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大棚基本簡介
比較人工的控制來說,智能控制的好處就是能夠相對恒定的控制大棚內部的環境,對于環境要求比較高的植物來說,更能避免因為人為因素而造成生產損失。
相對生產來說,將智能化控制系統應用到大棚生產以后,產量與質量比人工控制的大棚都有極大的提高,對于不同的種植品種而言,提高產量與質量相對不同,對于檔次較高的經濟作物來說,生產效率可以提高30%以上。
智能大棚
相對運行成本來的核算,對于有一定規模的種植企業來說,極大的降低了勞動力成本,設備的投入與運行,可以由節約下來的勞動力成本中核算出來,使用時間越長,光節約的勞動力成本就是一筆巨大的利潤。
智能大棚生產應用
在大棚環境里,單棟大棚可利用物聯網技術,成為無線傳感器網絡一個測量控制區,采用不同的傳感器節點和具有簡單執行機構的節點,如風機、低壓電機、閥門等工作電流偏低的執行機構,構成無線網絡,來測量基質濕度、成分、pH值、溫度以及空氣濕度、氣壓、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再通過模型分析,自動調控大棚環境、控制灌溉和施肥作業,從而獲得植物生長的條件。
對于大棚成片的農業園區,物聯網也可實現自動信息檢測與控制。通過配備無線傳感節點,每個無線傳感節點可監測各類環境參數。通過接收無線傳感匯聚節點發來的數據,進行存儲、顯示和數據管理,可實現所有基地測試點信息的獲取、管理和分析處理,并以直觀的圖表和曲線方式顯示給各個大棚的用戶,同時根據種植植物的需求提供各種聲光報警信息和短信報警信息,實現大棚集約化、網絡化遠程管理。
此外,物聯網技術可應用到大棚生產的不同階段。在大棚準備投入生產階段,通過在大棚里布置各類傳感器,可以實時分析大棚內部環境信息,從而更好地選擇適宜種植的品種;在生產階段,從業人員可以用物聯網技術手段采集大棚內溫度、濕度等多類信息,來實現精細管理,例如遮陽網開閉的時間,可以根據大棚內溫度、光照等信息來傳感控制,加溫系統啟動時間,可根據采集的溫度信息來調控等;在產品收獲后,還可以利用物聯網采集的信息,把不同階段植物的表現和環境因子進行分析,反饋到下一輪的生產中,從而實現更精準的管理,獲得更優質的產品。
智能大棚發展優勢
智能大棚
據悉,物聯網溫室大棚項目建設內容來源于北京市農業機械研究所和某科技公司承擔的國家863項目《植物工廠化生產低碳設施與裝備的研究》,以及市科委“十二五”重點課題《盆花生產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示范》,重點進行低碳物聯網溫室大棚的建筑結構、配套系統、新能源與工廠化裝備高度技術集成與創新,在示范溫室中進行果菜、花卉、草莓和種苗的試驗、展示與生產。
大棚應用物聯網技術,可達到改善產品品質、調節生長周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尤其是可實現溫室大棚管理的高效和精準。對于規模化的大棚設施而言,如果借助人工來調控溫大棚內的環境條件,需要大量人手和時間,而且存在難以避免的人工誤差。如果應用物聯網技術,就只需點擊鼠標,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人工操作,而且非常嚴謹,這也是業內看好物聯網在現代農業中應用的重要原因。
隨著物聯網技術普及應用,普通用戶可以通過計算機或手機隨時接收各種實時采集的精確傳感器數據,還可以通過遙控溫室內的視頻傳感器,觀察大棚的全面情況。產品出圃后,可以由對應的條形碼,隨時檢索到其流通過程。業界普遍認為,物聯網農業智能監控系統將在設施農業中得到更廣泛應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