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歷史沿革
基隆,舊名雞籠。那是因為居住在此地的為凱達格蘭族(ketakalan),雞籠”是“凱達蘭”的閩南方言譯音。格蘭的諧音近似閩南語之“雞籠”,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雞籠,因而得名。光緒元年(1875年)設(shè)基隆廳時,才把雞籠改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1617年(明末萬歷四十五年),張燮著的《東西洋考》里,就有雞籠社、雞籠港、雞籠城、大雞籠街等記載。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基隆,1642年被荷蘭殖民者所取代(基隆戰(zhàn)役),荷蘭人北上攻占社寮島后,將“圣薩爾瓦多城”改名為“北荷蘭”。1667年才被鄭經(jīng)(鄭成功之子)率部趕走。1668年,鄭經(jīng)派軍荷蘭人,荷蘭人兵敗。
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開始與外國通商,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后,正式辟為商埠。1887年建筑基隆至臺北鐵路,1891年通車。日本入侵時期(1895年至1945年),設(shè)基隆郡基隆街,后來升格為市。1889年建成座碼頭,日本侵占中國臺灣省后大舉筑港,分四期于1935年完成,成為現(xiàn)代化商港,現(xiàn)有39個深水泊位,可停靠3萬噸級輪船。1945年光復后,增建了仙洞的貨柜碼頭和特種貨物碼頭,以及八斗子漁港。基隆港是僅次于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進、出港船各約5000多艘,貨物吞吐量約8000萬噸。基隆漁港是中國臺灣重要漁業(yè)基地,年漁產(chǎn)量約占全中國臺灣漁產(chǎn)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時被劃為要塞區(qū),現(xiàn)為中國臺灣當局的基地。
1895年,日本人占領(lǐng)中國臺灣。
1945年10月中國臺灣省正式歸還。政府接管中國臺灣,考慮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將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的五州三廳,改為八縣,并將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的11市改為9省轄市、2縣轄市。其中:基隆市管轄區(qū)域:東為基隆市棉花嶼東端,位于東經(jīng)122°6′25″;西為安樂區(qū)大武侖,位于東經(jīng)121°40′23″;南為仁愛區(qū)石硬港(瀧川町),位于北緯25°6′10″;北為基隆市彭佳嶼北端,位于北緯25°37′53″。東與臺北縣瑞芳鎮(zhèn)為界。西與臺北縣鄉(xiāng)毗鄰,南與臺北縣七堵鄉(xiāng)接壤,北臨東海。管轄的附屬島嶼有社寮島、中山仔、桶盤嶼、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等7島嶼。
1924-1931年,基隆升格為“市”,成為當時中國臺灣第四大都市。市政府于1945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設(shè)于中正區(qū)。管轄中正、信義、仁愛、安樂、中山等5區(qū)。1945年中國臺灣光復中國政府接管后,成為省轄市。現(xiàn)轄仁愛、信義、中正、中山、安樂、暖暖、七堵等7個區(qū)。
1947年1月31日,將臺北縣基隆區(qū)的七堵鄉(xiāng)劃歸基隆市,分為七堵、暖暖二區(qū)。(另:1947年2月18日,臺北縣七堵鄉(xiāng)劃歸基隆市,稱為基隆市七堵區(qū)。1949年1月15日,基隆市七堵區(qū)劃分出暖暖區(qū)。)
1950年中國臺灣省調(diào)整各縣市行政區(qū)域,其中基隆市行政區(qū)域照舊。基隆市管轄中正、信義、仁愛、中山、安樂、七堵、暖暖等7區(qū)。管轄區(qū)域:東為棉花嶼東端,位于東經(jīng)122°6′25″;西為臺北縣汐止鎮(zhèn)境界,位于東經(jīng)121°37′28″;南為臺北縣平溪鄉(xiāng)境界,位于北緯25°3′10″;北為彭佳嶼北端,位于北緯25°37′53″。東與臺北縣瑞芳鎮(zhèn)為界,西與臺北縣鄉(xiāng)毗鄰,東南與臺北縣平溪鄉(xiāng)接壤,西南與臺北縣汐止鎮(zhèn)為界,北臨基隆灣、東海。管轄的附屬島嶼有:在港口的和平島(舊稱社寮島),其旁邊的桶盤嶼、中山仔。港外3.8千米處的基隆嶼(舊稱雞籠山)。東北有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三島。市政府設(shè)于中正區(qū)。
1958年2月,基隆市中山區(qū)的中和里劃歸安樂區(qū)。1959年7月1日,基隆市七堵區(qū)鶯歌里的皮瀨、石厝里的新山兩地區(qū),劃歸安樂區(qū)外寮里管轄。
1988年3月1日,基隆市行政區(qū)域調(diào)整:中山區(qū)民治里二十鄰港西巷改稱中山區(qū)文昌里二十鄰港西巷;安樂區(qū)中和里、德和里、德安里、西榮里、西華里、西定里、西康里劃歸至中山區(qū);七堵區(qū)鶯歌里、七賢里、三民里、四維里、五福里、六合里劃歸安樂區(qū)。
基隆市行政區(qū)劃
基隆市共轄7個市轄區(qū),分別是中正區(qū)、七堵區(qū)、暖暖區(qū)、仁愛區(qū)、中山區(qū)、安樂區(qū)、信義區(qū)。基隆市政府駐仁愛區(qū)。
基隆市下轄鄉(xiāng)級行政區(qū)制表 | 拼音 | 英文 | 面積 (k㎡) | 行政區(qū) 劃代碼 | 郵編 |
中正區(qū) | Zhōngzhèng Qū | Jhongjheng District | 10.2118 | 1001701 | 202 |
七堵區(qū) | Qīdǔ Qū | Cidu District | 56.2659 | 1001702 | 206 |
暖暖區(qū) | Nuǎnnuǎn Qū | Nuannuan District | 22.8283 | 1001703 | 205 |
仁愛區(qū) | Rén'ài Qū | Renai District | 4.2335 | 1001704 | 200 |
中山區(qū) | Zhōngshān Qū | Jhongshan District | 10.5238 | 1001705 | 203 |
安樂區(qū) | ānlè Qū | Anle District | 18.0250 | 1001706 | 204 |
信義區(qū) | Xìnyì Qū | Sinyi District | 10.6706 | 1001707 | 201 |
合計 | Jīlóng Shì | Keelung City | 132.7589 | 10017 | —— |
基隆市地理環(huán)境
基隆市地理位置
中國臺灣省基隆市(25°08′N121°44′E325.133°N 121.733°E)的地形多丘陵而少平地,東側(cè)及西側(cè)各被基隆火山群及五指山山脈環(huán)繞。市內(nèi)的平地主要聚集于基隆港沿岸、海岸線及基隆河河谷一帶,其余地區(qū)大多為山坡地;全市山地雖然普遍不高,但大多為陡坡,對城市的發(fā)展與擴張造成很大的阻礙。丘陵地遍布的影響,導致基隆市的住宅區(qū)大多位于丘陵地上。從市中心到周圍的山坡地到處布滿各式建筑,而市郊的丘陵地上更可見到處聳立新式的公寓大廈群。[2]
位于市區(qū)南側(cè)的獅球嶺,為基隆對島內(nèi)城鎮(zhèn)聯(lián)系的必經(jīng)之路,而以獅球嶺為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構(gòu)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獅球嶺以北為市區(qū)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華地帶;以南則為基隆河河谷,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2]
基隆市水文
基隆市的河川可分為兩大系統(tǒng),以獅球嶺為分水嶺,主要分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兩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區(qū)內(nèi)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穩(wěn)。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條河川貫穿市區(qū),早期更具有航運功能,昔日與獅球嶺、佛祖嶺并稱為“兩嶺四港門”,為基隆市區(qū)重要的地形象征;其中西定河和南榮河的下游在日治時代進行整治,并將兩條河道合并成一條運河,稱為旭川河。田寮河及牛稠港原為涂灘地,也在同時期分別整治為運河和碼頭。[2]
基隆市河流水系 | 河流湖泊 |
---|
基隆港水系 | 旭川(基隆運河)、南榮河(石硬港)、西定河(蚵殼港)、田寮河(田寮港、牛稠港(牛稠港溪及牛稠港碼頭區(qū))、沙灣溪 |
基隆河水系 | 基隆河、深澳坑溪、大水窟溪、暖暖溪、大武侖溪、石厝坑溪、馬陵坑溪、友蚋溪、拔西猴溪 |
水源地及湖泊 | 西勢水庫(座現(xiàn)代化水庫)、新山水庫、八堵攔河堰、情人湖 |
基隆市氣候
基隆風光(13張)
基隆,由于冬季受東北季風經(jīng)過海洋及因背山面海的原因造成潮濕多雨,夏季受西南季風要越過山嶺才能到達之因,雖位居中國臺灣北端,但相當炎熱。
[2] 基隆別稱“雨港”,主要原因為基隆時常多雨陰濕的氣候所造成。進入冬季時,基隆正好處于東北季風從中國大陸北方南下至中國臺灣的迎風面地帶,加上多山的地形干擾季風進入內(nèi)陸,導致基隆在每年12月進入冬季后,便籠罩在陰濕多雨的氣候當中,但下的雨多為綿綿細雨;特別于冬季和春季交際之時,基隆港區(qū)及市中心時常發(fā)生大霧,嚴重時甚至使基隆港的港務(wù)運作被迫停擺,但也有不少人將這種天氣賦予“霧鎖雨港”的美稱。[2]
不過,隨著近幾年來溫室效應的影響,進入1990年代后,基隆的年降雨量有開始遞減的跡象,其中有幾年還出現(xiàn)過嚴重干旱。[2]
基隆市自然資源
基隆市動物資源
老鷹為基隆市野鳥學會之會鳥。為《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類動物,現(xiàn)不及百只。黑鯛本市之市魚為黑鯛,學名為Acanthopagrusschlegelii,又名烏格、黑格、厚唇,棲息深度在3-50公尺,分布于西太平洋區(qū),包括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及大陸沿海等地,中國臺灣省主要在東部、北部、西部及離島之澎湖海域。
基隆市水力資源
基隆市的河川可分為兩大系統(tǒng),以獅球嶺為分水嶺,主要分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兩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區(qū)內(nèi)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穩(wěn)。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條河川貫穿市區(qū),早期更具有航運功能,昔日與獅球嶺、佛祖嶺并稱為“兩嶺四港門”,為基隆市區(qū)重要的地形象征;其中西定河和南榮河的下游在日治時代進行整治,并將兩條河道合并成一條運河,稱為旭川河。田寮河及牛稠港原為涂灘地,也在日治時代分別整治為運河和碼頭。
基隆市人口
2009年8月388624人,人口密度2,942人/平方千米。2010年末人口為384134人。到2013年12月底為止,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32萬5千人,勞動力有18萬3千人,就業(yè)者有17萬5千人,失業(yè)者8千人,非勞動力14萬2千人。 2019年,基隆市近年來因為生育力降低、人口外流,導致總?cè)丝跀?shù)跌破37萬大關(guān),甚至因為就業(yè)機會少,使得基隆人被迫通勤到外縣市工作。
基隆市交通運輸
基隆市基隆港
基隆港(10張)
基隆市擁有中國臺灣第二大港──基隆港,又位于中國臺灣省北部海岸線的中心點,故成為海陸交通的輻輳。中山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皆以基隆為起點,并有多條省道通往全臺各地。基隆同時是中國臺灣鐵路的重要據(jù)點,縱貫鐵路的北端位于基隆,臺鐵東部干線的北端也是從市區(qū)近郊的八堵開始。
在1980年代之前,其他種類的交通工具并不發(fā)達,故基隆港開行許多前往東部及離島的交通船航線,但大部分的普通運輸航線已經(jīng)停駛,取而代之的是觀光航線的蓬勃發(fā)展。除了水運之外,基隆的公路運輸與鐵路運輸均十分發(fā)達,1990年代后,基隆市各界更積極爭取臺北捷運路線延伸基隆,基隆市政府亦有在市區(qū)建設(shè)輕軌運輸系統(tǒng)的計劃。
基隆港位于中國臺灣島北端,是中國臺灣北部海上門戶,重要的海洋漁業(yè)基地。北緯25°09′,東經(jīng)121°44′,地處中國臺灣省北部的基隆市。港口水深達11.5 米。港口三面環(huán)山,沿海灣建有 40 余個泊位。港口年吞吐量約3500~4000萬噸,吞吐主要貨物有糧食、石油、水泥、木材 、化肥和鋼鐵等。集裝箱運輸港 。基隆港為中國臺灣省北部重要的天然良港,也是海運轉(zhuǎn)運中心輔助港--高價值貨物進出口港。以貨柜為主,散貨為輔。是環(huán)島航運之主要樞紐港,結(jié)合觀光,親水性之港口。
基隆港位置處于東經(jīng)121度44分與北緯25度9分交叉點。港區(qū)土地面積(經(jīng)營土地)189.8公頃,港區(qū)水域面積379萬平方米(包括內(nèi)港98.5萬平方米,八尺門區(qū)95.5萬平方米);港口航道水深20-26米,港區(qū)各主航道水深10-26米;駁航4艘,拖船20艘;錨地共41.2萬平方米,可容船舶5艘;浮筒3個(兩組),5-6號浮筒長度為200米。船舶載重吃水深在9.1米以下可系泊6000-10000噸船舶;6-7號浮筒長度也為200米,船舶載重吃水深在9.4米以下可系泊10000-15000噸船舶;碼頭58座(可容船舶58艘),其中營業(yè)碼頭40座,長7545米。出港貨物以紡織品、化學材料、非金屬礦物制品、木材制品以及運輸工具為大宗,進港以化學材料、農(nóng)產(chǎn)品、非金屬礦產(chǎn)品和金屬礦石為大宗。
基隆港在昔日稱為“雞籠港”或“雞籠灣”。雞籠港在十七世紀即有外人足跡,西班牙人占領(lǐng)中國臺灣時就曾對雞籠港進行調(diào)查,并進行了部分建設(shè)。清治后期,西方列強的東來,逐漸開啟了雞籠港的發(fā)展。在光緒12年(1886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義正式開放為商港。當時就任中國臺灣巡撫的劉銘傳曾進行基隆港的建港規(guī)劃,并委由當時的中國臺灣首富林維源總辦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將當時興建中的縱貫鐵路分出支線至港區(qū);但后來建港工程因劉銘傳的離職而未全面實行,主要設(shè)施中只完成一座陸海聯(lián)運碼頭。
基隆市一般干道
基隆市區(qū)的主要街道以八德之“忠”、“孝”、“仁”、“愛”、“信”、“義”為路名,并依序加以數(shù)字命名。
旭川河以西的區(qū)域,東西向的道路有忠一路、忠二路、忠三路、忠四路。南北向的道路有孝一路、孝二路、孝三路、孝四路。旭川河以東、田寮河以南的區(qū)域,東西向的道路有仁一路、仁二路、仁三路、仁四路、仁五路。南北向的道路有愛一路、愛二路、愛三路、愛四路、愛五路、愛六路、愛七路、劉銘傳路、愛九路。田寮河以北的區(qū)域,東西向有信一路、信二路、信三路、信四路、信五路、信六路、信七路。南北向的道路有義一路、義二路。
至于八德之“和”、“平”用于和平島之街道路名,有和一路、和二路、平一路、平二路、平三路。
基隆市政治
基隆市政府是中國臺灣省基隆市的行政機關(guān),在中國臺灣當局架構(gòu)中屬于市政府位階。由于西元1998年將中國臺灣省政府移除“自治法人”地位并簡并改組為“行政院”派出機關(guān)(有“政府”之名,而無政府之實),稱為精省、凍省或中國臺灣省虛級化,基隆市表面上是直隸于中國臺灣省政府,但事實上是直隸于臺當局行政管理機構(gòu)(“行政院”)管轄。
從市長開始民選之后,除第4及第五屆選舉之外,基隆市即長期由執(zhí)政,直至1997年,才由曾任民進黨籍民代的李進勇所打破。現(xiàn)任基隆市長為曾任民進黨代理主席的林右昌。[3]
2022年12月12日消息,邱佩琳將任基隆副市長。[4]
基隆市社會事業(yè)
基隆市教育
大專院校
中國臺灣海洋大學
崇右技術(shù)學院
經(jīng)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高級中學
基隆高級中學
基隆市私立二信高級中學
基隆市立中山高級中學
輔大圣心高級中學
基隆女子高級中學
基隆市立八斗高級中學
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
基隆市立暖暖高級中學
高級職業(yè)學校
基隆高級海事職業(yè)學校
基隆高級商工職業(yè)學校
光隆高級家事商業(yè)職業(yè)學校
培德高級工業(yè)家事職業(yè)學校
基隆市公共設(shè)施
文化設(shè)施
基隆文化中心(基隆市)
主普壇(位于中正公園,為雞籠中元祭主普場所)
基隆史跡館(舊市長官邸,位于中正公園)
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
地方特色文物館
基隆中元祭祀文物館
基隆海洋文化藝術(shù)館
公園與公共綠地
中正公園
東岸廣場(和平廣場)
海洋廣場
東一碼頭公園
八斗子海濱公園
情人湖公園
基隆河河濱綠帶
暖暖運動公園
圖書館
基隆市圖書館
周氏圖書館
基隆市各區(qū)區(qū)立圖書館
體育設(shè)施
基隆市立田徑場
基隆市立體育館/基隆市立游泳池
基隆市立羽球館(位于暖暖)
基隆市立棒球場(位于大武侖)
基隆市立網(wǎng)球場(位于安樂社區(qū))
社福設(shè)施
基隆市立仁愛之家(位于佛祖嶺)
基隆市私立博愛仁愛之家(位于碇內(nèi))
基隆市殯葬管理所(位于南榮路)
基隆市特產(chǎn)美食
廟口小吃可以說是基隆的代表作,民間都說,“到基隆不吃廟口小吃,等于沒到過基隆”。“天婦羅”、“鼎邊銼”、“一口吃香腸”等都是廟口小吃的。還有豆簽羹、八寶冬粉、營養(yǎng)三明治、泡泡冰等。
李鵠餅店:創(chuàng)立于清光緒年間,以鳳梨酥、綠豆凸等糕點最負盛名
連珍糕餅:以傳統(tǒng)糕餅聞名
鼎邊趖:有刑家、吳家兩家,皆位于奠濟宮廟埕旁
豆簽羹
泡泡冰:有廟口的沈記、陳記,以及也在廟口附近的遠東泡泡冰
三兄弟豆花
紀豬腳原汁專家
天婦羅(甜不辣)
卞家牛肉面:位于仙洞。因為店開在防空洞內(nèi),又有“山洞牛肉面”之別稱
蝦冰蟹醬:總店位于碧砂漁港,以將冰品及海產(chǎn)做結(jié)合而聞名
基隆市風景名勝
基隆市市區(qū)環(huán)境
開漳圣王廟
基隆文化中心的現(xiàn)址原為小山丘,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代于山丘上建有“公會堂”,與當代的市政府建筑相鄰;進入時代之后,又在同位置上擴建為“中正堂”。1980年代前后,市政府為了建造文化中心建筑,才將這座小山丘夷平。日治之前,這一帶稱“鱟穴仔埔”,有相當數(shù)量的“鱟”在此生活,據(jù)說天氣變化時,鱟群會離水爬到陸面。基隆內(nèi)港的東岸與西岸之間本為礁巖密布,的兩座,各取名為“鱟公”及“鱟母”以為相配。日本人筑港時將這些礁巖全部炸除,而有了廣闊的港灣。
在火車站前的小艇碼頭有游艇提供游覽基隆港的服務(wù),在此還可以搭游艇出外海至基隆嶼一游,從外海遠望整個北海岸。另外在外木山和瑞芳深澳等漁港有海釣船服務(wù),約傍晚時分出海,次日清晨六點回航,可以垂釣一整晚或欣賞海上之夜景。
為數(shù)眾多的炮臺群,是基隆另一個特殊的景觀。基隆港周邊的炮臺數(shù)目居全臺,修筑的時代從清朝到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皆有,環(huán)布在港區(qū)周邊的丘陵上,依照清代及日據(jù)時代的防衛(wèi)策略而有不同的布局。這些炮臺經(jīng)過整修,皆已開放讓公眾參觀。
基隆市廟口夜市
廟口夜市(15張)
基隆市區(qū)最的景點,莫過于以在奠濟宮(開漳圣王廟)前為名,可能從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代就已存在的廟口夜市,為中國臺灣最的夜市之一。由于基隆的海產(chǎn)本就豐盛,加上身為國際港埠,從各地來來往往的人資流通將各種物產(chǎn)帶來基隆,因此造就出多元富有特色的小吃市集。
基隆市基隆八景
基隆的山海風景相當可觀,尤其于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旭岡觀日”(即旭丘山,位于中正公園北側(cè)一帶)更名列當時中國臺灣八景之一。除旭岡之外,當時地方聲望的邑紳許梓桑曾選出了“基隆八景”作為代表,歷代以來,基隆八景有所更迭。臚列如下:
清代基隆八景
奎山聚雨 (基隆山)
毬嶺匝云 (獅球嶺)
魴頂瀑布
鱟魚凝煙 (鱟公嶼、鱟母嶼,現(xiàn)已不存)
仙洞聽濤 (仙洞巖)
社寮曉日 (和平島)
海門澄清 (八尺門)
杙峰聳翠 (基隆嶼)
日據(jù)基隆八景
雞山驟雨 (基隆山)
獅嶺匝云 (獅球嶺)
魴頂瀑布
鱟魚凝煙 (鱟公嶼、鱟母嶼,現(xiàn)已不存)
仙洞聽濤 (仙洞巖)
社寮曉日 (和平島)
海門澄清 (八尺門)
杙峰聳翠 (基隆嶼)
基隆市自然景點
沿海風景
基隆嶼
北方三島(棉花嶼、花瓶嶼、彭佳嶼)
和平島
基隆港港埠景觀
八斗子海濱公園、望幽谷
長潭里潮境公園
仙洞巖
外木山海岸
陸上景觀
獅球嶺
紅淡山
情人湖
暖暖基隆河壺穴景觀
暖東峽谷
泰安瀑布
姜子寮山
瑪陵、友蚋溪谷
基隆市城市象征
基隆市市徽
基隆市市徽的藍色缺口圓環(huán)代表基隆自然環(huán)境港埠。黃綠色山形,象徵基隆系一綿延丘陵地。貨柜船形“基隆”兩字,象徵基隆主要港市人文環(huán)境。又象徵著隨著航運演進,基隆必然會發(fā)展成中國臺灣貨柜吞吐港。基隆是中國臺灣很重要的城市。
基隆市市歌
市花--紫薇
美麗基隆雄距北中國臺灣省 依山傍海狀況的港灣 中正公園觀音菩薩展慈顏 海門天險巍峨古炮保民安啊~ 朝思暮想基隆是我的故鄉(xiāng)
鷹翔九霄嘯傲北海岸 碧波萬頃國際船艦通航 廟口夜市海鮮小吃遠飄香 慶贊中元萬點水燈長夜光芒啊~ 魂牽夢縈 我愿與你永相伴。
基隆市市花
市花紫薇,屬于千屈菜科,落葉喬木,干及枝光滑,俗名百日紅,即指花期甚長之意。花于夏季綻開,桃、赤紫及白色等皆有,枝干成自然彎曲,狀態(tài)伸展,樹容極為特殊。
基隆市市鳥
市鳥老鷹 本市之市鳥為老鷹,又名來葉、厲翼、黑鳶,往昔從中國臺灣頭到中國臺灣尾,自低海拔山區(qū)、平至海邊,只要抬頭看天空,必能見其在高空盤旋。
成鳥全身大致為暗褐色,羽綠淡褐色。頭部、腹面有淡褐色縱斑。尾羽略長,有不明顯之淡褐色橫斑。飛行時,雙翼狹長,尾略呈開剪形。幼鳥則體色較淡,有明顯之斑點。常出現(xiàn)于海岸、河口、湖泊、港口地帶,基隆港為當前最容易觀察、親近和欣賞的地點,也因此,老鷹為基隆市野鳥學會之會鳥。為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類動物,現(xiàn)僅存不及百只。
基隆市市魚
市魚黑鯛 本市之市魚為黑鯛,學名為Acanthopagrusschlegelii,又名烏格、黑格、厚唇,棲息深度在3-50公尺,分布于西太平洋區(qū),包括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qū)及中國大陸沿海等地,中國臺灣省主要在東部、北部、西部及離島之澎湖海域。黑鯛屬于溫、熱帶沿岸雜食性底棲魚類,全年均產(chǎn),尤以秋季至翌年春季之肉質(zhì)較佳,為各地魚市場上常見的高級食用魚,味道鮮美。喜棲于砂泥底之內(nèi)灣水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對鹽分及水溫的適應能力強,可以在任何鹽度水體中飼養(yǎng),水溫介于10~32℃時仍能適應生存,幼魚期全為雄性,到3-4年生才轉(zhuǎn)變?yōu)榇菩浴?/div>
基隆市基隆炮獅
農(nóng)歷一月元宵節(jié)舉行,由基隆市西定路聚樂社辦理,在元宵節(jié)當日下午由西定路出發(fā),舉行四大廟拜廟繞境表演,依序繞經(jīng)基隆護國城隍廟、慶安宮、奠濟宮、覺修宮等廟,最后于基隆市文化中心前所預先搭好的炮臺表演舞獅。
基隆市龍舟嘉年華
農(nóng)歷五月端午節(jié)舉辦,為中國臺灣少數(shù)的海上龍舟競渡,原先于正濱漁港舉辦,后改至碧砂漁港舉行,并委由安樂高中、中山高中輪流承辦。
基隆市外木山海上長泳
于每年六月舉行,于基隆外木山風景區(qū)舉行,由暖暖高中承辦。
基隆市雞籠中元祭
每年農(nóng)歷七月舉行的雞籠中元祭,是每年基隆最盛大的民俗祭典,當前已名列為中國臺灣十二大地方慶節(jié)之一。中元祭起源于清代時漳泉間的長期械斗,當時地方人士提議“以斗陣頭代替斗人頭”,并選在中元節(jié)紀念這些客死他鄉(xiāng)的孤魂。從咸豐五年(1860年)至當代,形成了開鬼門、迎斗燈、迎水燈、放水燈、關(guān)鬼門等諸多崇敬亡靈的儀式。每年八月初,“慶贊中元”的旗幟飄滿市區(qū),開啟了中元祭的序幕,到了農(nóng)歷七月十四日晚上的水燈達到整個祭典的高潮,更讓民間俗稱“鬼月”的農(nóng)歷七月充滿了另一種和諧的氣氛。
基隆市鎖管季
基隆(5張)
于國歷八月小管盛產(chǎn)時辦理。
基隆市基隆市旗幟
[2]
相關(guān)搜索relevant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