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目的
本規范用于野外空氣負(氧)離子濃度的測量數據處理等級劃分。
二 規范術語
1) 空氣負(氧)離子
空氣負(氧)離子是帶負電荷的單個氣體分子和輕離子團的總稱。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森林和濕地是產生空氣負(氧)離子的重要場所。
2) 空氣負(氧)離子濃度單位
個/立方厘米
3) 空氣負(氧)離子濃度等級
為了指示空氣清鮮程度,按照一定的濃度差異,將空氣負(氧)離子濃度劃分成不同的等級。
4) 監測設備噪音本底值
在監測設備主機其它工作條件(如空氣濕度溫度等)不變,進氣口關閉和風扇停止時(調零)所測定的空氣負(氧)離子濃度值。
5) 異常值
在空氣負(氧)離子濃度觀測過程中,下列情況之一視為異常值:
1) 與其之前或之后的兩個值相比,小等于其1/3或大等于其3倍的觀測值。
2) 空氣負(氧)離子濃度觀測值連續長時間(連續3分鐘以上)為0或超過1萬以上。
3) 監測設備噪音本底值與其初始值(設備主機出廠時)相比或在1小時內變化超過100個/立方厘米(20%)。
6) 缺測(漏測)
由于某種原因(如停電)導致監測設備沒有采集到樣本數據。
三 測量原則
采用動態連續監測方式。
固定式監測設備為常年固定安裝在監測場,全天24小時不間斷地自動采集空氣負(氧)離子濃度數據,并實時地往服務器無線傳輸數據。
移動式監測設備在監測場實行人工操作,多點位監測,每個測量點單次連續時間不小于1小時,監測完畢帶回室內保管。
加強監測系統的檢查和維護,確保監測數據采集傳輸的連續性。
四 監測設備操作
參見設備作業指導書!
五 數據采集
監測數據采集應在監測設備開機后10分鐘(儀器熱機)開始進行,采集間隔不大于30秒鐘。
采集數據可以通過電腦直接采集,也可以通過外置記錄儀直接采集。
采集的數據需至少包含負離子濃度環境溫度環境濕度數據采集的時間,需要的情況下,可以額外采集海拔風速風向光輻射等能影響環境負離子濃度的參數。
六 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后,采用算術平均值的算法,計算監測指標的小時平均值日平均值周平均值月平均值年平均值等,及其標準差值和最小值等。
數據處理后的格式示樣表
2 數據說明
1) 小時平均值
以每分鐘獲得1條監測數據組計算,除了異常值或缺測之外,該小時內達到55條及以上有效數據組的數據算術平均值。
2) 日平均值
指以凌晨0時00分至23時59分有效數據的算術平均值。
每日應至少有19個有效小時平均值時,或者至少有1260條有效數據組,則該日平均值有效。
3) 周平均值
指每個整周(星期一至星期天,7天)有效數據的算術平均值。
每周應至少有6天有效日平均值時,或者至少有8820條有效數據組,則該周平均值有效。
4) 月平均值
指每個整月有效數據的算術平均值。
每月應至少有25個有效日平均值(2月至少有24個有效日平均值),或者至少有37800條有效數據組(2月至少有35280條有效數據組),則該月平均值有效。
5) 年平均值
指每年有效數據的算術平均值。
每年應至少有12個有效月平均值時,或者至少有459900條有效數據組,則該年平均值有效。
6) 空氣負(氧)離子濃度等級劃分
根據平均值,空氣負(氧)離子濃度等級劃分見表5。
空氣負(氧)離子濃度等級劃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