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環保產業是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節能環保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知識密集度高、資源環境友好、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將節能環保產業納入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內在要求,是實現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的戰略選擇,是實現城市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重要舉措。
根據《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國發〔2013〕30號)、《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和《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等,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2013年,全市從事節能環保產業相關企業超過2000家,總產值約850億元,其中,節能產業產值約500億元,環保產業產值約250億元,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約100億元。
高效節能領域在高效電機及其控制系統、高效風機、高效儲能、高效節能電器、高效照明產品及系統、節能智能控制、綠色建筑材料、節能交通工具等領域;環保領域在環境監測儀器設備、電子行業廢水處理、除塵脫硫脫硝技術、水生態修復技術、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等領域;資源循環利用領域在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垃圾焚燒發電、電子廢棄物和廢舊集裝箱回收再利用等領域居水平。
骨干企業快速成長。
近年來,我市在節能環保產業涌現出眾多骨干企業,上市公司超過20家,擁有一大批具有自主創新優勢、綜合實力強的,以及增長潛力大的中小企業。在高效電機及控制系統領域,擁有匯川、英威騰、安托山等;在半導體照明領域,擁有萬潤、九洲、瑞豐、雷曼等,在水處理領域,擁有水務集團、光大環保等;在廢棄物處理領域,擁有東江環保、能源環保、格林美、嘉達高科等;在節能環保服務領域,擁有鐵漢生態、達實智能、世紀天源等。
節能環保服務業優勢突出。
我市節能服務產業和低碳服務機構快速發展,目前有國家備案節能服務公司155家,占全國數量十分之一,城市綜合節能規劃、建筑節能、工業節能等領域設計開發能力在a國內處于水平。環保服務業已經形成核心競爭能力,在城鎮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工業污染治理等重點領域發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包括系統設計、設備成套、工程施工、調試運行、維護管理的專業化、社會化環保服務總承包企業。
創新創業環境。
深圳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循環經濟試點城市、低碳試點城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城市及海水淡化試點城市,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氛圍濃厚,創新要素市場不斷完善,創新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創新動力、創新活力、創新潛力。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企業數量、PCT國際申請量、創新成果產業化水平居于國內地位。通過積極推動清華、北大、哈工大等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環境能源學科建設,大力發展創投機構及各類產業基金等金融機構,著力打造“高交會”、國際人才交流大會、聯合產權交易所等平臺,為節能環保產業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環境。截止2013年,我市已擁有節能環保領域各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研究中心超過50家。
政策體系日益完善。
深圳一貫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循環經濟促進條例》、《深圳市公共機構節能管理辦法》、《深圳經濟特區建筑節能條例》、《深圳市建筑廢棄物減排與利用條例》、《深圳經濟特區碳排放管理若干規定》等法規;出臺了《深圳市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深圳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深圳市綠色建筑促進辦法》等規章,印發了《深圳市“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實施方案》、《深圳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實施方案》等實施方案,有利于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初步形成。
我市節能環保產業雖然具備了一定發展基礎和產業規模,但總體看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技術創新有待加強、產業體系有待完善、市場管理有待規范、政策法規有待健全、發展模式有待創新等主要問題,需要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加以解決。
(二)面臨形勢
從國際來看,節能環保產業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節能環保產業在范圍內有著巨大市場,是產業新興增長點和投資熱點。隨著環境問題加劇、資源能源危機凸顯和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紛紛實施綠色新政、發展綠色經濟,加大節能環保投入,推動創新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已成為助推世界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充分發揮節能環保產業的優勢地位,搶占。一些發達國家還利用節能環保技術優勢,制造綠色貿易壁壘。為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贏得先機,必須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從國內來看,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已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笆濉逼陂g,國家要求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將節能環保產業列為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了相關扶持政策。全國節能環保產業潛力巨大,拉動經濟增長前景廣闊。據測算,全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預計達到4.5萬億元;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準煤,可帶動城鎮污水、垃圾、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投資超過8000億元。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我國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為落實國家產業發展戰略、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必須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從深圳來看,節能環保產業正成為我市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深圳GDP已超過2000億美元,人均GDP約2萬美元,經濟社會發展進入較高的平臺,深圳正進入內涵增長和綠色發展的轉型期,為實現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和可持續的全面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將其打造成為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形成深圳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深圳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城市,面臨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為了大幅降低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成本和環境代價,以良好的生態環境持續承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深圳提供物質保障和技術支撐。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重點工程為依托,完善政策機制,培育規范市場,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大力提高技術裝備、產品、服務水平,加快推動節能環保產業集聚發展,為打造“深圳質量”、建設“美麗深圳”作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為本。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資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具有影響力的品牌產品,提升裝備制造能力和水平,形成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新優勢。
堅持集聚發展。推動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化、規?;l展。加快建設產業基地和集聚區,積極引導節能環保企業向重點區域集中,優化產業布局。優先發展優勢領域,集聚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加快完善產業體系和產業鏈條。
堅持應用拉升。圍繞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節能需求和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等領域環保需求,挖掘應用潛力,培育規范市場,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向節能環保產業,拉動節能環保產業市場的有效需求。
(三)發展目標
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超過1200億元,到2020年,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成為我國重要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和創新中心。
創新能力。培育發展一批技術型的企業和研究機構,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轉化能力顯著提高,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發明申請量年均增長15%,全行業研發投入占增加值比重達到6%。新建100個以上、省市級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3-5個技術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組織實施500個以上研發項目。
產業集聚。布局建設5個以上優勢明顯、功能完善、帶動作用強的產業基地和集聚區,形成配套齊全、特色鮮明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組織實施1000個產業化項目。年銷售收入(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企業2家以上,年銷售收入(營業收入)超過10億元的企業50家以上。
三、主要任務
(一)提升創新能力
大力加強高水平學科和研究機構建設,爭取國家在我市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承擔國家、省重大專項和科技計劃項目,新建一批、省市級創新載體,提升源頭創新能力。實施知識產權和標準化戰略,積極開展共性、關鍵及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應用研究成果產業化。充分發揮產學研資聯盟的作用,推動組織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區域合作機制等方面的積極創新,完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高檢驗檢測水平,增強認證認可能力。加大政府科技資源對節能環保產業的支持力度,引導創新要素集聚,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資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輻射帶動力和創新要素集聚力,打造我國重要的節能環保產業創新中心。
(二)促進產業發展
對接國家節能環保產業規劃中的技術創新、重大產業化項目、示范基地建設、骨干企業培育等內容,結合本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突破方向,大力發展技術、綠色低碳的節能環保技術產品,組織實施重大工程和產業化項目,引進培育節能環保產業龍頭骨干企業,顯著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吸引國內外企業設立總部和研發中心,支持做大做強,扶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打造我國重要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三)強化空間保障
著眼未來發展,立足產業基礎,引導產業適度集聚,在合適區域規劃建設產業基地和集聚區,形成特色鮮明、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建設一批節能環保企業加速器、孵化器,助推中小企業快速成長。加大創新型產業用房建設力度,有效緩解企業發展空間受限難題。
(四)完善服務體系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學會、產業聯盟等組織的作用,打造節能環保產業技術研發、產品檢測、設計咨詢、知識產權保護等公共服務平臺,提高產業配套服務能力和水平。完善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創業投資機構,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節能環保產業,逐步形成政府資金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金廣泛參與的投融資體系。
(五)深化開放合作
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強國際合作、深港合作及國內合作。發揮深圳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和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鼓勵國內外企業和個人來深投資、創業,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本、技術、管理和人才等資源提升我市節能環保產業水平。發揮深圳外向型經濟的優勢,引導企業參加國內外節能環保論壇、展覽及貿易投資促進活動等,扶持企業建立技術和產品輸出服務平臺,支持企業開拓國內外節能環保市場,增強“走出去”的能力。
四、重點領域
(一)高效節能產業
1.節能技術和裝備
電機及拖動節能設備。推動拖動裝置控制和設備改造,重點發展高效節能變頻調速控制、無功補償、空氣源熱泵等技術,研發稀土永磁電動機等高效節能電機和節能風機,推廣應用軟啟動裝置、無功補償裝置、自動控制系統等設備。
節能監測設備。推進節能儀器設備研發應用,大力發展能源監測管理系統、環境熱工儀器、交通工程類測試儀器、建筑節能檢測儀器、變頻智能節電器、電機自動跟載穩速節電器及空調節能器。
余熱余壓利用技術和設備。推廣余熱余壓利用技術及燃燒技術。研發余冷利用技術和設備,推進熱電冷聯產技術。研發推廣高爐爐頂壓差發電、純燒高爐煤氣鍋爐、低熱值煤氣燃氣輪機等技術和設備。發展煙氣廢熱鍋爐及發電、窯爐煙氣輻射預熱器和廢氣熱交換器、吸附式制冷系統、低溫余熱發電-制冷等技術和設備。
鍋爐窯爐及相關技術和設備。發展新型高效鍋爐系統設備、燃氣窯爐和節能型窯爐裝備,研發低壓旋風預熱分解系統、生產過程自動控制與檢測系統,研發純氧助燃、全氧燃燒和減壓澄清技術。
2.節能產品
新型節能建筑材料。發展節能幕墻、新型自保溫墻體材料、節能建筑門窗及屋面防水保溫系統。
高效節能照明產品。支持金屬有機源化學氣象沉積設備、高純金屬有機源、氮化鎵材料與器件等半導體照明關鍵設備、核心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
高效節能電器。支持能效等級為1、2級的高效節能產品,發展平板電視、太陽能熱水器、熱泵熱水器等高效節能家用及商用產品。研發燃氣熱泵、高效環保節能空調及冰箱壓縮機、直流變頻壓縮機、二氧化碳制冷技術、直流變頻控制器等。
節能汽車。支持節能環保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研發與制造,發展PM2.5綠凈技術、可變氣門升程技術、廢氣再循環系統、渦輪增壓技術、缸內直噴技術、雙離合自動變速器技術等。
(二)環保產業
1.環境治理技術和裝備
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和設備。支持煙氣脫硫脫硝、高效除塵、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惡臭氣體和餐飲油煙治理、滿足歐Ⅲ及以上標準的機動車尾氣凈化、碳捕集利用等技術與裝備。
環境污染監測技術和設備。重點研究開發PM2.5等細顆粒物便攜、簡易式檢測裝置、室內空氣污染檢測裝置,重金屬、生物毒性等在線連續監測儀器及快速檢測設備,大氣、地表和地下水、土壤、噪聲等環境質量監測儀器設備。
水污染防治技術和設備。開發適用于城鎮化發展需求的分散式污水處理技術和成套化設備,支持研發城市生活污水脫氮除磷深度處理、重金屬廢水處理、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低沖擊開發、膜處理、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理、污泥處理處置等技術和裝備。
固廢處理處置技術和設備。發展垃圾焚燒處理、填埋場氣體發電、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分類收集等技術與成套化裝置,支持醫療垃圾、工業危險廢棄物、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和設備。
噪聲污染控制技術和設備。發展應用于大型高噪聲企業和道路交通的噪聲防治技術和設備,開發低頻寬頻帶吸聲材料、隔振技術和新型低頻寬頻帶減振裝置。
生態修復技術和設備。發展持久性有機物和重金屬污染土壤、水體綜合治理與修復技術和設備。
清潔生產技術和設備。發展應用于重污染、高能耗、高耗水行業的清潔生產技術和設備。支持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回用技術和設備。
2. 環保材料與藥劑
開發水處理的高效絮凝劑、沉淀劑、吸附劑、環境生物制劑和高性能膜材料、防滲材料、填料等。開發大氣污染控制的高效過濾、吸附、催化降解材料與復合劑,電廠脫硝催化劑以及機動車排氣凈化催化劑材料和載體材料。開發水體修復、土壤修復、固體廢棄物處理的高效藥劑、填埋防滲材料等。研發與環保裝備配套的耐久性材料、涂料。發展低毒低害、環境友好的配套材料及潔凈產品。
(三)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廢舊手機、電池、熒光燈、電器、電路板等廢棄物資源綜合回收利用技術及平臺建設。發展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再生金屬回收利用技術和設備。
建筑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開發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的分選技術和設備,綜合利用建筑垃圾生產新型墻體材料、再生混凝土、干拌砂漿等建材產品,發展混凝土骨料標準化生產技術。
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發展廢舊集裝箱、汽車、船舶、廢紙、展覽和裝修材料等回收技術和裝備。支持環保型廢舊線纜回收利用、廢棄橡膠制品高值化利用集成技術。
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制造。發展汽車零部件、機床、造船、工程機械、辦公耗材、家用電器等再制造技術。
生物質廢棄物循環利用。發展生物質廢棄物能源化、資源化利用技術,支持生物培養劑、生物質燃料等技術和設備。
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發展膜組件、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等關鍵部件及系統集成技術。支持濃海水電滲析制精鹽,濃海水提取鉀、、鎂等技術。
(四)節能環保服務業
節能服務業。鼓勵提供整體節能服務,支持用能單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節能改造,開展能源審計和“節能醫生”診斷,積極探索“碳交易”等節能量交易的市場化節能機制。
環保服務業。在城鎮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煙氣除塵脫硫脫硝、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工業污染治理等重點領域,發展合同環境服務和環境治理特許經營模式。支持生態環境修復、環境風險與損害評價、排污權交易、綠色認證、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環境物聯網等新興環保服務業。
再制造服務業。建立再制造舊件回收、產品營銷、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統。推動構建電子產品等廢棄物逆向物流交易平臺。
五、重點工程
(一)創新能力提升工程
大力建設創新載體。鼓勵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和清華、北大、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等高等院校開展高水平節能環保學科建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設節能環保領域國家、省市級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大力推進我市節能環保領域創新載體建設。
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在高效節能電機、高效節能半導體照明、高效節能家電、環境污染監測、垃圾處理處置、生態治理等我市節能環保產業優勢領域,積極開展共性、關鍵及核心技術攻關,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資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推進創新要素集聚。依托“”、“孔雀計劃”等吸引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實施知識產權和標準化戰略,充分發揮產學研資聯盟及行業協會學會的作用,鼓勵建立池、聯盟、知識產權交易平臺,支持企業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制定,加快構建節能環保產業標準體系,聚集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
(二)企業培育壯大工程
支持做大做強。支持創新能力強、作用大、競爭實力強的節能環保設立企業總部、研發中心、營銷中心,實施品牌戰略、引進人才、申報及維護知識產權,對企業予以用地、融資、上市等政策支持,支持做大做強。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延伸上下游配套產業鏈,促進我市節能環保產業規?;?、集群化發展。
扶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加強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專業孵化器建設,對中小節能環保企業提供技術研發、項目融資、產品檢測、技術咨詢、國際認證、知識產權保護等專業服務,降低中小企業研發創新成本。對中小節能環保企業提供創新型產業用房支持,對企業品牌宣傳推廣、參加國際國內專業展會、科技創新項目等給予資金扶持,降低中小企業創業成本。
(三)產業化推進工程
高效節能產業。支持半導體照明上游襯底材料和外延片、中游芯片、下游封裝及應用產業化,形成設備、材料、測試等配套的較完整產業鏈。支持高效節能電機、高壓變頻器、高效節能家電、節能汽車、高效熱泵、節能智能管理系統等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
環保產業。支持PM2.5等細顆粒物便攜、簡易式檢測裝置、廢水處理、油煙凈化、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煙氣除塵脫硫脫硝、垃圾焚燒發電等關鍵技術的產業化。積極推進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網絡系統、生態安全監測系統、數字環保系統等環境物聯網關鍵技術和產品產業化。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鼓勵利用餐廚垃圾、動物類廢棄物等廢棄生物質生產飼料添加劑、生物柴油和沼氣等新工藝新技術產業化。支持海水淡化反滲透膜、能量回收裝置等關鍵材料和裝備產業化。
(四)產業環境優化工程
完善產業鏈條。支持、培育和引進節能環保產業鏈條關鍵環節缺失的項目,采取優先保障項目用地、補助、貼息等多元化方式支持節能環保產業重點項目建設,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激勵機制、知識產權交易制度和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打造完善的產業鏈條。
拓寬投融資渠道。完善和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節能環保企業和項目信貸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吸引社會資本、境外資本投入節能環保產業。鼓勵符合條件的節能環保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和中期票據等方式融資。
營造優良軟環境。充分發揮中國國際成果交易會的平臺、窗口作用,加大對我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環境的宣傳推廣力度。支持在我市舉辦高水平、國際性的節能環保產業專業展會,促進節能環保產業要素向深圳集聚。支持建立行業協會學會及產業聯盟,搭建技術研發、檢測認證、知識產權與標準化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產學研資開展廣泛的國內外合作。積極開展節能環保新產品示范應用,培育應用市場。
(五)產業發展集聚工程
節能環保產業創新載體基地。在深圳高新區,依托現有科研機構、虛擬大學園的研發優勢,建設國家工程實驗室大樓和中國-匈牙利國際節能環保科技創新基地;在南山西麗片區,結合城市更新,建設環保高新產業園和環保工程技術院,建成集研發中心、中試及檢測中心、中小企業孵化中心于一體的環保創新基地。
節能環保技術裝備集成及資源化利用基地。在國際低碳城,依托節能環保,利用高效節能、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建設節能環保技術裝備集成基地和資源化利用基地。重點發展垃圾焚燒發電、污水處理、污泥處置、在線監測等成套技術裝備以及嚴控廢物、危險廢物等資源化利用。
節能環保服務業集聚區。依托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政策及區位優勢,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的金融、貿易、物聯網、技術集成等節能環保服務業,鼓勵國內外節能環保產業總部集聚發展。
節能環保產業化集聚區。在壩光產業園區,依托園區規劃要求,重點發展海水淡化、生物環保等節能環保產業,打造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
半導體照明產業集聚區。在寶安、龍崗、光明建設各具特色的半導體照明集聚區。依托寶安企業集中、規模大、產業鏈完整、配套齊全的已有基礎,結合南山區創新優勢,以及擁有較大規模封裝應用企業的光明新區,在寶安區建設半導體照明產業創新集聚區。依托龍崗區大功率照明光源封裝和應用產品的優勢,在龍崗建設半導體照明應用集聚區。
(六)技術應用示范工程
推動企業實施鍋爐、窯爐和換熱設備等重點用能裝備節能改造,全面推動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智能管理系統、余熱余壓利用、LNG冷能利用、熱泵應用技術、節約和替代石油、交通運輸節能、綠色照明、流通零售領域節能等示范工程,提高傳統行業的工程技術節能能力,加快節能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開展數據中心、超算中心服務器和大型建筑等設施冷卻系統節能改造。積極推動利用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工業園區、大型商業區等能源負荷中心建設分布式能源系統。
示范推廣脫氮除磷深度處理、水生態修復、再生水利用等技術。推動電鍍、線路板等行業廢水高效處理及回收利用、餐廚垃圾資源化、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化、污泥資源化、餐飲油煙凈化、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技術應用示范。鼓勵發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土壤的綜合治理、修復及回收技術,選擇典型區域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
(七)綠色建筑推廣工程
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所有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帶動綠色建筑建設改造投資和相關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及綠色建材,推廣應用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隔熱保溫材料,推動建筑工業化。大力推廣集中供冷、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工程。積極推進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規?;瘧?,擴大可再生能源產業國內市場需求。到2020年,新增綠色建筑面積3000萬平方米以上,新建建筑中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比例超過10%,完成公共建筑節能改造400萬平方米。
(八)環境污染治理工程
落實企業污染治理主體責任,推進氮氧化物、細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多污染物協同防治,開展電力行業深度脫硫、脫硝、除塵及脫汞改造,提高車用燃油標準,限期淘汰黃標車,加強港口岸電改造及船舶污染控制。實行區域水環境功能區達標倒逼管理,實施安全飲水、地下水保護、海洋保護等清潔水行動,全面推行“河長制”,積極探索“土地整備、流域開發、污染治理”三位一體的生態治河新模式,推動重點高耗水行業節水改造。對涉重金屬企業、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標準或總量指標的企業實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支持企業采用源頭減量、減毒、減排以及過程控制等成熟的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涂裝項目清潔生產水平。
(九)環境基礎設施完善工程
完善城市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建設,加快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推進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廢棄物分揀回收利用設施建設。加快清水河、老虎坑等環境園規劃建設,完善垃圾收集處理設施,提升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提高垃圾滲濾液的處置水平,推進垃圾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和資源綜合利用,促進建筑廢棄物進行再生骨料、再生磚等資源循環利用。進一步提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率、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率等。
(十)園區循環化改造工程
加大力度推進重點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工業園區建設廢物交換利用、能量分質梯級利用、水分類利用和循環使用、公共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實現園區內項目、企業、產業有效組合和循環鏈接,提高主要資源產出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循環利用率,努力實現“”,通過循環化改造,打造2-3個“升級版”工業園區。
六、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深圳新興高技術產業發展小組全面統籌協調我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工作。深圳新興高技術產業發展聯席會議負責制定規劃實施方案、落實項目優惠政策等工作。建立、健全各級行政負責制和專家咨詢制度,切實做到組織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各項任務順利完成。
(二)政策保障
進一步優化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政策環境,制定深圳節能環保產業振興發展政策,落實財政獎勵和會計制度,建立健全節能環保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和統計制度。鼓勵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完善節能環保行業標準體系。在大力促進自主創新、培育壯大企業、推進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強國內外合作、開展應用示范工程、打造產業基地和產業集聚區、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拓展融資渠道、開拓市場等方面予以扶持。
(三)資金保障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設立節能環保產業專項扶持資金,每年統籌安排資金額度5億元,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鼓勵創業投資機構和產業投資基金投資節能環保產業項目,鼓勵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節能環保企業發展,支持信用擔保機構對節能環保企業提供擔保,鼓勵開展知識產權質押,支持節能環保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
(四)人才保障
制定有利于集聚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分配機制和產權制度,不斷完善我市人才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大力吸引國內外節能環保人才。政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和行業協會學會共同努力,加快培養節能環保創新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等產業緊缺人才,逐步完善節能環保人才的支撐體系。
(五)空間保障
加強統籌規劃,整合空間資源,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加快節能環保產業基地、集聚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對節能環保產業的土地供給,將節能環保產業用地優先納入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適度放寬節能環保企業租、購創新性產業用房的條件,保障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