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国产精品,色综合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国产激情对白一区二区三区四

網站首頁企業百科 產品百科 技術百科 人物百科

金屬研究所 我有新說法
76 0
金屬研究所(簡稱“金屬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創建的研究所之一,創建者是中國物理冶金學家李薰先生。1999年5月與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整合建立新的“金屬研究所”,2017年國家依托金屬研究所建立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2019年成立師昌緒*材料創新中心,2020年成立材料腐蝕與防護中心。[1] 金屬研究所在高溫合金、鈦合金、特種合金、鋼鐵、鋁合金、鎂合金、金屬基復合材料、陶瓷等*結構材料領域和納米材料、碳材料、磁性材料、生物材料、能源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領域,開展材料的成分設計、結構表征、制備加工、性能測試和使役行為研究。[1] 截至2021年3月,金屬研究所擁有2個工程技術中心、2個重點實驗室、1個工程實驗室;有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有工作人員1800余人,其中兩院院士5人,有在學研究生1000余人。[1]

目錄

金屬研究所歷史沿革

1951年至1953年,金屬研究所處于籌建時期。
1953年,總理簽署任命通知書,任命從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歸來的李薰博士為金屬所所長。
1953年至1957年,金屬所主要為鋼鐵冶金工業服務,研究領域為金屬物理、冶金物化、金屬加工、選礦、耐火材料、金相技術、化學分析。
1957年至1966年,金屬所堅持中國國家任務與基礎研究并重,開辟了高溫合金、難熔金屬、金屬陶瓷等研究領域。
1970年至1977年,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冶金工業部。
1978年,回歸管理。
1982年,以金屬研究所和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有關研究室為基礎成立了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
1985年至1993年,金屬所先后建立固體原子像開放實驗室、材料疲勞與斷裂、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5年,成立高性能均質合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6年,成立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999年5月,根據中科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的戰略部署,在“東北高性能材料研究發展基地”建設中,原金屬研究所與原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整合建立新的“金屬研究所”。
2001年,成立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2002年,成立沈陽*材料研究發展中心。
2011年,進入“創新2020”。
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托金屬研究所建立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為中國組建的6個國家研究中心之一。
2019年,金屬研究所貫徹黨組的決策部署,在國家支持下,聯合所內外優勢創新力量,成立師昌緒*材料創新中心,致力于提升中國重點工程*材料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可控制備能力。
2020年,成立材料腐蝕與防護中心,重新整合力量開展材料腐蝕基礎研究及重大工程腐蝕防護技術研究。[1-2]
金屬研究所

金屬研究所科研條件

金屬研究所人員編制

截至2021年3月,金屬研究所有工作人員1800余人,其中兩院院士5人。金屬研究所匯聚中國國家各類人才計劃入選者百余人,入選中組部“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4名科學家在25個國際學術組織任職,25名科學家在49個國際期刊擔任學術職務。[1]
院士:葉恒強、李依依、盧柯、成會明[9]
院士:柯偉[9]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盧柯、張志東、楊銳、成會明、馬秀良、馬宗義、張哲峰、盧磊、張海峰、王儉秋、任文才、李峰、劉暢、陳星秋、劉崗、陳春林、孫東明、李秀艷[10]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金、劉崗、孫東明、王振華、唐云龍、潘杰、湯素芳、王宇佳、潘慶松、徐川[11]

金屬研究所科研機構

截至2021年3月,金屬研究所成立師昌緒*材料創新中心、材料腐蝕與防護中心,還擁有1個國家研究中心、2個工程技術中心、2個重點實驗室、1個工程實驗室。[1]
國家研究中心: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
工程技術中心:高性能均質合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重點實驗室:核用材料與安全評價重點實驗室、高溫結構材料重點實驗室
工程實驗室:腐蝕控制工程實驗室[12]

金屬研究所設施資源

  • 儀器設備
截至2022年1月,分析測試中心擁有總值約1.6億元的“高精尖”檢測分析儀器,其中5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有100余臺套。[14]
技術方向
設備名稱
化學分析
輝光放電質譜儀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串聯質譜儀
四極桿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質譜儀
波長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儀
光電直讀光譜儀
移動直讀光譜
空心陰極光譜儀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
碳硫分析儀
氫分析儀
氧氮氫分析儀
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電位滴定儀[21]
力學性能
LM247AT顯微維氏硬度計
FV-700維氏硬度計
顯微維氏硬度計
TESTOR 1080 硬度計
數顯洛氏硬度計
全洛氏硬度計
旋轉彎曲疲勞試驗機
熱機械疲勞試驗機
拉扭復合疲勞試驗機
電液伺服疲勞試驗機
小載荷疲勞試驗機
高頻疲勞試驗機
電子拉伸試驗機
電子拉力試驗機
電子試驗機
超高溫電子試驗機
液壓試驗機
示波沖擊試驗機
擺錘式沖擊試驗機
小能量沖擊試驗機
高溫蠕變持久試驗機[22]
無損檢測
工業CT無損檢測分析系統
射線(膠片、CR\DR)檢測系統
系列絲棒管無損檢測系統
超聲相控陣無損檢測系統
超聲水浸C掃檢測系統
超聲A掃檢測系統
滲透檢測系統
渦流探傷儀
磁粉探傷儀[23]
金相分析
高溫金相顯微鏡
三維金相自動分析成像設備
研究型金相顯微鏡
自動磨拋機
全自動電解拋光腐蝕機
熱壓全自動鑲嵌機[24]
結構分析
場發射掃描電鏡
Zeiss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
熱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
環境掃描電鏡
鎢燈絲掃描電鏡
FEI鎢燈絲電鏡
原位高溫拉伸臺
掃描電鏡用加熱載臺
透射電子顯微鏡
表面分析系統
X射線衍射儀
電子探針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
接觸式表面形貌儀
白光干涉儀
臺階儀
三離子束切割儀
精密氬離子減薄儀系統
離子減薄儀
全自動振動拋光機
凹坑儀[25]
腐蝕分析
環境掃描電鏡
掃描電鏡
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
X射線衍射儀
材料顯微鏡
體式顯微鏡
手動磨拋機
熱壓鑲嵌機[26]
熱物性能
示差掃描量熱儀
超高溫綜合熱分析儀
高溫熱重分析儀
熱分析-質譜儀聯用
低溫導熱測試儀
高溫熱導儀
高溫激光導熱儀
超高溫激光導熱儀
熱導率測試儀
高精度低溫膨脹儀
石英膨脹儀
熱機械分析儀
超高溫立式熱膨脹儀
高溫彈性模量測試裝置
雙樣品高溫彈性模量儀
高溫電阻系數分析儀
激光粒度儀
激光粒度形態分析儀
全自動氣體置換法真密度儀[27]
熱力模擬及特種制備
熱模擬試驗機
光學浮區法單晶體生長爐
激光加工機
激光高通量真空環境制備多元合金裝置[28]
  • 館藏資源
金屬所圖書館建立于1953年,截至2021年6月,包括書庫2個、中西文閱覽室2個、過刊庫2個、檢索室等。文獻資源的形式包括網絡版電子文獻和印本文獻。藏書范圍側重于各種材料與工程、金屬學及工藝以及腐蝕與防護專業等,包括中國國內外書籍、連續出版物、資料、工具書。該館還收藏專業手冊及標準、叢書叢刊,有些屬于中國國內獨版。訂有外文原版期刊200余種,中文現刊600余種。館藏專業書籍約12萬冊、期刊2500種、60余萬冊。專業文獻齊全、完整,核心期刊覆蓋率高。引進多種網絡版文獻數據庫,形成完備、系統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包括:SCI網絡版數據庫(Web of Sci),EI網絡版數據庫、外文全文網絡數據、以及中文網絡版——維普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13]

金屬研究所科研成就

金屬研究所科研成果

  • 綜述
20世紀50年代,金屬所開發了用于平爐煉鋼的鋁鎂磚,解決了中國鉻礦資源缺乏的問題;建立了氧氣電爐煉鋼及其它強化冶煉工藝;建立的了鋼中氣體分析和夾雜物鑒定方法在全國推廣,對提高中國鋼質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60年代前后金屬所參與中國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曾獲3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截至2020年6月,金屬所發表的科研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均列全國科研院所的前茅,“九五”以來每年發表論文500篇左右,其中SCI論文200多篇。美國ISI評選出1980—2000年20年間有影響力的47篇論文中,金屬所占5篇,居位。近幾年,金屬所青年科學家的工作陸續發表在Science、Nature等國際期刊上。例如“超高強度高導電性納米孿晶純銅”(2004)、“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降低純鐵氮化溫度”(2003)、“納米銅室溫超塑延展性的發現”(2000)、“納米碳管儲氫量的確定”均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納米銅室溫超塑延展性的發現”及“納米碳管儲氫量的確定”分別被評為1999年度2000年度中國科技進展及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新聞,“我國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和全同金屬納米團簇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被評為2003年中國科技進展新聞之一。
截至2020年6月,自1985年中國國家實行新的科技獎勵制度以來,金屬所共獲各類科技獎勵400余項,其中國家三大獎60余項(技術發明獎15項,自然科學獎28項,科技進步獎18項)。僅“九五”期間就獲得國家獎12項(技術發明獎3項,自然科學獎4項,科技進步獎5項),所涉及的學科方向包括鋼鐵材料、高溫合金、鈦合金、納米材料和技術、特殊環境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材料的結構、性能與表征、材料新工藝等。其中,“五次對稱性及Ti-Ni準晶相的發現與研究”突破了傳統晶體學理論認識,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多孔氣冷鑄造一級渦輪葉片的研制與推廣”和“冶金礦山潛孔鉆具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研究”獲重要應用和巨大經濟效益,均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截至2020年6月,近二十年,金屬所共申請3400余件,獲2200余件。近幾年,每年申請的數都在250件以上。在申請和獲的中,約80%為發明,20%為實用新型。2001年金屬所被和國家經貿委確定為批全國企事業試點單位(全國共60個單位,其中科研院所10個)。近幾年一些新發明和新技術開始在美國、歐盟等地申請保護。[29]
基礎研究方面,金屬所在納米金屬材料、碳納米材料、材料微觀結構表征、疲勞斷裂行為等領域涌現出一系列國際上同領域有影響的創新性成果。“金屬納米結構材料”在國際上持續該學科方向發展,被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列為重大科研成果產出。在應用研究方面,金屬所為載人航天、大飛機、航空發動機、高速鐵路、三峽工程、核電工程、跨海大橋、海洋工程等一系列國之重器提供關鍵材料和技術支持。[1]
  • 獲獎(部分)
獲獎時間
獲獎名稱
獲獎類別
獲獎等級
主要完成人
2020
大尺寸高性能非晶及非晶復合材料可控制備基礎研究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朱正旺,張宏偉,李正坤,李宏,張海峰
2020
綠色高耐蝕鎂合金防腐蝕涂層制備理論與應用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王福會,杜克勤,李瑛,張濤,嚴川偉
2020
基于鐵電極化的量子材料構筑及其亞埃尺度結構調控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馬秀良,唐云龍,朱銀蓮,王宇佳,劉穎
2019
超高溫碳纖維增強碳-陶瓷復合材料研究及其應用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湯素芳,胡成龍,[鄧景屹],劉文川,成會明
2019
金屬材料的攪拌摩擦焊接與加工基礎研究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馬宗義,肖伯律,倪丁瑞,薛鵬,王東
2018
壓水堆核電高溫高壓水環境材料損傷關鍵測試技術及成套裝備與應用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韓恩厚、吳欣強、王儉秋、酈曉慧、匡文軍、彭群家
2018
超長壽命疲勞裂紋萌生機理與壽命預測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王清遠(四川大學),楊振國(金屬研究所),楊帆(金屬研究所),張繼明(金屬研究所)
2018
高性能碳基儲能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李峰、成會明、王大偉、周光敏、李娜
2018
高純凈超厚尺度均質鋼制備技術與應用
遼寧省技術發明獎
一等獎
李殿中、欒義坤、傅排先、孫明月、王培、李依依
2017
新型亞穩金屬材料制備技術及應用
遼寧省技術發明獎
一等獎
張海峰、李揚德、付華萌、張宏偉、李宏、呂曼棋
2017
太陽能轉換用光催化材料的設計與構建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劉崗、成會明、牛萍、潘劍、謝英鵬
2017
高質量石墨烯材料的制備與應用基礎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任文才、成會明、陳宗平、吳忠帥、高力波
2016
鎂合金的腐蝕防護及提高使役性能的關鍵技術
遼寧省技術發明
一等獎
韓恩厚、單大勇、宋影偉、許道奎、王儉秋、柯偉
2016
壓水堆核電高溫高壓水環境材料損傷關鍵測試技術裝備與應用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韓恩厚、吳欣強、王儉秋、匡文軍、酈曉慧、譚季波
2015
石墨烯材料的控制制備與應用探索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任文才、成會明、陳宗平、吳忠帥、高力波
2015
銅管高效短流程技術裝備研發及產業化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張士宏(第2名)、劉勁松(第8名)[30]

金屬研究所學術刊物

截至2021年6月,金屬所承辦及主辦6種材料學科的核心期刊,包括《金屬學報》(中文版)、《Acta Metallurgica Sinica》(英文版)、《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英文版)、《材料研究學報》、《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Corrosion Communications》。[13]
《金屬學報》
《金屬學報》創刊于1956年,是由中國主管、中國金屬學會主辦、金屬研究所承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材料冶金領域的學術性期刊,是中國材料冶金方面的期刊之一,刊登冶金科技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方面具有創新性、高水平和有重要意義的原始學術論文以及反映學科發展狀況的綜述和信息性文章,已被SCI、EI、CA、SA、JICST和AJ等國際六大檢索全部收錄。[15]
《金屬學報(英文版)》
《金屬學報(英文版)》《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s)》創刊于1988年,是由中國金屬學會主辦、金屬研究所承辦的直接刊登冶金科技和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英文原始論文的期刊,以穩定質量、不斷提高辦刊水平、提高刊物的影響力、為國家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為辦刊宗旨,以短、快、新為特色,接受和發表中國國內外直接英文來稿。先后被EI、CA、MA、SA等國際、檢索系統收錄。[16]
《JMST》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簡稱《JMST》,是由中國金屬學會,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和金屬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國際性英文學術期刊,是中國創辦的材料本英文學術雜志。《JMST》刊登中國和來自世界各國的具有創新性和較高學術水平的原始科技論文。并設有特約綜述、快報、簡訊及國內、外材料界杰出學者簡介等欄目,內容包括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復合材料等,重點放在高新材料的性能、組成、制備及結構和機理等。辦刊的目的是加強國際材料界的學術交流,跟蹤當代材料科學發展的前沿,促進材料科學技術進步。《JMST》自1995年起被“SCI”收錄,并為“EI”的核心期刊,還被“CA”“MA”“PASCAI”“JICST”“SA”“AJ”及“CSA”等十余種國際檢索系統收錄,并成為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的來源期刊。[17]
《材料研究學報》
《材料研究學報》(CJMR)原名《材料科學進展》,創刊于1987年,是和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主辦、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和金屬研究所承辦的中文綜合類學術期刊,報道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以及材料科學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新研究成果,特別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各類國家基金資助項目的研究成果,刊登中國國內外具有創新性和較高學術水平的關于材料,特別是高新材料的成分或組成、結構、制備和性能的評述論文和研究論文。收錄該刊的中國國外檢索系統有:美國《美國工程索引》(EI)、《化學文摘》(CA)和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JICST)。該刊是《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和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18]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由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和金屬研究所主辦,是全國性核心學術期刊,創刊于1981年,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刊登中國在腐蝕與防護學科高水平的研究報告,以具有創新性的原始科研論文為主,并適當篇幅刊登綜述及技術報告等。刊登的文章涉及腐蝕與防護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能代表中國該領域學術水平,文章內容與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文章占半數以上。[19]
Corrosion Communications
《Corrosion Communications》是愛思唯爾與金屬研究所合作的腐蝕與防護領域的新期刊,發表腐蝕和保護領域的創新原創學術研究文章和高級評論,專注于*的腐蝕監測與檢測技術、交互環境下的腐蝕機理與防護技術、輕合金防護、長效防腐涂層、環境下的腐蝕與防護、*防腐材料的開發及多尺度腐蝕模擬計算。[20]

金屬研究所人才培養

金屬研究所學科建設

截至2021年3月,金屬研究所設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培養點,4個二級學科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培養點。[1]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腐蝕科學與防護
一級學科碩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點: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腐蝕科學與防護[1]

金屬研究所教學建設

截至2021年3月,金屬研究所有在學研究生1000余人,在學期間其可以接觸材料學科前沿,參與重大課題研究,在科研實踐中訓練科研技能、提升創新能力。[1]
  • 教學成果
時間
成果名稱
獎勵
2009年1月
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
2008年教學成果獎二等獎[31]
2020年1月
材料學科研究生相關物理課程的教學改革
2019年安徽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2]
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考評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金屬研究所合作交流

  • 校所合作
2015年,金屬研究所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成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擁有完整的研究生培養體系,致力于培養造就材料領域人才。[1] [8]
2023年5月17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川南新能源產業研究院和興儲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共建鈉離子電池及關鍵材料聯合實驗室。[33]
  • 企業合作
截至2021年3月,金屬研究所合作企業達600余家,領域涉及裝備制造、鋼鐵有色、航空航天、能源電力、石油化工、醫療衛生、軌道交通等行業,并且有一批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1]

金屬研究所文化傳統

金屬研究所形象標識

設計思想和理念意義
標識畫面主體是英文字母IMR的一種組合,是英文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的縮寫,代表金屬研究所。
標識上方的三角形是材料科學中最基本的單元“四面體”(分別代表材料制備與加工,結構表征,材料的性能,使役行為)的轉型,代表著研究所從事的學科領域和研究方向。
標識主體采用暗紅色,沉穩中不失活潑,整體呈一種平穩向上的態勢。
標識主體構圖上以直線居多,象征研究人員嚴謹、認真的科研態度。[5]
金屬研究所形象標識

金屬研究所精神文化

“三嚴”精神:嚴格的訓練、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6]
使命:創新材料技術,攀登科技高峰,培育杰出人才,服務經濟國防。[7]

金屬研究所機構

金屬研究所現任

職務
姓名
所長
左良
黨委書記
徐巖
副所長
徐巖、孫曉峰、劉崗、陳星秋
黨委副書記、書記
謝光鋒[3]

金屬研究所歷任

歷任所長
姓名
任期
李薰(任)
1953—1980
師昌緒(第二任)
1980—1986
徐曾基(第三任)
1986—1990
李依依(第四任)
1990—1998
葉恒強(第五任)
1998—2001
盧柯(第六任)
2001—2012
楊銳(第七任)
2012—2017[4]
參考資料


目錄
相關產品RElAT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