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佛茶產品特點
普陀佛茶品質特性
普陀佛茶為產于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又名普陀山云霧茶、鳳尾茶。優質普陀佛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色澤翠綠披毫,香氣芬芳,茶湯味道清醇爽口,又因其似圓非圓的外形也略像蝌蚪,故也稱“鳳尾茶”。普陀佛茶沖泡后青翠香潔,初品滑潤蘊玉,味醇宜人;再品滋味清馥,茶香圓融
[2] ;三品可漸覺齒頰含芳,香清韻足,回甘綿長
[4] 。
普陀佛茶—干
普陀佛茶質量分級
根據感官評定,普陀佛茶按質量等級分三個級別:特級(一等、二等)和一級、二級。各級茶葉感官品質要求應符合表A.1的規定[1] 。
表A.1普陀佛茶感官品質要求級別 | 外形 | 香氣 | 滋味 | 湯色 | 葉底 |
特 級 | 一等 | 似螺似眉、茸毫披露、勻凈、嫩綠 | 清香持久 | 鮮嫩爽口 | 嫩綠明亮 | 幼嫩成朵、嫩綠、明亮、勻齊 |
二等 | 似螺似眉、茸毫披露、勻凈、嫩綠 | 清香持久 | 鮮嫩爽口 | 嫩綠明亮 | 細嫩成朵、嫩綠、明亮、勻凈 |
一級 | 條形卷曲、顯毫、 尚勻、綠翠 | 香高持久 | 尚鮮醇 | 尚綠明亮 | 細嫩顯芽、綠、明亮、尚勻 |
二級 | 條形卷曲、略顯 毫、尚勻、綠潤 | 香高 | 醇和 | 綠亮 | 尚嫩顯芽、少明亮、尚勻 |
普陀佛茶營養價值
普陀佛茶理化指標應符合表A.2規定[1] 。
表A.2理化指標項目名稱 | 水分 (%) | 總灰分 (%) | 粗纖維 (%) | 水浸出物 (%) | 粉末 (%) |
指標值 | ≤6.5 | ≤6.5 | ≤15 | ≥34 | ≤1.0 |
普陀佛茶產地環境
普陀佛茶土壤地貌
舟山地貌類型為海島丘陵,多數島嶼在200米以下。峰為桃花島對峙山,海拔544.3米。島嶼的地貌構造為高丘—低丘—平原—灘涂—海域,以舟山島典型。高丘(300—500米),占6%,坡度在30—40度,土層薄,多裸巖;低丘(50—300米),占61%,地勢低緩,土層較厚,紅壤發育,邊緣海蝕地貌發育;平原占30%,主要是海積平原,少部分為海積、沖積共同作用形成的平原,發育水稻土。海岸以淤泥質為主,基巖次之,沙質、礫質占少數。前者分布在群島內側,以2—3‰的坡降向海域延伸,形成廣闊的潮間帶,基巖海岸分布在小島四周及各島的岬角,海蝕地貌發育[1] 。
普陀佛茶水文情況
舟山市水文情況復雜,境內無大水系,地表水系不發育,多源自丘陵腹地,呈放射狀蜿蜒入海。水系受海島規模影響,流程短,匯水面積小,受暴雨影響,水位暴漲暴落,易引發山洪等自然災害。海岸潮汐屬不規則的半日潮,潮流以往復流為特征,漲潮流向西,落潮流向東,漲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海水的潮汐及臺風巨浪作用對島嶼海濱的影響較大,尤其是潮間帶地段[1] 。
普陀佛茶氣候情況
舟山群島的氣候類型為受海洋影響明顯的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溫和濕潤,降水豐沛。全年多大風,春季多霧,夏秋季多熱帶氣旋和臺風影響。氣溫年平均15.8—16.7℃,自西南向東,向北遞減。8月最熱,月均溫26.8—27.3℃,1月最冷,平均氣溫5.0—5.4℃。日照年平均為2024.5—2262.1小時。夏季日照時數占全年33—35%,冬季占19—20%,春秋季各占21—27%。太陽輻射年平均111.5—117.8千卡/平方厘米。輻射量以7—8月最多,14.4—15.5千卡/平方厘米,12月最少,6千卡/平方厘米。降水年平均921.6—1318.8毫米,年相對降水變率在13—16%,降水的季節分配呈雙峰型,峰值分別出現在6月和9月。月平均雨日4、5、6月為多,15—17天,最多年份22—25天。年蒸發量1225.9—1374.2毫米,7、8月,月平均可達156.9—190.8毫米
[1] 。
普陀茶園
普陀佛茶歷史淵源
普陀佛茶(2張)
普陀佛茶生產歷史悠久,普陀山種茶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或五代十國時期,據明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述:“普陀老僧,始余小白巖茶一裹,葉有白茸,論之無色,徐飲覺涼透心腑”僧曰:“木巖茶至上、六后,(觀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浙江通志》引《定海縣志》記載:“定海之茶,多山谷野產。……普陀佛茶可愈肺癰血痢,然亦不甚多得。”
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年),普陀佛茶被列為貢品。
2010年,普陀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授予“佛茶之鄉”榮譽稱號[5] 。
普陀佛茶生產情況
2017年,普陀佛茶產量在1500千克左右,觀音紅茶的產量預計將超2500千克[6] 。
2018年,普陀區春茶產量19.94噸,產值821萬元,其中名優茶7.44噸,產值721萬元。
2019年,普陀區有茶園面積達到4400畝,其中通過無公害認證面積達到3800畝
[7] 。
普陀佛茶—泡后
普陀佛茶產品榮譽
普陀佛茶先后多次在國際、中國國內茶博會、農博會上獲金、銀獎,并被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
1915年,普陀佛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6] 。
1984年,普陀佛茶獲得浙江省名茶稱號。
1999年,普陀佛茶經浙江省第三次省級名茶復評,再獲“浙江省名茶”證書[5] 。
2011年12月2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批準對“普陀佛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3] 。
2020年7月27日,普陀佛茶入選中歐地理標志第二批保護名單。[8]
普陀佛茶地理標志
普陀佛茶地域保護范圍
普陀佛茶的地理標志保護的區域范圍為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的城東街道、環南街道、解放街道、昌國街道、鹽倉街道、臨城街道、白泉鎮、干覽鎮、馬岙鎮、小沙鎮、岑港鎮、雙橋鎮、金塘鎮、北蟬鄉;普陀區的沈家門街道、東港街道、勾山街道、展茅街道、朱家尖街道、桃花鎮、六橫鎮、登步鄉;岱山縣的高亭鎮、東沙鎮、岱東鎮、岱西鎮、衢山鎮、秀山鄉[1] 。
普陀佛茶質量技術要求
1、苗木基本要求
根據種植栽培需要,苗木應選擇適應當地生態環境條件、表現多抗性、發芽早、茸毛多、適制普陀佛茶的無性系良種一年生苗木;苗木插穗應來自無性系良種母本園;出圃茶苗質量應符合GB 11767《茶樹種苗》規定;起苗前必須澆水濕透苗床,做好病蟲害防治,起苗時防止品種混雜。苗木質量不得低于國家標準規定的二級苗木要求。
2、種植技術
(1)建園
園地宜選東北坡向、坡度小于25°、避風的山岙緩坡地,大氣、土壤環境要符合NY 5020規定;土壤呈微酸性(黃壤),pH值4.5—6.5,有效土層厚0.8米以上,排水良好,常年地下水位在1米以上。
(2)種植
茶苗種植時間應根據實際情況可分兩季進行,一般春季種植為2月上旬至下旬,秋季種植為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陡坡窄幅梯坎茶園適合單條栽,行距150厘米,叢距25厘米;每叢種茶苗2—3株,每公頃一般種苗茶苗4.5萬株。緩坡或寬幅梯坎茶園適合雙條栽,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40厘米,叢距30厘米,兩小行茶叢交叉排列;每叢種植茶苗1—2株,每公頃種植茶苗7—9萬株。
茶行確定后,開種植溝,現開現栽,保持溝穴內土壤濕潤。栽植茶苗時,應一手扶直茶苗,一手填土,逐層填土,分層壓實。一般栽到埋沒根頸處為宜。栽后當天澆足“定根水”,后覆蓋細土。栽植后及時鋪草覆蓋,抗旱保苗,并定期檢查成活情況。
3、栽培管理技術
(1)土、肥、水管理
土壤管理:①深翻改土:投產茶園應每年或隔年一次,在茶行間進行,深度15—25厘米。時間一般在秋茶結束后,9月至11月進行。秋冬季茶園翻耕應結合施基肥。②中耕除草:松土除草,深度為5—10厘米。注意掌握三個時間段:春茶前即2月下旬至3月上旬,春茶采制結束后即5月中下旬,伏耕即7月中旬至8月中旬。梅雨季節,陡坡茶園應以拔草為主,避免水土流失。③鋪草:坡地茶園和高山茶園,應在春茶后和秋末,在茶樹行間鋪草,每公頃鋪鮮草15000—20000千克。
水分管理:①旱害預防。成齡茶園通過深翻改土、鋪草、灌溉、淺耕、種植遮蔭樹等辦法保持土壤水分。幼齡茶園應采取淺鋤保水、培土護蔸、追施糞肥、澆灌、種植綠肥等措施。②濕害預防。低洼積水茶園,應完善排水系統。坡地茶園上方開沿山排水溝,每隔5—8行茶樹開一條橫向排水溝,溝應狹而深,溝底寬10—20厘米,溝深60—80厘米。平地茶園從低洼處向外開排水溝。
肥培管理:茶園用各種肥料、葉面營養液應經有關部門檢測證明,對茶葉無毒、無污染危害。茶園施肥要根據茶樹營養特點和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與肥料效應等進行合理配給。①幼齡茶園氮、磷、鉀三要素配比為2:1:1,每年施肥的氮素用量為20—80千克/公頃,具體施肥量根據茶園不同種植密度和樹齡決定。②成齡茶園以氮為主,輔以磷鉀。施肥量根據土壤肥力及全年干茶產量指標確定。一般每采收100千克干茶需施純氮18—20千克,再按氮、磷、鉀三要素配比4:1:1計算磷、鉀肥用量。樹冠改造茶園應增施有機肥。③基肥與追肥用量比為3:7;追肥中春、夏、秋三季用量比為6:2:2。④基肥應施有機肥即畜肥、餅肥、有機復合肥等。⑤綠色食品茶葉、有機茶葉生產按NY/T 288、NY 5196、NY/T 5197、NY/T 5198、NY 5199的規定執行。
(2)樹冠管理與改造
定型修剪:幼齡茶樹定型修剪一般分三次完成。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時進行,在離地15—20厘米處用整枝剪剪去上部枝梢;第二次在栽后第二年2月中、下旬或春茶后進行,在離地30—40厘米,或在上年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處修剪;第三次在移栽后第三年早春,一般2月中、下旬進行,在離地45—50厘米處,可用籬剪剪去上部枝條。剪口應光滑平整,不破碎。
輕修剪:成齡投產茶園每年可進行1—2次輕修剪,時間宜在春茶后即5月上中旬或秋末即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進行,用籬剪剪去樹冠面3—5厘米的枝葉,剪除冠面突出枝及晚秋嫩梢。緩坡、覆蓋度高的茶園可用雙人修剪機修剪。
深修剪:對投產多年樹冠產生大量雞爪枝的茶園,或蓬面枝葉枯焦、脫葉的茶園,應采用深修剪方式進行樹冠改造。深度在蓬面下10—20厘米,可用籬剪或深修剪機進行。
重修剪:適用于樹齡在二、三十年內,樹冠上部已衰敗的投產茶園。用整枝剪或林用“割灌機”,將衰老茶樹離地面30厘米以上樹冠剪除,重新培育樹冠。應在春茶前或春茶后即5月底前進行。剪后應立即增施有機肥,每公頃施菜餅或有機復合肥1500—2000千克。
臺刈:適用于樹齡30年以上,骨干枝衰敗,或樹冠上部枯死的茶樹,用臺刈鋏或鋒利柴刀,將衰老茶樹地上部分枝條在離地10厘米處全部刈去,重新全面塑造樹冠。一般在晚秋或春茶后進行。
留養:樹冠改造后的茶園應加強留葉養蓬,加快形成投產樹冠。深修剪后茶園應在2—3個茶季內實行打頭采,每季留大葉1—2葉。重修剪后茶園,當年夏、秋茶留養不采,秋末對離地45—50厘米新枝進行打頭采。翌年春、夏茶后期留二大葉采,秋茶留一葉采,秋末用整枝剪或修剪機剪平。臺刈茶園,二年內以養蓬為主。臺刈后的第二年起,在各茶季后期,采用定型修剪的方法,在離地高度分別為35厘米、45厘米、50厘米處進行定型修剪。第三年投產。重修剪或臺刈茶園應在剪后立即增施有機肥,并在養蓬期內加強除草、抗旱、防凍和病蟲防治工作。
(3)病蟲綜合防治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防治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根據病蟲發生、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合理運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機械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蟲害,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生態平衡,促進茶園可持續經營。
防治措施:①蟲情測報:加強病蟲預測預報,做到及時、準確地防治。②農業防治:合理修剪,勤除雜草,冬季清園,并及時清除病蟲危害的枯枝、落葉;合理施肥,加強肥培管理。③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使用生物農藥,發揮生物防治作用。擴大以蟲治蟲、以菌治蟲的應用范圍,維持茶園生態平衡。④物理防治:大力推廣冬季石硫合劑封園、茶季點燈滅蛾、人工捕殺等非化學農藥防治措施。⑤化學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天敵殺傷力低的藥劑。合理混用、交替使用不同的藥劑。改進噴藥技術,提倡低容量噴霧。注意噴藥質量,減少噴藥次數。不準使用DDT、六六六、、、水胺硫磷、、S—及以上農藥的復混劑等,不應乙酰及其復混劑等。
(4)產品收獲及產后處理的規定。
當茶樹蓬面一芽一葉初展的新梢每平方米達到8—12個時,及時開采。茶葉采摘要選擇在天氣晴朗的早上,分批按標準及時采,鮮葉采摘后用清潔、透氣性好的竹籃、竹簍盛裝。不應緊壓,及時運到加工場。進加工場后,應按DB33/T 325.3規定驗收,分級攤放、分級加工。鮮葉盛裝、運輸、貯存中應輕放、輕翻、防壓;運送時應避免日曬、雨淋,不應與有異味、有毒或有污染的物品混裝。
原料進入加工車間后要實行分級、攤青,按照標準要求進行攤青、殺青、揉炒、搓團、提毫、焙烘等加工工藝流程。普陀佛茶原料分級及加工過程必須符合DB33/T 325.3-2011《普陀佛茶 第3部分:加工技術》的規定。
(1)產品質量:普陀佛茶污染物應符合GB 2762《食物中污染物》的規定;農藥殘留指標應符合GB 2763《食品中農藥殘留標準》的規定。
(2)標志標簽:普陀佛茶產品外包裝盒(罐)標簽應符合GB 7718規定。包裝盒(罐)應準確標明:商標、品名、級別、凈含量、產品標準號、廠名、廠址、貯存條件等文字標簽內容,防潮、防濕等標志應符合GB/T 191規定。
(3)包裝:包裝容器應清潔、干燥、無毒、無異味,不影響普陀佛茶品質。包裝應符合牢固、整潔、無毒、防潮要求,保護普陀佛茶品質并便于裝卸、運輸。
(4)運輸:運輸工具應清潔、干燥、無異味、無污染。運輸途中應穩固、防雨、防潮、防曬。裝卸時應輕放輕卸,不應碰撞、重壓。不應與有毒、有異味、有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混運。
(5)貯存:普陀佛茶產品應貯存在避光、防潮、無異味的庫房中。不應與有毒、有害、有異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產品應及時冷藏,對品質下降的茶葉,應及時作出處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