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防護衣是保護實驗人員免受化學、生物或物理危害的重要裝備,其加工過程需嚴格遵循相關標準,以確保防護性能、耐用性和安全性。以下是實驗室防護衣加工的主要要求:
1.材料選擇
防護性能:根據用途選擇材料,如防化服需耐酸堿、防滲透(如聚丙烯、聚乙烯涂層織物);生物防護服需阻隔微生物(如Tyvek材料);防靜電服需導電纖維。
舒適性:材料應透氣、輕便,避免長時間穿戴導致不適,同時兼顧防水性或防液體噴濺能力。
耐用性:抗撕裂、耐磨,確保反復使用或消毒后性能不下降。
2.設計與縫制
密封性:接縫處需采用熱合或膠條密封,防止液體或微粒滲透;針腳需緊密,避免開線。
結構設計:全包圍式設計(如連體式),袖口、腳踝處采用彈性收口;頸部、手腕處可加魔術貼或拉鏈增強密閉性。
便利性:預留足夠活動空間,背部或前襟設計快速穿脫裝置(如拉鏈、綁帶)。
3.加工環境與工藝
無塵車間:部分高等級防護衣需在潔凈環境中生產,避免微粒污染。
滅菌處理:生物防護服需通過環氧乙烷或輻照滅菌,并密封包裝。
質量控制:每批次抽樣測試,包括抗滲透性(ASTMF1671)、抗撕裂強度(EN14126)等。
4.標識與認證
明確標注防護類型(如化學防護等級A/B/C/D)、適用標準(如GB19082-2009、ISO16604)、生產日期及有效期。
通過第三方認證(如CE、FDA),確保符合行業規范。
5.包裝與儲存
獨立包裝,防潮防塵;一次性防護衣需滅菌后真空封裝。
儲存于陰涼干燥處,避免紫外線直射或接觸腐蝕性物質。
6.環保與安全
可重復使用防護衣需標注清洗消毒方法(如耐高溫121℃);一次性防護衣應使用可降解材料,減少環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