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国产精品,色综合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国产激情对白一区二区三区四

網站首頁企業百科 產品百科 技術百科 人物百科

潘旭華 我有新說法
85 0
潘旭華,浙江省武義縣人,浙江師范大學特聘教授,數控機床專家,國家“863”項目《汽車曲軸隨動磨削機床及其相關工藝》負責人。2012年12月7日,潘旭華及其團隊承擔的國家“863”重點項目《汽車曲軸、凸輪軸隨動磨削裝備支撐技術》在浙江上虞通過鑒定。這項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863”重點項目科技成果,意味著汽車等各類機械設備的發動機有望延長壽命、降低油耗,標志中國躋身超精密加工裝備制造的行列,對提升中國制造業整體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目錄

潘旭華簡介

潘旭華[1]
潘旭華16歲中專畢業,到一家國營企業當工人,被同事稱為“能解決任何技術難題的怪才”;25歲時,發明將農作的“耕”與“耙”兩道工序合二為一的“耕耙犁”;38歲時,進入高精度數控機床領域。至今(截至2013年1月)已有近40項有關機床研究的國家發明。[2]
在教學中,潘旭華把“不斷試錯”的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大膽去想、大膽去做、大膽出錯”。[1] [3]

潘旭華個人履歷

1981年,中專畢業被分配到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機引犁耙廠工作,被同事譽為“能解決任何技術難題的怪才”。
1991年,發明了特別適合南方水田耕作又省時省力的耕耙犁。
1993年,離職創業。
2004年至2006年,制造出高精度的靜壓導軌,發展成數控外圓磨床。[4]
2008年,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點項目《汽車曲軸、凸輪軸隨動磨削裝備支撐技術》的研究。2012年4月,該項目通過國家專家組驗收;2012年12月,通過科技成果鑒定會組織的鑒定。[5]

潘旭華主要成就

汽車曲軸、凸輪軸隨動磨削裝備支撐技術鑒定[5]
2012年12月7日,潘旭華及其團隊承擔的國家“863”重點項目《汽車曲軸、凸輪軸隨動磨削裝備支撐技術》在浙江上虞通過鑒定。[6] 這項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863”重點項目科技成果,意味著汽車等各類機械設備的發動機有望延長壽命、降低油耗,標志中國躋身超精密加工裝備制造的行列,對提升中國制造業整體水平具有重大意義。[5] 2012年12月7日23時41分,發布新聞通稿《我國超精密加工裝備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可以掌控萬分之一毫米細微移動的超精密加工裝備核心技術在中國取得突破。鑒定結果顯示,該機床加工件的關鍵指標——連桿頸圓度誤差僅為0.0028毫米,這一精度不僅明顯優于對比加工件0.0042毫米的誤差值,也超過了同類磨床0.003毫米精度標準要求。[7]

潘旭華人物觀點

潘旭華在調試機床[8]
1.在中國當前的經營環境中,產品越吃香利潤越大,被仿冒的風險也就越大。提價,眼前的錢可能賺得會多些,但仿冒者一多,惡性競爭隨之而至,長遠的錢必定賺得少;降價,讓客戶認可你的產品又讓他們顧慮仿冒的風險,高了,長遠的錢也就賺得多了。[3]
2.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即使“傾家蕩產”,碰得“頭破血流”也值。[4]
3.科技研發就是一個需要不斷出錯、讓自己能力提升的過程。[9]
4.我的優勢只是比別人多想一百種方法。有些想法是很荒謬的,但絕不是胡思亂想。而且,想的方法要比試驗的方法多10倍以上![10]
5.所有的圖紙都保留在我的腦子里。要使每個零部件組裝成一臺完整的機床,一是要對機床的所有結構、數據都須爛熟于胸,取用就像計算機一樣方便;二是要求設計思路簡便優化、邏輯關系十分清晰。[10]
6.即使微小的創造發明,其過程都是艱苦卓絕的。[10]
7.我的團隊沒有多余的人,只有放在什么合適位置發揮更好作用的人。[11]

潘旭華人物自述

潘旭華[12]
我1981年中專畢業到浙江武義機引犁耙廠工作,在武義宣平這個相對偏遠的山區小鎮二十幾年沒挪過窩,平生的興趣就是機械的創造發明,并因此擁有相對豐厚的創業成果。然而,與一次不同尋常的交往,卻改變了我人生的軌跡。2007年3月,友人向高新司馮記春司長介紹了我的成果,馮司長聽后很感興趣,馬上要我去京向他匯報。起先我沒很在意,以為這是馮司長一時興起。不想,馮司長十分認真。在他的再三催促之下,8月7日我趕到北京。次日早上,馮司長與戴國強副司長一起約見了我,并用整整45分鐘時間,詳細了解了我的科研進展情況和后期計劃。因為那時我已有液體靜壓導軌制造技術和一種隨動磨削原理性樣機,于是,他們馬上確定組建專家組到浙江松陽進行現場考察。9月中旬,高新司自動化處處長蔡文沁告訴我,專家組馬上要赴松陽。兩天后,蔡文沁處長帶領盛伯浩(北京機床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中國微米加工的)、王田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教授)、楊華勇(浙江大學教授)、陳耀昌(北京第二機床廠總工程師、磨削機床專家)等,到達松陽現場,詳細考察了液體靜壓導軌實物、相關技術資料和檢測報告,并詢問了相關問題。
2007年中秋節上午,我再次應約到,將資料交蔡文沁處長。蔡文沁告訴我,司里有意向給我下達一個“863”計劃項目,研究內容自定,但由于“863”項目管理規定,組長必須要有博士學歷或教授職稱,因此要求我找一個大學教授擔任項目組組長。下午,馮司長到我入住的賓館看望我,問我準備做什么項目,我說,既然次見面時提到隨動磨最難就做隨動磨,并主動提出按水平對結果進行考核。馮司長當即表示,既然你能勇挑重擔為國分憂,那我們就爭取以特批的方式讓你自任組長。同年春節前,通過蔡文沁處長聯系,我到安徽奇瑞公司和常州戚墅堰機車廠了解隨動磨床的情況。在了解的過程中,德國勇克機床的*性和復雜程度,讓我十分震撼。戚墅堰接待工程師與我談到的“在與國外公司談判過程中沒有國格”,又讓我十分沉重。在戚墅堰考察時,馮司長剛好在蘇州。他當即召集蘇州工業園區負責人,要求他們給我以支持。考察后,我一直在想隨動磨磨床的具體實施方案,但總覺得自身的基礎太差、與國外的差距太大,擔心做不出完整的隨動磨削機床,決定放棄項目。于是給馮司長去電表示,“863”項目這么難,還要特批,要么就算了。馮司長說,我現在正在火葬場處理父親后事,過兩天上班就馬上催辦此事。馮司長這種責任心,讓我感到已無退路,并有拼死完成項目的堅定想法。
2008年5月,我到北京進行項目答辯。之前,去馮司長辦公室與他見面時,馮司長對我說,希望你認真工作,踏踏實實作出隨動磨床,我國機床的空白。你的項目研究不僅要與國內同行比拼,而且要與國際機床進行面對面叫板,爭取打一個平型關大捷,以振奮人心。并解釋,在向國內已經下發項目的情況下,再重復下發項目,從立項方式上是從“相馬”到“”轉變。之所以給我特批組長,就是根據說的,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大膽地使用人才,我相信你一定能把這個事情做好。隨后,我就賣了正在經營的兩個工廠,組織人員,籌集資金,全身心投入到項目的研發之中。[13]

潘旭華社會評價

潘旭華(左一)與鑒定專家在一起[5]
1.專家組組長、北京第二機床廠總工程師陳耀昌:思路開闊、方法獨到,他能做出水平的機床![4]
2.產業化司司長馮記春:過去都是直接從教授、博士中挑選人才,授予項目,現在要嘗試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你就是人!
3.同行專家:正因為他是一個中專生,且長期工作生活于浙中山區的偏遠小鎮,“孤陋寡聞”,才使他幾乎沒有任何思維的束縛,以全新的思路,創造出他人很難想象的成果。[3]
4.浙江亞微精密機床有限公司廠長詹為群:這么多年,他對精密機床的研發一直是只有投入沒有任何產出,如果不是超常的毅力、精益求精的態度和高度負責任的精神,根本難以想象。
5.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袁巨龍:潘旭華投入了大量的個人資金用于科技研發,難能可貴,他不重名利、不浮躁、專心科研的精神值得很多科研人員學習。
6.浙江傳媒學院劉宣文教授:潘旭華是一個把想法化為行動的戰士。他始終能夠百折不撓,甚至將自尊、金錢、健康置于危險境地,從而擁有獲得成功的動力。
7.浙江師范大學博士俞紅祥:研發中,往往一個零件就是幾十萬元的投入,只要科研需要,潘旭華花錢購買這些零件眼睛都不眨一下。但他自己的生活卻能省就省,常常吃泡面,用的還是200元的手機。[14]
8.浙江師范大學工學院教授施璐:潘旭華曾義務給學生開設創新課程,讓學生自己尋找資料、提出解決的方案,他注重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和逆向思維,鼓勵學生發明創造。
9.超精密加工專家、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雷源忠教授: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控制相關核心技術。我國通過原創性的突破,掌握了這項超精密加工裝備核心技術,對推動機床工業的發展和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具有重大現實意義。[7]
10.潘旭華的女兒:父親有點像喬布斯,做事專注起來近乎癡狂,家里有一個“密室”,全是機器零部件和圖紙,他經常躲在里面,很長時間不出來。[9]

潘旭華潘旭華現象

“中專生”,“民企老板”,“三無人員(無大專以上學歷、無職稱、無前期立項項目研究經歷)”、“水平的技術成果擁有者”,這些身份重疊在“潘旭華”這個名字上,引發出人們對人才評判、傳統教育、科研創新環境等問題的發問和思考。[3] 一個無職稱、無正式項目研究經歷的中專生,承擔國家“863”項目,闖出機床的創新之路,被稱為“潘旭華現象”。
參考資料


目錄
相關產品RElAT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