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三輪摩托車發展歷史
邊三輪摩托車
摩托車分為兩輪摩托車和三輪摩托車,三輪摩托車又分為邊三輪和正三輪兩類
[1] 。邊三輪摩托車,俗稱“挎子”、“邊斗”,誕生于十九世紀,二戰期間風靡一時,曾經在交通、軍事等領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帶邊斗自行車
1893年,法國新聞社舉辦了一次騎自行車帶人比賽,參賽的車千奇百怪。其中,法人M·巴特科斯研制的帶邊斗自行車,在比賽場上輕快地飛跑,引起了觀眾的注意,且獲得了一等獎。賽后,帶邊斗的自行車很快在歐洲推廣,摩托車界也參照了這種模式,制成了邊三輪摩托車。但經過考證,巴特科斯式并不是邊三輪摩托車的*。因為早在1880年,意大利就曾出現過卡汾特里式
帶邊斗自行車,據記載車寬為1.2米,該車實際上就是邊三輪摩托車的祖先。
邊三輪摩托車
20世紀30年代,德國寶馬公司推出了一種新型三輪摩托車——BMW R71,這種摩托車的性能穩定、越野性非常好而且容易修理,德方對這種摩托車非常認可,因而要求寶馬公司生產出一種更適合使用的加強版。當時,德方的設計目標規定:車輛載荷500公斤(三名全副武裝士兵),越野輪胎寬度4.5英寸,直徑16英寸,且擋泥板必須預留足夠空間以便加裝防滑鏈,行程350公里,時速95公里,最小速度4公里(慶典巡游用),地距15厘米。根據這些要求,寶馬公司研制出BMW R75型挎斗摩托車。和其他車輛相比,挎斗摩托車重量輕速度快,能適應崎嶇的地形,主要被用來執行偵察任務。二戰期間,德隊大批量裝備BMW R75摩托車。此后,前蘇聯也發現挎斗摩托車非常適合在戰場上使用,于是決定仿制BMW R71型挎斗摩托車。
1941年,前蘇聯成功仿制出Ural M72型三輪摩托,仿制的Ural M72型摩托車比BMW R71作了一些改進,更適用于越野和軍事行動,以重心低、堅固耐用、便于維修著稱,被前蘇聯大量列裝用于[5] 。
邊三輪摩托車
20世紀五十年代,Ural M72型摩托車作為援助產品來到了中國。
1957年10月,國營湘江機械廠(國營第三三一廠)按照Ural M72發動機的部分設計資料,自行測繪試制成功3臺汽缸容積為750毫升的750型發動機,揭開了新中國摩托車制造史的頁。同年,國營洪都機械廠(國營第三二○廠)設計試制成功5輛750型邊三輪摩托車,經過3000公里道路試驗,質量基本達到設計要求,由空軍代表負責辦理鑒定驗收后,定名為長江750型摩托車,這是國產的重型邊三輪摩托車。長江750系列產品裝備后,受到好評,此后,廣泛應用于、工商等系統。
1958年3月29日的《》第三版刊登了一則圖片信息,“長江—750型重型三輪摩托車,已經在國營洪都機械廠試制成功并且開始大量生產。它的發動機功率有二十二馬力,行駛速度可達每小時八十五公里,正常使用速度為五十到六十公里。能載三個人和一百公斤貨物。如果把邊車摘去,就變成輕便的雙輪摩托車”。
1959年,國營湘江機器廠建成750摩托車發動機生產專用線。1962年將下馬的株洲航空工業技工學校改建為摩托車發動機生產車間,1965年擴建為分廠,750摩托車發動機的年產量由1000臺增加到2500臺。
1976年以后,摩托車的民用市場日趨繁榮。八九十年代,邊三輪摩托車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有17家工廠在生產750摩托,產品型號多達84個。雖然品牌多樣,但在人們心中長江750就是“挎子”的代名詞。
邊三輪摩托車
1980年,洪都機械廠參照國外1974年邊三輪摩托車樣車進行改進設計,主車部分采用搖架式車體和新減震器,加大油箱容量,分離式坐墊改進為長形整體式,邊車改為對合結構,于 1981年 4月試制成功長江750G型摩托車。1981年秋,又在長江750G型基礎上,采用湘江機械廠改進增大功率的750F型發動機和電啟動裝置,采用前輪盤式液壓制動、防眩大燈、全整流罩、并附加警燈、警報器等專用設備,試制成功長江750J-1型。兩種新車型于1982年5月通過國家鑒定,轉人批量生產,并于1983年雙雙榮獲全國優秀新產品金龍獎。至 1989年,該廠生產的長江750型系列摩托車有長江750、長江750J-1、長江750BJ-3和長江 750Z-1(正三輪)等4種車型,累計產量117464輛,其中長江750BJ-3型于1988 年11月獲國家優質產品銀獎。
1980年,南昌摩托車廠成立并接替洪都機械廠轉給地方的摩托車生產任務,組裝長江750型摩托車,定名井岡山牌。同年,贛江機械廠的前身南昌紅光機械廠開始試制并生產長江 750A型和長江750B型邊三輪摩托車。1985年,這4家工廠生產長江、雄獅、洪都、洪雅、洪菱5 種牌號的系列產品,年產摩托車共計50834輛。
邊三輪摩托車
1982年5月,江西贛江機械廠研制的長江750A型摩托車通過部級技術鑒定,投入批量生產。該車采用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改型設計的2P78FM發動機(長江750F發動機),其發電機由65W的直流發電機改為了280W的交流發電機,是我國使用交流發電機的摩托車,克服了老長江750型車夜間行駛時,喇叭不響、燈光不亮的缺陷。
邊三輪摩托車
1983年12月,一部長江邊三輪摩托車在新余市的售價為6900元。1986年7月,據江西省批復國營贛江機械廠的相關文件,一輛采用全自動發動機的長江750A-3型邊三輪摩托車的出廠價為6980元,并以此為中準價,允許在百分之十的范圍內上下浮動;產地零售價為7890元。1992年11月,鑒于已通過省組織的技術鑒定,江西省發文批復江西贛江機械廠,根據成本并參照市場同類車型價格,確定長江750B型、長江650B型邊三輪摩托車的出廠價格為12650元/輛,長江750B-2型的出廠價格為10960元/輛。盡管價格不菲,但擁有一輛邊三輪摩托車仍是當時不少人的夢想。
2019年騎邊三輪摩托車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隨著我國工業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轎車開始進入普通家庭,在中國大地上縱橫馳騁了近半個世紀的邊三輪摩托逐漸離開了我們的視線。根據2017年、2018年公布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暫時僅有重慶長鈴中德機車工業有限公司、重慶銀鋼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洛陽北方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幾家企業仍在生產邊三輪摩托車,而見證了中國邊三輪摩托車發展歷程的長江750已經停產多年,成為人們心中難忘的回憶
[6] 。
邊三輪摩托車現代應用
邊三輪摩托車軍
軍邊三輪摩托車(11張)
現代在
[7] 和
[8] 等系統還有部分邊三輪摩托車在使用。
邊三輪摩托車的投入使用,能發揮靈活分散的優勢[8] 。
有邊三輪摩托車特種駕駛訓練[9] 。
邊三輪摩托車民用
民用邊三輪摩托車(7張)
邊三輪摩托車在民用領域應用也比較多,可以用來接親、旅游
[10] 。
邊三輪摩托車相關要求
邊三輪摩托車除駕駛員外,主車和邊車有固定座位的各乘坐1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