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国产精品,色综合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国产激情对白一区二区三区四

網站首頁企業百科 產品百科 技術百科 人物百科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我有新說法
60 0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英文: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成立于1989年,地處中國上海市,是中國專門從事極地考察的科學研究和保障業務中心。1989年10月10日,中國極地研究所正式成立。2003年,更名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1] 研究所主要開展極地雪冰-海洋與變化、極區電離層-磁層耦合與空間天氣、極地生態環境及其生命過程以及極地科學基礎平臺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負責“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南極長城站、中山站以及國內基地的運行與管理;負責中國南北極考察隊的后勤保障工作;開展極地考察條件保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根據2018年1月顯示,中心有職工14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62人,機關管理人員35人,船員31人,業務保障人員14人。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觀測研究站2個,科研業務部門6個,籌備科研業務部門1個,下屬實驗部門8個。[1-2]

目錄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歷史沿革

外景
1983年,中國正式加入《南極條約》,研究所進入籌備階段。
1988年9月14日,中國基地研究所建設工程開工。
1989年10月10日,中國極地研究所正式成立。
1990年1月5日,、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批復中國極地研究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及人員編制。
1994年,“雪龍”船執行南極考察任務。
1999年3月31日,“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劃歸中國極地研究所建制和實施管理。
2002年1月25日,批復中國極地研究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及人員編制,將“雪龍”船、“長城站”、“中山站”的管理及其后勤保障職能劃入極地所。
2003年,更名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同時在中心設立中國南極“中山”站、中國南極“長城”站。
2004年,成立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3]
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4]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科研條件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人員編制

外景
根據2018年1月顯示,中心有職工14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62人,機關管理人員35人,船員31人,業務保障人員14人。有特殊津貼獲得者2名,工程技術帶頭人2名,研究員、副研究員及助理研究員若干名。[5-7]
特殊津貼獲得者(2名):李院生、孫波[6]
工程技術帶頭人(2名):朱建鋼、徐韌[5]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科研部門

外景
根據2018年1月顯示,中心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觀測研究站2個,科研業務部門6個,籌備科研業務部門1個,下屬實驗部門8個。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8] 、數字海洋科學技術重點實驗室[9]
觀測研究站(2個):南極長城站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南極中山站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
科研業務部門(6個):極地戰略研究室、極地冰川學研究室、極地海洋學研究室、極地大氣與空間物理學研究室、極地生物與生態學研究室、極地信息中心[10]
籌備科研業務部門(1個):南極天文學研究室[10]
下屬實驗部門(8個):極地雪冰與變化實驗室、電離層物理實驗室、極光和磁層物理實驗室、極地生物分析實驗室、微生物與分子生物學分析實驗室、生化分析實驗室、極地微生物菌種保藏庫、船載實驗室[2]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設備資源

  • 科研設備
根據2018年1月顯示,極地冰川學實驗室有穩定同位素質譜儀、離子色譜分析儀、庫爾特微粒分析儀、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冰組構自動分析儀、冰穹A深冰芯鉆機等科研設備。[11] 南極天文學實驗室有南極天文臺天文觀測系統[12] ,同時設有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1。[13]
還擁有雪龍系列科考船。[1]
  • 館藏資源
極地海洋館
根據2018年1月顯示,極地圖書館館藏英文圖書1330冊、中文圖書1366冊、英文過刊3040冊、中文過刊474冊、資料刊物147冊,各類數據庫5個,圖書館實行開放式服務,Web.OPAC(館藏目錄檢索),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極地研究機構建立了文獻交換業務。極地圖書館是上海圖書館學會會員單位。[14]
根據2018年1月顯示,國家極地檔案館館藏檔案2千余卷、整理歸檔照片2萬多張、紀念品等實物500余件。[15]
  • 數據資源
根據2018年1月顯示,極地標本資源共享平臺系統已收集、整理并共享5庫資源樣品信息7492條、13465張圖片,共計7.2GB。[16]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科研成就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科研成果

所屬南極站
根據2018年顯示,中心在《科學》雜志發表論文3篇。[17] “十一五”期間,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共計70人次因參加南北極考察獲得立功表彰,其中記一等功2人次,二等功9人次,三等功33人次。[2]
根據2018年1月顯示,極地大氣與空間物理學研究室成員承擔的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面上項目5項,青年項目4項;其中2012年待結題的項目有4項。承擔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一項,極地專項項目一項,973項目子課題一項。2012年度已發表作者論文20篇,其中被SCI收錄的論文14篇。[18]
根據2018年1月顯示,極地海洋學研究室承擔、參與、獲得資助的科學研究項目達到60項,主持國家高技術發展研究計劃(863計劃)項目4項,參與國家高技術發展研究計劃(863計劃)子課題4項,主持“中俄合作項目”1項,參與973項目2項;主持海洋公益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項(主持完成:重點1項,面上2項;參與完成:重點1項,面上2項;主持執行:重點1項,國際合作1項,面上2項,青年基金5項);國家科技支撐重點項目子課題3項;主持完成“科研院所社會公益研究專項”3項;中國極地戰略研究基金7項;青年海洋科學基金3項;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青年創新基金4項;主持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項目2項;IPY中國行動計劃信息與數據共享計劃項目專題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項;HY-1B衛星海冰遙感預報業務應用系統項目極區海冰監測子課題1項;參與完成908專項子課題1項,上海市博士后科研資助計劃2項、極地辦第四次北極考察資助項目1項,浦東新區企業博士后資助專項資金1項,極地辦對外合作項目2項,中挪合作AMORA項目1項。10人次參加南極考察, 其中3人次執行第22次、24次南極冰蓋內陸Dome A考察,2人次執行第26次南極考察;1人次參加第3次北極考察;2人次參加第4次北極考察,2人次參加第5次北極考察,1人次參加芬蘭國家技術創新局部(TEKES)資助的海冰監測項目 (POL-ICE);4人次參加渤海908專項考察,1人次北極斯瓦爾巴特群島王灣固定冰物理特性現場觀測。團隊發表署名研究論文91篇,SCI檢索30篇(1篇《Nature》,3篇《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篇《Journal of Climate》),3篇EI檢索,25篇核心期刊論文,15篇會議論文。[19]
根據2018年1月顯示,極地大氣與空間物理學研究室完成科研項目7項。[20]
(注:中心未詳細列舉成果名單,且無中心總體成果概述)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學術期刊

  • 《極地研究》
《極地研究》(中文刊)和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極地科學進展)(英文刊)是集中反映南北極多學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是極地科學工作者發表研究成果的園地,也是進行國際國內極地考察研究學術交流的窗口。[21]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人才培養

根據2018年1月顯示,極地大氣與空間物理學研究室和中國多所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生和碩士生,在讀博士生5人,2012年畢業博士生和碩士生各1名。[18]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文化傳統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院標

徽標以具有現代科技感的藍色為主色,既代表了海洋的神秘與寬廣,也顯現了蔚藍色的沉穩和內斂,凸顯出極地中心對科考事業的熱忱執著和嚴肅謹慎。它具有理性的色彩認同,又有感性的夢想追隨。
地球的經緯線展現了極地科考事業的性。色彩上陰陽比例的強烈對比,突出極地人對極地事業不畏艱險、勇于征服的執著精神。
"極"字是整個徽標設計的視覺中心,字體的設計起源于吳昌碩先生之手,字體在陰陽留白中延續了大師一貫的風格,部分的修整使得字體在視覺效果中更顯文化韻味和穩定向上的感覺。"極"字的用意鮮明地展現了極地中心對極地事業追求,勇于突破和創新,是極地中心優良傳統的高度概括。
1989年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原名中國極地研究所)之年,重要的年份濃縮了極地中心走過的風雨歷程。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英文表述,在圓形的圖形上方涵蓋,呈現出國際化的視覺效果,形式上傳承了的系統體系,上下圓弧排列的交相呼應,緊緊圍繞著“極”字展開,具有學術研究機構的視覺感。[22]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院訓

甘于奉獻,勇于創新,自強不息,敢為人先[22]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所獲榮譽

2021年8月,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雪龍”號被命名為“第20屆全國青年文明號“。[23]
2022年3月,入選2021-2025年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5-26]
2023年5月,入選2023年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27]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現任

職務
姓名
主任
楊惠根
黨委書記、副主任
劉順林
書記
王金輝[24]
副主任
孫波、徐韌
參考資料來源[5]
參考資料


目錄
相關產品RElAT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