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植物園歷史沿革
1956年9月13日,武漢植物園籌委會成立,籌委會委員共14人,主任:章文才,副主任:萬流一、孫祥鐘,執行主任:劉文華。
1956年10月30日,武漢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第1098號文批準,同意武漢植物園收購磨山地區土地。
1956年11月12日,武漢植物園籌委會接收東湖磨山植物園,植物園籌備處設東湖磨山。
1958年1月,陳封懷教授由南京中山植物園來武漢植物園任主任。
1958年11月11日,12次常務會議批準,武漢植物園籌委會授名為武漢植物園。
1963年7月22日,中南分院(63)中南科院字第029號文,武漢植物園改名為中南分院華南植物所武漢植物園。
1972年7月1日,武漢植物園改名為湖北省植物研究所,歸屬于湖北省。
1978年6月22日,科發計字(78)0896號文,湖北省植物研究所回歸,定名為武漢植物園,實行和湖北省雙重,以為主,屬地師級單位。
1978年12月18日,科發計字(78)2021號文,再次定名為武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為武漢植物研究所附屬機構。
2002年11月,被授予“AAA旅游景區”。
2003年10月16日,根據科發人教字(2003)287號文,武漢植物研究所更名為武漢植物園。
2005年6月13日,武漢植物園被團中科院和全國少工委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學世界科技活動示范基地。”
2005年10月31日,該園被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定為全國野生植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
2011年1月,武漢物園獲批組建“湖北省節能環保產業濕地生態恢復與科學管理技術創新基地”。
[4] 武漢植物園地理環境
武漢植物園位置境域
武漢植物園位于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之濱、磨山南麓,東經14°24′,北緯30°33′,海拔19~35m,整個園區占地面積為70公頃。[5]
武漢植物園氣候情況
武漢植物園位于中國湖北省內,當地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該植物園年平均溫度:16.3℃,一月月平均溫度:3.7℃,七月月平均溫度:28.8℃,低溫:-18.1℃(Jan.1977),高溫:41.3℃(Jul.1934),年平均降雨量:1282mm。[1] [5]
武漢植物園保存植物
據2016年3月植物園顯示信息,武漢植物園作為中國國家植物資源儲備和植物遷地保護的綜合研究基地,收集保育植物資源11726種,建成了世界上涵蓋遺傳資源的獼猴桃專類園、大的了水生植物資源圃、中國華中的野生林特果遺傳資源專類園、中國華中古老孑遺和植物資源專類園、中國華中藥用植物專類園等16個特色專類園。
[1] 武漢植物園旅游指南
武漢植物園主要景點
花徑廣場
花徑廣場是武漢植物園創新工程改造園地的景,坐落于植物園的軸線中心地帶,交通上四面貫通,游客可以穿過長廊進入熱帶植物溫室、杜鵑園、藥園等各類專類園區。[6]
獼猴桃專類園
獼猴桃專類園占地4公頃,收集保存了獼猴桃屬植物51個種及種下分類單元、20個變型和88個國內外及軟棗、毛花品種(系),獲得種內、種間雜交創新種質資源近2萬份;08年與廬山植物園和云南園藝所等單位合作建立了種質資源分圃,保存了適應不同生態條件的物種。[7]
水生植物專類園
水生植物專類園
水生植物專類園主要由多個展區組成。水生植物群落展示區由坡岸向塘隨水深梯度的逐漸加深,依次布置坡岸地被植物群落圓葉節節菜和卵葉丁香蓼,濕生植物和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槐葉萍和鳳眼蓮,浮葉植物群落水和莼菜,沉水植物群眼子菜、菹草、水車前等不同生態型水生植物110種;沉水植物群落展示區是家集物種保育和科普展示為一體的,常年有35種以上的水生植物展示區;濕生植物群落展示區模擬沼生生境并以展示澤瀉屬、莎草屬、燈心草屬、雨久花屬、慈姑屬等濕生植物群落和瀕危水生植物水蕨、水韭、野生稻、水禾、金銀蓮花等植物群落;湖泊生態區既有湖岸兩棲植物水杉群落、大面積的挺水植物蘆葦和香蒲群落,又有浮葉植物睡蓮和沉水植物金魚藻、黑藻、菹草等。另外還有荷花品種保存區及展示區、水生溫室、水生植物種質資源圃和睡蓮品種保存區等。
[7] 藥用植物專類園
竹園
該專類園建于1956年,占地約3.5公頃,其中包括1000平方米的蔭性植物保育區、500平方米的巖石區和1000平方米的李時珍藥文化科普展示區,收集保育了以華中地區為主的藥用植物1500余種。
竹園
竹園位于湖岸線北岸,面積約3公頃,已引種栽培各種竹子近百種,包括有大琴絲竹,粉單竹、斑竹、方竹等。[8]
蘭花植物專類園
景觀溫室
該專類園是一個集科研、植物種質資源保育及科普展示為一體的研究小組,包括150平方米的所級實驗室、1000平方米的用于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育的實驗溫室及面積20余畝的用于蘭科植物的科普展示蘭花島,已收集保育華中及華南地區蘭科植物266種,離體保存蘭科植物及其他瀕危植物60余種。
[7] 景觀溫室
建成于2006年初的大型景觀溫室是武漢植物園的標志性建筑,總面積3188.17平方米,由熱帶雨林區、蘭室和熱帶沙漠植物區三部分組成,共保存展示各類植物1500余種。[8]
巖石植物區
興建于2005年的巖石植物區占地0.2公頃,主要收集栽培來自神農架和三峽庫區的巖生藥用植物近300種,為這類植物創造了多樣的生存環境。[6]
松柏園
松柏園
位于園中心地帶的松柏園占地面積約1.5公頃,是該植物園現存最古老的“原始森林”,區內種植有多種亞熱帶地區的松柏類植物。
[6] 觀賞植物區
該區占地3公頃,以景觀植物的收集栽培和展示為主,由梅園、杜鵑園、陰生植物區、山茶園、牡丹園、水云澗、芙蕖亭等專類植物園區和園林景觀組成,共栽培各類觀賞植物2000余種(含品種)。觀賞植物區園林景觀以江南園林、江南庭院為格調。
武漢植物園展覽活動
每月花展
一月:梅花、洋蘭、山茶花、臘梅、茶梅、水仙
二月:白玉蘭、結香、紫玉蘭、仙客來、朱頂紅
三月:郁金香、君子蘭、荷包花、桃花、百合
四月:牡丹、杜鵑、花、大巖桐、虞美人
五月:鶴望蘭、羊蹄甲、一品紅、火棘
六月:中國蓮、萱草、美人蕉、合歡、鳳仙花
七月:凌霄、唐菖蒲、紫薇、五色梅、太陽花
八月:睡蓮、紫茉莉、木蓮、石蒜、姜花、建蘭
九月:桂花、雞冠花、翠菊、木芙蓉、千日紅
十月:菊花、番紅花、旱金蓮、冷水花、油茶
十一月:大麗花、虎耳草、馬蹄蓮、茶梅、油茶
十二月:茶花、洋蘭、水仙、枇杷、臘梅、馬蹄蓮
武漢植物園實用信息
門票價格
半價票:17元/人
半價票優惠人群: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學生憑學生證;60周歲(含60周歲)-65周歲以內的老年人憑本人老年證或。
免費人群:6周歲(含6周歲)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兒童,團隊除外;現役軍人憑軍官證或士兵證;殘疾人憑殘疾證;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憑本人老年證或。[25]
開放時間
售票時間:8:00-17:00
園區實行無接觸式網絡實名制預約購票模式入園,疫情防控期間,園內景觀溫室、科普樓暫停開放。 [9]
優惠信息
2020年2月20日,湖北宣布:所有旅游景區5年內對援鄂醫療隊員免門票。武漢植物園位列其中。[10]
交通路線
公交信息:401,402,403,643,625路公交可到。
[11] 交通路線
武漢植物園科研條件
武漢植物園人員編制
截至2014年底,武漢植物園共有在職職工275人。其中科技人員155人、植物園功能人員40人,管理人員30人,支撐人員13人,所辦企業人員20人,科技副職人員2人,離崗人員13人,待崗及其他人員2人。包括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33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64人。共有“百人計劃”入選者16人。[1-2]
“百人計劃”入選者:李紹華、張全發、丁建清、王青鋒、李偉、王瑛、王艇、韓月彭、傅金民、楊平仿、章焰生、產祝龍、王俊、劉峰、郭明全、呂世友[12]
武漢植物園科研平臺
截至2014年底,武漢植物園下設3個研究中心:資源植物研究中心,水生植物研究中心,流域生態研究中心,擁有2個重點實驗、1個省級實驗室、建有1個國家種質資源圃、1個省級成果轉化中心和1個院級分中心、1個部級生態監測站、6個遷地保護基地、4個所級野外臺站的網絡支撐平臺。[1-2]
重點實驗室: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濕地演化與生態恢復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國家種質資源圃: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
省級成果轉化中心:湖南省園林植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院級分中心:綠色農業技術集成與發展中心果蔬花卉分中心
武漢植物園設施設備
武漢植物園公共實驗平臺
武漢植物園公共實驗平臺是根據該園“十二·五”規劃的相關部署,于2010年成立,是該園科技支撐中心的組成部分。
截至2013年3月,該平臺擁有230m2的檢測實驗場所,購置有大型儀器設備16臺,包括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穩定性同位素質譜儀,氣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質譜儀,掃描電子顯微鏡,梯度氣象系統,渦動相關系統,液相色譜儀(兩臺),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系統,便攜式葉綠素熒光儀,便攜式光合作用測定儀,土壤碳通量,微波消解儀,遺傳分析儀。[13]
武漢植物園標本館
武漢植物園標本館始建于1956年,主要收藏湖北及華中地區植物標本。據2016每年3月該館網站顯示信息,該館館藏模式標本約200份,蕨類植物標本5100份,裸子植物標本2700余份,被子植物標本191500份。[14]
武漢植物園科研成就
武漢植物園科研成果
2022年,國家植物標本資源庫分庫武漢植物園科研人員聯合重慶自然博物館、重慶五里坡自然保護區,合作研究并發表了新物種:三峽白前(Vincetoxicum pingtaoanum?Cai F. Zhang, G. W. Hu & Q. F. Wan)。[29]
2019年,武漢植物園胡光萬研究團隊在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發現爵床屬植物塔那拉爵床。[30]
2014年,武漢植物園共有在研項目275項(新增63項)。其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2項,主持(或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課題4項(新增2項),主持(或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4項(新增1項),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4項(新增1項),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4項,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課題1項,主持(或承擔)公益行業專項1項,承擔948計劃項目2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面上項目52項(新增12項)、青年基金44項(新增9項),專項基金2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任務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4項(新增4項),承擔面上聯合申請和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各1項、主持(或承擔)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4項,主持(或承擔)院重點部署項目4項(新增1項)。
2014年,全園發表論文184篇。其中SCI160篇(104篇TOP30%,包括21篇0%)、CSCD24篇、其他7篇,著作4部。獲發明11件,申請發明13件。[2]
2013年,武漢植物園共有在研項目290項(新增111項)。其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1項(新增1項),主持(或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課題4項,主持(或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2項(新增2項),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5項(新增2項),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4項(新增1項),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課題2項,主持(或承擔)公益行業專項3項(新增1項),承擔948項目2項(新增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面上項目49項(新增17項)、青年基金42項(新增7項),專項基金2項(新增2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任務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1項(新增1項),主持(或承擔)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4項,主持(或承擔)院重點部署項目3項(新增3項),承擔國際合作項目10項(新增2項),承擔院地合作項目2項。
2013年度全園發表論文209篇。其中SCI165篇(105篇TOP30%,包括23篇0%)、CSCD34篇、其他10篇,著作3部,譯著1部。獲發明18件,申請發明15件。[15]
2012年,武漢植物園共有在研項目263項(新增79項)。其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4項(新增1項),主持(或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課題4項(新增1項),主持(或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1項,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3項(新增1項),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支持計劃3項(新增3項),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條件平臺課題2項,主持(或承擔)公益行業專項3項,承擔948項目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面上項目50項(新增16項)、青年基金39項(新增13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任務1項(新增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2項(新增2項)、主持(或承擔)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4項,主持(或承擔)院重點部署項目1項(新增1項)、承擔國際合作項目11項(新增1項)、承擔院地合作項目2項。
2012年度全園發表論文160篇。其中SCI109篇(65篇TOP30%,包括17篇0%)、CSCD35篇、其他16篇,著作2部。2012年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障”項目通過了由湖北省組織的成果鑒定,四項成果進行了成果登記。“無栽培基質的混凝土植被生態護坡技術”獲湖北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斑葉’吐、‘云斑紫’鳶尾獲湖北省林木良種證。該年度獲發明18件,申請發明權11件。獼猴桃‘金圓’申請了品種保護、‘芳可神’獲商標注冊證。[16]
武漢植物園學術期刊
植物科學學報
《植物科學學報》(原名《武漢植物學研究》)為武漢植物園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植物學綜合性學術期刊(學報級)。主要報道植物學及各分支學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具創新性、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植物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等。
該刊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生物學文獻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國科技期刊精品數據庫》、中國生物學文摘(CBA)、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生物學文摘》(BA)、俄羅斯《文摘雜志》(AJ)、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CABI)等二十多種國內外檢索期刊、數據庫作為核心期刊或統計源期刊收錄。該刊曾相繼獲得全國優秀科技期刊獎、優秀期刊獎、湖北省優秀期刊獎。[17]
武漢植物園人才培養
武漢植物園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底,武漢植物園設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培養點,3個學術型碩士培養點和2個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點,設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1-2]
博士后流動站:生物學、生態學
一級學科博士培養點:生物學、生態學
學術型碩士培養點:植物學、生態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
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點:生物工程、環境工程
武漢植物園教學建設
2014年,武漢植物園有在讀研究生171人,其中碩士生105人(含留學生23人),博士生66人(含留學生3人)、在站博士后6人。[2]
2013,該園有在讀研究生163人,其中碩士生94人(含留學生11人),博士生69人(含留學生1人)、在站博士后8人(含發展中國家博士后1人)。[15]
2012年,該園有在讀研究生154人,其中碩士生94人,博士生60人、在站博士后6人。[16]
武漢植物園文化傳統
武漢植物園形象標識
武漢植物園園徽是通過集體構思,于2003年正式公布使用的。
1、水杉是中國孑遺植物,重點保護植物,原產地在華中地區。武漢植物園園徽以水杉的樹型進行抽象化處理,寓意為該園以華中地區植物為研究主體。樹型著淺綠、綠、黃三種顏色,主要有二層含義:(1)從物種的角度來說,寓意華中地區物種資源豐富;(2)從植被的角度來說,植被季相變化多,寓意華中地區植被類型多。
2、樹型淺綠部分抽象表現為英文大寫字母“W”、綠色部分為英文大寫字母“B”、黃色部分為英文大寫字母“G”,三個英文大寫字母組合成武漢植物園的英文縮寫。在樹型下方,為由3個“C”型組成的白色水印,周圍為綠色包圍,主要有三層寓意:(1)體現了地處千湖之省湖北省的武漢植物園在水生、濕地植物和流域生態等方面的研究特色,通過研究,要讓湖北乃至華中地區“山青水秀”。(2)水印中3個英文字母“C”型,均為英文單詞“center”的個字母,意味著該園以“植物資源收集與保護、科學研究與開發利用、科學知識傳播和普及”三大功能為中心,為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物經濟規模產業化做出重要貢獻。
[18] 武漢植物園園徽
武漢植物園文化活動
武漢植物園會在園職工和研究生之間內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比如有踏青游、科學家沙龍、迎春活動、羽毛球比賽等。
2015年11月18日下午,武漢植物園第八屆羽毛球團體賽在東湖陽光羽毛球館落下帷幕,該園全園職工和研究生中共有40余人參加了比賽。[19]
武漢植物園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3]
2020年12月,武漢植物園科學教育中心被評為“全國科普工作*集體”。[20]
2022年1月,擬入選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批認定名單。[26]
2022年3月30日,被中國命名為2021-2025年度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7-28]
武漢植物園機構
武漢植物園現任
園主任:王青鋒
黨委書記、園副主任:尚納新
園副主任:黃偉
園副主任:劉宏濤
書記:徐紅革[31]
武漢植物園歷任
武漢植物園籌委會(1956.9.13-1958.11)主任委員:章文才
武漢植物園(1958.1-1962.12)主任:陳封懷
武漢植物園(1963.1-1969.9)副主任:李春祥
武漢植物園革委會(1969.9-1972.7)副主任:王紹志、蔡德炳
湖北省植物研究所(1972.7-1978.11)副所長:李春祥、邢玉德(1973.9-1978.11)、冉宗植(1977.12-1978.11)
武漢植物研究所(1978.12-1984.4)所長:孫祥鐘(1980.1-1984.4)
武漢植物研究所(1984.4-1988.4)所長:胡鴻鈞
武漢植物研究所(1988.5-1992.9)所長:鄭重(1988.5-1990.12),副所長:侯嵩生(其中1990.12主持全所工作)
武漢植物研究所(1992.9-1997.7)所長:胡鴻鈞
武漢植物研究所(1997.7-2001.10)所長:黃宏文(其中1997.7-2000.3任常務副所長)
武漢植物研究所(2001.10-2005.10)所長:黃宏文
武漢植物園(2005.10-2009.9)主任:黃宏文(2005.10-2007.11),常務副主任:李紹華(主持工作)(2007.11-2009.9)
武漢植物園(2009.9-2014.10)主任:李紹華,副主任:羅志強(兼)
武漢植物園(2014.10-)副主任:羅志強(主持工作)
中共武漢植物園黨支部(1956.9-1958.1)書記:劉文華
中共武漢植物園黨支部(1958.1-1970.7)書記:李春祥
中共武漢植物園黨支部(1970.7-1972.9)書記:王紹志
中共湖北省植物研究所屆委員會(1972.9-1984.4)書記:尤復三(其中1978年11月回歸但是黨委機構未變動)
中共武漢植物研究所第二屆委員會(1984.4-1988.4)書記:劉云魁
中共武漢植物研究所第三屆委員會(1988.4-1992.9)書記:冉宗植副書記:林克杰(主持黨委工作)
中共武漢植物研究所第四屆委員會(1992.9-1997.7)書記:林克杰
中共武漢植物研究所第五屆委員會(1997.7-2001.10)書記:林克杰
中共武漢植物研究所第六屆委員會(2001.10-2005.10)書記:林克杰
中共武漢植物園第七屆委員會(2005.10-2009.11)書記:羅志強(2009.9-2009.11),副書記:龔俊杰(2005.10-2009.11,其中2005.10-2009.9主持黨委工作)
中共武漢植物園第八屆委員會(2009.12-2014.11)書記:羅志強
中共武漢植物園第九屆委員會(2014.11-)書記:羅志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