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日光溫室定義
沙漠日光溫室,指在沙漠里高標準育苗日光溫室無土栽培和節水保肥等多種栽培模[1] 式,作為新一個荒漠生態自然保護區,沙坡頭治理流沙、開放沙漠旅游、建立生態溫室,日光溫室效益取得了明顯經濟成果。
沙漠日光溫室背景介紹
沙漠日光溫室
為了充分開發利用沙漠資源,節約引黃灌區耕地,緩解沙坡頭區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短缺的矛盾,探索在干旱沙漠地區發展設施農業與生態防風治沙相結合的新模式,推動設施農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在騰格里沙漠腹地經過反復摸索試驗,研究建設了草磚墻體沙漠溫棚和探索出了有機果菜水肥一體化配套生產技術。建起的試驗棚、示范棚種植蔬菜均獲成功,每棚收益6000—8000元。 這一成果引起了科技特派員在沙漠中創業的極大熱情,中衛市中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中衛市豐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科技特派員企業進軍沙漠,已建成沙漠日光溫室39座,建好溫室基礎64座,栽植果樹150畝。動工打好溫室毛石基礎22座,并辦理了574畝擁有50年的建造沙漠日光溫室土地使用權,計劃用三年時間建成沙漠日光溫室200座,形成初具規模和鮮明特色的科技特派員果蔬示范基地。
沙漠日光溫室沙漠利用
沙漠日光溫室
自2002年世界上首部《防沙治沙法》在中國施行以來,中國逐步在總體上實現從“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全國沙化面積,由上世紀末的年均擴展3430多平方公里,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約1280平方公里。西紅柿、辣椒、茄子、乳瓜,這些充滿生機的五彩瓜果,竟是大漠里結出的“綠色奇跡”,書寫奇跡的,是寧夏中衛市一個叫做沙坡頭的地方。在沙坡頭西風口堿堿湖的中衛市沙漠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沙漠日光溫室”中,高標準育苗日光溫室無土栽培和節水保肥等多種栽培模式試驗取得成功。
應用案例
沙坡頭,位于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曾是一片流動沙嶺,當地百姓稱之“風卷黃沙彌漫天,荒沙無人煙”。“流沙固定”,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以自己的智慧、靈巧的雙手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治沙前輩將一米見方的麥草與旱生植物植入沙漠,多年后沙漠化逆轉形成“沙結皮”,騰格里沙漠邊緣呈現出一幅幅精美的“藝術畫卷”。麥草方格“五帶一體鐵路治沙防護體系”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新中國成立以來與“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科學技術成果并列的科技獎。
“流沙固定”的奇跡,保證了新中國修建的一條穿越騰格里沙漠的重要交通大動脈——包蘭鐵路50多年安全運行。其治沙成果,被環境規劃署確定為“環境保護500佳”,先后有60多個國家的官員、專家來學習考察。
沙漠日光溫室麥草方格
沙漠日光溫室
“麥草方格”改寫了“沙進人退”的歷史,如今,人們還開始向沙漠要地。說起初建時的艱辛,沙漠里沒有電,就用發電機;沒有水,就用車拉;沒有經驗,咱邊干邊摸索;沒有資金,千方百計籌措。建這些日光溫室,所用的是造紙工業廢棄的麥草、木渣和樹皮,用草砌塊和黃土為建筑材料做墻體建起的沙漠溫棚能夠抗冬季嚴寒、經受沙漠8級大風和沙漠高溫。
向沙坡頭西風口沙漠“龍王”要地2萬畝,全部用來建設日光溫棚。未來5年內,這一區域將‘吐出’可搭建溫棚、種植經果林的有用土地42萬畝,相當于再造一個沙坡頭灌區。
沙漠日光溫室沙里淘金
規劃占地15000畝的中冶美利造紙工業園區,是沙坡頭“沙里淘金”的一個“神話”。3年前這里還是一望無際萬畝荒沙,如今已是綠蔭覆蓋的速生工業林區。看到美利紙業投資6000多萬元興建的27.8公里長廢水上山和揚水工程,人們信服了。經處理達標的工業廢水與黃河提灌水混合,澆灌到園區林基地。這一系統工程的建成,每年從黃河減少取水5780立方米,減少取用地下水4081萬立方米,供澆灌林地30萬畝。
沙坡頭還建成了特色的沙漠旅游區,年接待中外游客上百萬人次,所要的‘沙里淘金’絕不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是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政府投資4億元進行騰格里濕地保護,占地2.5萬畝的集大漠風光、江南水色為一體的濕地公園七湖、八區、兩帶、五基地已初見雛形。
沙漠日光溫室生態園區
武威境內年降雨量僅150毫米左右,年水分蒸發量卻高達2000多毫米,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于人們生活和農田灌溉,近年來地下水位已經下降到了50多米以下,水源奇缺,常年干旱嚴重。可是在涼州區看到的卻是“塞外江南”景象,玉米、高粱、土豆等大宗農作物長勢旺盛,到處樹木郁郁蔥蔥。在武威陽光產業園和清水鄉千畝日光溫室示范產業園,西瓜、番茄、辣椒、白菜等多種蔬菜之繁葉茂,青翠欲滴。
武威市加強對植樹造林和固土水防沙的研究,距武威市城東20多公里處的沙漠公園,占地7平方公里,為甘肅省沙生植物自然保護區,列入了沙漠研究機構的課題研究項目,被譽為“中國沙海園”。人們在沙漠公園中種植了數百種沙生植物,用以開展對沙生植物的保護和繁育研究,為改善沙漠地帶植被和提高固土防沙功效探尋科學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