未解決多層次隱蔽物的前提下,放養密度過大,既增加成本,又降低成活率,還會減慢生長速度,降低商品蝦規格,反而降低了經濟效益。[5]
飼料種類:植物性飼料:麥粉、豆餅、菜餅、蕪萍、水草。動物性飼料:魚粉、魚肉、螺螄、蚌肉、紅蟲、家禽、內臟等。配合料:幼苗含蛋白40%,成蝦含蛋白25%。[5]
投飼次數與時間:羅氏沼蝦對飼料的需求量大,且不耐饑餓,因而投餌應少量多次。8:00~10:00和16:00~21:00是羅氏沼蝦的2個時段,因而每天投餌至少2次,否則會出現相互殘殺現象。蝦苗投放后1個月內,每天投喂3次,分別為8:00~9:00、15:00~16:00、18:00~20:00。[5]
日投餌量:前期(35天)生長較慢、中期(60天)為生長高峰階段,投餌要根據生長階段與水溫綜合確定,每隔15天調整1次用料計劃。[5]
投喂方法:放苗后第2天開始喂食;開始投喂的前3天每萬尾蝦苗喂鮮魚肉0.25千克/天、鴨蛋1個/天,每天分3次投喂,早上、下午、晚上分別投喂總量的30%、20%、50%;3天后增加1倍用量;7天后投喂糊狀螺螄肉或配合飼料,1個月后投喂配合顆粒料或壓碎螺螄。[5]
定期換水:在羅氏沼蝦養殖期,特別是在7~9月,應每隔10~15天抽出1/3的老水補充新水,使水的透明度保持在40厘米左右。[5]
定時開增氧機:一般養蝦產量要達750千克/公頃,就必須配有增氧機,且必須凌晨開機、晴天中午開機、陰雨天全天開機。[5]
定期潑灑生石灰水:在羅氏沼蝦生長旺季,每隔15~20天潑灑1次,用量為150~225千克/公頃,如池塘缺少鈣離子、鎂離子,還應定期使用過磷酸鈣。使用方法:晴天上午使用,少量多次,全池潑灑,每月用量為225~300千克/公頃,分2~3次使用。一般施用磷肥后,蝦大批蛻殼,效果非常明顯。[5]
堅持巡塘:堅持早、中、晚3次巡塘,觀察羅氏沼蝦攝食、生長和活動情況,特殊天氣還應夜里巡塘,防止意外事故發生。經常檢查攔蝦設備,防止野雜魚進入池塘和蝦逃逸。控制水草的生長,保持占水面的1/3左右。[5]
疾病防治
黑點病(黑斑病、甲殼病):該病是由于養蝦池水質變壞,池底形成嚴重還原層,一些分解甲殼質和腐屑的細菌大量繁殖所致。發病初期病灶處有小黑斑,逐漸潰爛,破壞甲殼質,變成黑包或黑斑;通常蝦殼邊緣或頂部最容易受到侵襲,細菌能迅速通過表皮進入體內,引起內部損傷。防治方法為合理控制投放密度、適當投餌、仔細操作;在放養時,用0.9毫克/升孔雀石綠和2毫克/升福爾馬林混合液浸蝦15~30分鐘進行預防;發病后全池潑灑1毫克/升防治。[5]
黑鰓病:該病主要由水質污染、鐮刀霉菌感染羅氏沼蝦鰓部引起。感病后鰓部由紅色變為褐色或淡褐色,直到變黑,導致鰓并逐步失去功能。應采取科學方法進行防治。一是可采取清除淤泥、改良水體環境、養殖季節每隔15~20天潑灑生石灰150千克/公頃、合理設置密度、科學投餌、仔細操作等措施預防;二是可用0.2毫克/升孔雀石綠浸洗30分鐘或用0.4毫克/升硫酸銅溶液浸洗6h,每個療程持續3~5天。[5]
羅氏沼蝦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2年 ver 3.1)——無危(LC)。[1]
羅氏沼蝦主要價值
羅氏沼蝦體形大、食性廣、病害少、易生存、生長快、營養好,因此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營養豐富,可食部分含蛋白質20.5%,與中國對蝦相當,脂肪1.97%,略高于中國對蝦。味道鮮美,是深受廣大消費歡迎的名貴水產品,亦可出口創匯,在中國已形成開發養殖熱潮。但是由于羅氏沼蝦適溫范圍較窄,上市時間集中,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發展養殖。[4]
羅氏沼蝦在中國從日本引進后由珠江水產研究所試養,繁殖成功后向14個省、市推廣養殖,20世紀90年代,羅氏沼蝦養殖因規模化人工育苗技術突破獲發展,2021年中國養殖總產量超過17萬噸,其中廣東、江蘇、浙江的養殖產量約占全中國養殖總量的90%;是大的淡水蝦類,有“淡水蝦王”之稱。[6]
copppy zi B1D2B1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