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歷史沿革
2002年3月18日,經江蘇省批準,(蘇教發函【2002】46號)同意華東船舶工業學院成立二級公有民辦學院,即南徐學院,于同年開始招生。
2004年6月,根據江蘇科技大學【2004】6號文件精神,江蘇科技大學高職教育并入南徐學院。
2005年5月15日國家發函(教發函【2005】75號),正式確認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為獨立學院。[5]
2012年6月,經和江蘇省批準,正式更名為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遷址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4]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辦學條件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專業設置
根據2023年4月學校信息顯示,學校設有船舶與建筑工程學院、機電與動力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院、商學院、公共教育學院等6個二級學院,擁有船舶與海洋工程、機械設計制造、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冶金工程、財務管理等25個本科招生專業。[1] [6]
蘇州理工學院專業設置院系 | 專業設置 | 學位授予門類(學士) | 學制 |
---|
商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經濟學 | 4年 |
工商管理 | 管理學 | 4年 |
財務管理 | 管理學 | 4年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管理學 | 4年 |
旅游管理 | 管理學 | 4年 |
物流管理 | 管理學 | 4年 |
船舶與建筑工程學院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工學 | 4年 |
土木工程 | 工學 | 4年 |
工程管理 | 管理學 | 4年 |
工程造價 | 管理學 | 4年 |
機電與動力工程學院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工學 | 4年 |
機械電子工程 | 工學 | 4年 |
能源與動力工程 | 工學 | 4年 |
機器人工程 | 工學 | 4年 |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理學 | 4年 |
電子信息工程 | 工學 | 4年 |
計算機 | 工學 | 4年 |
軟件工程 | 工學 | 4年 |
通信工程專業 (嵌入式培養) | 工學 | 4年 |
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工學 | 4年 |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 工學 | 4年 |
焊接技術與工程 | 工學 | 4年 |
公共教育學院 | 英語[8] | 文學 | 4年 |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 教育學 | 4年 |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師資力量
根據2023年4月學校信息顯示,學校有研究生導師30余人,充分依托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和產業技術研究院開展研究生培養工作,有碩士生約100人在校開展學習和科研工作。現有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名,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4人。中船總公司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人,江蘇省“雙創計劃-雙創博士”1人,江蘇省汽車工程學會專家1人,揚州市“綠揚金鳳計劃”創業人才1人,泰州市“雙創”人才1人;入選張家港“港城英才計劃”及緊缺高層次人才10人。共有7位教師榮獲省級專業學科講課比賽二等獎及以上,其中一等獎2人;有9位教師榮獲校級講課比賽二等獎及以上,其中一等獎3人。[1]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教學建設
截至2022年9月,學院現有重點專業12個。重點課程25門。[7]
重點專業序號 | 所屬學院 | 專業名稱 |
1 | 船建學院 | 土木工程 |
2 | 機車學院 | 機械電子工程 |
3 | 電信學院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4 | 冶材學院 | 冶金工程 |
5 | 船建學院 | 土木工程 |
6 | 機車學院 | 機械工程 |
7 | 機車學院 |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 |
8 | 電信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9 | 電信學院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10 | 商學院 | 物流管理 |
11 | 商學院 | 財務管理 |
12 | 冶材學院 | 冶金技術 |
重點課程序號 | 課程名稱 | 所屬學院 |
1 | 高等數學 | 公共教育學院 |
2 | 大學英語 |
3 | 計算機VC+++ |
4 | 體育 |
5 | 建筑機構 | 船建學院 |
6 | 工程力學 |
7 | 船舶與海洋技術 |
8 | 熱工學課程 | 機車學院 |
9 | 機械原理與技術 |
10 | 工程圖學 |
11 | 電能優化技術 | 電信學院 |
12 | 材料科學技術 | 材料學院 |
13 | 大學英語(二) | 公共教育學院 |
14 | 計算機技術 |
15 | 混凝土工程 | 船建學院 |
16 | 工程力學 |
17 | 工程項目 |
18 | 機械制造 | 機車學院 |
19 | 機械原理 |
20 | 動熱值傳遞 |
21 | 計算機操作系統 | 電信學院 |
22 | JAYA技術 |
23 | 無機化學 | 材料學院 |
24 | 金屬學原理 |
25 | 物流管理 | 商學院 |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學術科研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學術資源
截至2022年9月,學院圖書館入藏中文新書28100冊,期刊合訂本596冊,共計28696冊。截止年底,館藏文獻總量為228071冊。提供522種期刊,52種報紙供讀者閱覽。電子文獻實現與校本部相同的IP認證模式。
圖書館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科研平臺
根據2023年4月學校信息顯示,學校與張家港共建省級研究生工作站16家,各類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11家。[1]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科研成果
截止2022年9月,學院獲國家自然基金立項資助5項、省自然基金項目3項、省社科基金1項、省高校自然科學基金7項、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1項、省產學研前瞻性項目2項、張家港市計劃項目6項、省課題2項。與企業簽署各類橫向課題項目41項;申請18項,6項;獲軟件著作權2項;教師在各類期刊雜志發表學術論文565篇,三大檢索SCI、EI、ISTP等收錄論文55篇。獲得國家行業協會科技進步獎勵4項;獲鹽城市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泰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鎮江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 江蘇永鋼集團設立了400萬元獎學金,江蘇華大等企業也先后設立了獎學金。與江蘇永鋼集團已經連續舉辦兩屆“專升本”永鋼班。其中與江蘇海獅集團合作研制的臺大型全自動洗滌脫水機——洗衣龍研發成功,創造了5個“一”,該項目獲2013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三等獎,海獅集團受到國家獎勵200萬元。[2]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合作交流
根據2023年4月學校信息顯示,學校與20余家企業和行業協會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先后與美、英、澳、韓、加、法等20多個國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并與美國底特律大學、 倫敦商業研究學院、法蘭西商學院等高校聯合舉辦了合作項目。[1]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文化傳統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學院校徽
學院校徽以帆船為主要元素。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學院校訓
篤學明德 經世致用
體現的是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治學傳統,體現的是學校的人才培養標準和特色,體現的是學校倡導并遵循的價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篤學:即專心致志地學習。其典故出自《三國志·吳志·孫瑜傳》:“濟陽人馬普篤學好古,瑜厚禮之”。“篤學”要求學生志于學,專于學,厚于學,在知識與技能上實現厚積厚載。
明德: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一開篇就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這里的“明德”,即是弘揚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闡明學習的目的條就是明曉道理、修養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堅定的信念,執著,有節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務于民生為樂事,也就能做事認真,追求真善美。
“經世”出自《莊子》“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經世”即“經國濟世”,強調要有理想抱負,志存高遠,胸懷天下,求索治世之道;“致用”即“學用結合”,強調積極入世、致力社會民生的實踐精神和智慧。經世致用作為一種思潮和精神,發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顧炎武為代表,后來的魏源、龔自珍、康有為、譚嗣同等也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導變法。經世致用之學,即“實學”,就是“實習、實講、實行、實用之學”,說實話、干實事、務實際、求實效。這就是經世致用,匡世濟民。[13]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學院團體
學生會
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蘇州理工學院學生會是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和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學生的自治組織。
社團聯合會
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社團聯合會成立于2005年9月,經過四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管理和運行模式,主要由主席團、體育健身部、、素質拓展部、文化藝術部五大塊組成。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學院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現任
職務 | 名單 |
---|
黨委副書記、院長 | 王志東 |
黨委副書記、書記 | 徐琳[9] |
副院長 | 黎文航、孫杰[10] |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歷任
任院長:黃國建
第二任院長:顧平
第三任院長:葛世倫
第四任院長:俞孟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