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常德人物概況
林常德是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陳埭鎮洋埭村的一名農民發明家,他發明了低溫LCD發泡劑、榮獲十四屆發明展覽會銀獎,現任晉江市陳埭偉陽精細化工研究所所長[1] ,并捧回“第十五屆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和平使者”獎牌。
他還是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福建省杰出能工巧匠、福建省晉江市第10至12屆政協委員、中國國際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2]
林常德背景介紹
你能想象一個連水分子的化學式都不懂的人會去發明化學科技產品嗎?你能想象一個曾經被人稱為“瘋子”的人卻到國外出訪?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一個叫林常德的人身上。
抵押一塊表起家
林常德原本是晉江市陳埭鎮洋埭村土生土長的一個農民,在物質方面,父輩們沒有給他留下多少基礎。念到初中一年級,由于家庭生活拮據,他被迫輟學。兄妹七人,林常德是的男丁,家庭的重擔自然就落到他一個人身上。
時值改革開放初期,晉江的工廠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化工原料成為緊缺物質,價格貴,需求又大。但是,這些物資的市場流通卻并不通暢。一方面,廠家需要四處求購質優價廉的化工產品,另一方面化工企業及經銷單位卻積壓待售。聰明的林常德發現到了這一點。
有一天,他向姐姐借了5元錢作路費,到惠安縣物資局聯系半噸正待出售的日本A100鈦白粉,回到晉江時,林常德才發現自己已經餓了一整天。需要日本A100鈦白粉的廠家很快也找到了,而他這個牽線人卻發現自己再也拿不出貨款提貨。
百般無奈之下,他拿出舅舅送給他的心愛的手表作抵押,先從廠家提出貨款。廠方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先預付了500元貨款。就這樣林常德邁進了化工一步。從此,他開始從事化工原料的運輸、經營生涯。
半路出家搞科研
在化工行業里摸爬滾打了多年后的林常德,對國內化工產品的原料供應、生產經營已是了如指掌。上個世紀80年代,他發現發泡劑里蘊藏巨大商機,一個大膽的計劃在他腦中形成。
當時,晉江鞋業飛速發展,橡塑制鞋行業對制鞋發泡劑的需求越來越大。可是,當時的制鞋發泡劑全部依靠進口,材料供應經常跟不上生產的需要,往往要停產待料。等原輔材料到了,市場旺季已過。所以,給企業造成很大損失。這種情況林常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如果發明一種可與國際相同材料媲美的原輔材料,既是為社會作貢獻。于是這位半路出家的化工經營者決定自己研發制鞋發泡劑。
可是,發明發泡劑談何容易,這可是一項化學科研項目。林常德不說連水分子化學式都不懂,而且雙手空空如也,如何發明?林常德左思右想,只有因地制宜——“土法上馬”。于是,利用自己的房間,一張桌子,一個舊電熨斗,一個舊控溫器,一臺平秤,幾支醫院用過的廢棄針筒,若干化學試紙等,新產品的開發研制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林常德學習經歷
之后時間,林常德沒有黃昏和黎明,只有一盞40瓦的電燈常伴左右。他在虛心請教專家、教授的同時,博覽專業書籍,埋頭鉆研。林常德經濟拮據,他不僅要四處籌建科研經費,還要擔負著一家人的生活責任。周圍的人們風言風語,譏笑他:“書沒讀幾天,還想搞什么發明,做夢去吧!”甚至說他是“瘋子”,是“走火入魔”。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林常德沒有退縮,反而更激發了他的科研決心。“我當時就想,你們越這樣說,我越要做出來讓你們看看,我就不信邪!”林常德說。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歷經6個春秋,千百次的試驗,林常德終于取得了成功。他發明的新型白色低溫發泡劑色澤純白,不易老化,不會產生色變、色差。經國家有關機構及專家評審認定,均認為是一項目前國內橡塑白色低溫發泡劑空白的成果,可替代進口同類產品。“我當時拿給有關專家看,他們驚奇的同時都說我是‘命大’,說憑我的那么粗淺的化學知識水平,每一次試驗都可以發生意外。”林常德說,“現在自己想想,還真有點后怕呢!”
他研發的白色低溫發泡劑一系列成果廣受市場青睞。談到自己的發明之旅,林常德露出樸實的笑容:“文憑是基礎,成功靠刻苦。”
林常德科研成果
林常德另一個廣為人知的身份是“農民發明家”、“第十五屆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和平使者”。1995年,他發明的低溫LCD發泡劑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獲得十四屆發明展覽會銀獎;他創立的“偉陽精細化工研究所”民營科研機構,先后獲得10項重大科技發明;他多次跟隨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國考察;2003年,他捧回“第十五屆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和平使者”的獎牌……[2]
其發明的白色低溫LCD發泡劑、新型白色低溫發泡劑目前國內橡塑白色低溫發泡劑空白;汽車動力機油和餐桌垃圾油水處理技術先后獲得全國發明技術金獎。[3]
林常德社會活動
林常德2006年
林常德參觀德化紅釉瓷晉江展覽會。[7]
和平使者、曾獲省“五一勞動獎章”的晉江企業家林常德先生參觀后說:“確實好!不簡單。”他說,德化瓷器能到晉江展示,無疑能給兩地企業家在爭創品牌交流中提供了一個學習和借鑒的平臺。他認為:陶瓷需要品牌,德化需要品牌,瓷器作為一種藝術品,除了要有觀賞價值外,還要體現出收藏價值;只有通過收藏,才能進一步體現德化千年瓷都的品牌及其瓷器所蘊涵的價值。[7]
林常德2010年
2010年12月31日晚,2011首屆世界華人運動大會武術參賽資格爭霸賽開幕式在江蘇泗洪縣洪中體育館舉行,和平大使林常德先生,應邀出席開幕式典禮。[6]
林常德2017年
2017年11月6日,晉江市陳埭鎮求聰中心小學舉辦科技發展與社會責任專題講座,吸引了廣大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到場聆聽。講座邀請了發明家林常德講述自己從一個農民成長為發明家的艱辛歷程。[5]
講座上,林常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翔實生動的事例,勉勵大家要從小做起,熱愛學習,早日成為社會棟梁,他認為,只有科技力量的不斷發展創新,才能實現社會責任的不斷落實拓展,把美妙的夢想變成現實的生活。而發明創造并不神秘,它就在身邊,就在腳下。[5]
林常德音樂創作
林常德是流行歌曲《最美的人是你》、《旗袍美》、《忠烈丹心》、《閩南故鄉》的詞曲作者。[2]
說起來,林常德作詞寫歌是業余愛好,而且是這四五年才開始的事。9歲那一年,聽到姐夫吹簫的林常德纏著讓姐夫教他,然后買了資料在家中自學樂理知識,為了練習時不吵到家人和鄰居,他常常把門窗緊閉,關在屋內練習。就這樣,他學會了吹簫、吹笛子。愛唱歌的他有空的時候,總是張口就唱。再后來,無師自通的他發現自己聽到任何曲子都能寫下簡譜,便開始嘗試記錄一些旋律。有時想到好的旋律,他便立刻拿紙筆記下來,“以前要找紙和筆記,現在我會一邊哼唱一邊用手機錄下來,然后回家再整理出來。”林常德說,自己常常在開車的時候“瞎哼哼”,哼到覺得不錯的旋律就會錄下來,然后整理成曲。[2]
四五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林常德為朋友寫下了《旗袍美》這首歌,很快這首歌成了很多晚會的演出曲目,不僅在KTV里能點到,在QQ音樂、網易音樂等各大音樂平臺也能聽到。“朋友跟我說在KTV里能點到我的歌,專門點出來唱的時候,我覺得很有成就感,畢竟只是自娛自樂的。”雖然是“半路出家”走上了作詞作曲之路,但林常德看到自己寫的歌被人傳唱,心里還是高興的。[2]
現在,他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那就是歌曲《最美的人是你》《旗袍美》《忠烈丹心》《閩南故鄉》的詞曲作者。“唱歌、寫歌,是我現在最開心的事情。”林常德對于這個新的身份很是享受。[2]
林常德書法創作
除了作詞作曲,他還喜歡書法,每天堅持不懈地練字,如今,他寫的字全國各地都有人專門跑來求收藏。[2]
林常德的書法作品率意拙樸,妙造自然,雄渾粗狂,自成一家,故慕名求字者,絡繹不絕。而且他題寫的文字內容都是勸人棄惡從善、舍己為人、修身養性、濟世利民、造福社會、孝德父母的金言玉語,使人受益匪淺,再得以身體力行。[9]
近年來,林常德再次拓寬藝術載體,嘗試在瓷都德化的陶瓷器具上進行創作,力求突破,千秋瓷韻,萬載傳承。[9]
他題寫的書法作品是“福”字與“壽”字。[9]
林常德篆刻創作
林常德創作壽山石篆刻作品《萬壽圖》。[8]
晉江市陳埭鎮洋埭村村民林常德,花近一年多時間刻出12008枚不同字形的壽山石“壽”字印章,近一年來又用“壽”字小印章組成一個大大的“中國印”,這幅 “萬壽圖”氣勢磅礴,寬2.8米、長6米,下面的“Beijing2008”和“五環”也全部由“壽”字組成,恰好12008枚印,用他的方式迎接2008年北京會。[8]
林常德收藏研究
他喜歡收藏,每得到一件藏品都會深入去研究它的故事……[2]
一次偶然的機會,黃傳芳在和平使者林常德先生家里看到共和國將軍的字畫,十分震驚。在革命戰爭年代,將軍們戎馬倥傯,英勇殺敵,浴血奮戰,譜寫出多少叱咤風云的凱歌,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豐功偉績。在社會主義和平建設時期,他們仍宵衣旰食,枕戈待旦,偶或間以書法為大宗,文辭寄意,筆墨抒情,其書法雖屬隨意揮寫,而志趣超然,氣勢千鈞,未經歷邊塞沙場的洗禮是無法達到這般境界。黃傳芳被這一切迷住了。[4]
林常德人物評價
林常德同志是有實力和影響力的“農民發明家”,具有持之以恒的堅持精神和不畏風險的探索精神,憑借“粗淺”的化學知識,勇于面對化學實驗風險,鉆研攻關,取得了眾多研發成果。(泉州網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