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體管接近開關LXJ3-15TH(6-36VDC)讓我們起來迅速認識了解它吧!
應用范圍:
晶體管接近開關的作用是在接近金屬體時就動作、它在機床及其它設備中作無接觸、無壓力的行程監(jiān)測的控制之用。在行程控制、定位控制以及各種安全保護控制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
原理電路圖分析:
現在應用較多的接近開關,是以晶體管振蕩為核心組成的無觸點開關,這種開關是當鐵磁靠近(無須接觸)它的晶體管振蕩器的空間磁場時,在鐵磁體內部產生渦流,消耗振蕩能量,使振蕩減弱,直至后停止振蕩;而當鐵磁體離開后,晶體管振蕩器重新恢復振蕩,即由振蕩器是否振蕩反鐵磁擋塊是否接近開關。接近開關具有反應迅速、定位精確、壽命長以及沒有機械碰撞等優(yōu)點。目已被應用于行程控制、定位控制以及各種安全保護控制等方面。 下圖是某種接近開關的電路,它是由lc振蕩電路、開關電路及射輸出器三部分組成。由v1組成振蕩器,其中l(wèi)2、c2組成選頻電路,l1是反饋線圈,l3是輸出線圈,這三線圈繞在同磁芯上,如圖a所示。 當鐵磁體沒有靠近開關的感應頭時,振蕩電路維持振蕩,l3上有交流輸出,經二管vd1整流后使v2獲得足夠偏流而工作于飽和導通狀態(tài),此時uce2≈0,v3截止,射輸出器無輸出,接在輸出端的繼電器ka不通電。 當鐵磁體接近感應頭時,鐵磁體感應產渦流,由于渦流的去磁作用,削弱l1與l2之間的耦合,使得反饋量不足以維持振蕩,因而振蕩器被迫停振,l3上無交流輸出,v2截止,若r7>>r5,此時uce2≈ucc,射輸出器輸出也接近ucc,使繼電器ka通電動作。圖c是接近開關動合觸點的符號。 v3采用射輸出,是為了提高帶負載能力。rf為正反饋電阻,當電路停振時,通過它把v2的集電電壓反饋部分到v1的發(fā)射,使發(fā)射電位提高,以保證振蕩電路迅速而可靠的停振,而當電路起振時,uce2≈0,無反饋電壓,使振蕩電路迅速恢復振蕩,使開關的動作更為迅速和準確。
PLC晶體管輸出響應快,可以用于高速輸出,但是控制電磁閥等還是需要加中間繼電器;繼電器輸出響應慢,但是可以省去外接繼電器,接線簡單。具體選用什么輸出要視負載情況而定。
晶體管主要用于定位控制,要用晶體的輸出來發(fā)出脈沖。而繼電器是不能用發(fā)出脈沖的,也就不能定位控制了。如果用繼電器去控制定位伺服或是步進的話就還要加定位模塊,經濟上不劃算。而用個晶體管輸出的就可以控制伺服等,就這么回事。
雖然二者都是控制器件,但晶體管輸入和輸出沒有電隔離,而繼電器是電隔離的,在體積有限制的時候,響應時間要很短的時候,都往往采用晶體管控制,而在電壓比較高,電流比較大,要注意人身安全時,往往用繼電器。
晶體管的三個工作區(qū)是什么:
晶體管輸出特性曲線是指當基電流IB為常數時,輸出電路(集電電路)中集電電流IC與集—射電壓UCE之間的關系曲線IC=f(UCE)。在不同的IB下,可得出不同的曲線,所以晶體管的輸出特性曲線是組曲線。晶體管有三種工作狀態(tài),因而輸出特性曲組分為三個工作區(qū)
(1)放大區(qū):輸出特性曲線的近于水平部分是放大區(qū)。放大區(qū)也稱為線性區(qū),因為IC和IB成正比的關系。對NPN型管而言,應使UBE》0,UBC《0,此時,uce》UBE。
(2)截止區(qū):IB=0的曲線以下的區(qū)域稱為截止區(qū)。IB=0時,IC=ICEO(很小)。對NPN型硅管,當UBE《0.5V時,即已開始截止,但為了使晶體管可靠截止,常使UBE《0,截止時集電結也處于反向偏置(UBC《0)。
(3)飽和區(qū):當UCE《UBE時,集電結處于正向偏置(UBC》0),晶體管工作于飽和狀態(tài)。
在飽和區(qū),IC和IB不成正比。當晶體管飽和時,UCE≈0,發(fā)射與集電之間如同個開關的接通,其間電阻很小;當晶體管截止時,IC≈0,發(fā)射與集電之間如同個開關的斷開,其間電阻很大,可見,晶體管除了有放大作用外,還有開關作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