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滅菌法概念
蒸汽滅菌法是指運用高溫蒸汽消滅細菌或微生物的一種方法。由于純蒸汽的穿透性強,蛋白質、原生質膠體在濕熱條件下用以變性凝固,酶系統容易破壞,蒸汽進入細胞內凝結成水,能夠放出潛在熱量提高溫度,更增強了殺菌力。
滅菌條件要求:蒸氣壓力205.8kPa,溫度達132℃以上并維持10分鐘,即可殺死包括具有頑強抵抗力的細菌芽胞在內的一切微生物。
適用范圍:普通培養基、生理鹽水、手術器械、玻璃容器及注射器、敷料等物品的滅菌。
蒸汽滅菌法注意事項
(1)無菌包不宜過大(小于50cm×30cm×30cm),不宜過緊,各包裹間要有間隙,使蒸汽能對流易滲透到包裹。滅菌前,打開貯槽或盒的通氣孔,有利于蒸汽流通。而且排氣時使蒸汽能迅速排出,以保持物品干燥。滅菌完畢,關閉貯槽或盒的通氣孔,以保持物品的無菌狀態。
(2)布類物品應放在金屬類物品上,否則蒸汽遇冷凝聚成水珠,使包布受潮。阻礙蒸汽進入包裹,嚴重影響滅菌效果。
(3)定期檢查滅菌效果。經高壓蒸汽滅菌的無菌包、無菌容器有效期以1周為宜。
蒸汽滅菌法監測指標
蒸汽滅菌效果的監測:有以下三種方法。
(1)工藝監測,又稱程序監測。根據安裝在滅菌器上的量器(壓力表、溫度表、計時表)、圖表、指示針、報警器等,指示滅菌設備工作正常與否。此法能迅速指出滅菌器的故障,但不能確定待滅菌物品是否達到滅菌要求。此法作為常規監測方法,每次滅菌均應進行。
(2)化學指示監測。利用化學指示劑在一定溫度與作用時間條件下受熱變色或變形的特點,以判斷是否達到滅菌所需參數。常用的有:
自制測溫管:將某些化學藥物的晶體密封于小玻璃管內(長2cm,內徑1~2mm)制成。常用試劑有苯甲酸(熔點121-123℃)等。滅菌時,當濕度上升至藥物的熔點,管內的晶體即熔化,事后,雖冷卻再凝固,其外形仍可與未熔化的晶體相區別,此法只能指示溫度,不能指示熱持續時間是否已達標,因此是標準。主要用于各物品包裝的中心情況的監測。
壓力滅菌指示膠帶:此膠帶上印有斜形白色指示線條圖案,是一種貼在待滅菌的無菌包外的特制變色膠紙。其粘貼面可牢固地封閉敷料包、金屬盒或玻璃物品,在121℃經20分鐘,130℃經4分鐘后,膠帶99%變色(條紋圖案即顯現黑色斜條)。膠帶既可用于物品包裝表面情況的監測,又可用于對包裝中心情況的監測,還可以代替別針,夾子或帶子使用。
(3)生物指示劑監測。利用耐熱的非致病性細菌芽胞作指示菌,以測定熱力滅菌的效果。菌種用嗜熱脂肪桿菌,本菌芽胞對熱的抗力較強,其熱死亡時間與病原微生物中抗力的肉毒桿菌芽胞相似。生物指示劑有芽胞懸液、芽胞菌片以及菌片與培養基混裝的指示管。檢測時應使用標準試驗包,每個包中心部位置生物指示劑2個,放在滅菌柜室的5個點,即上、中層的各一個點,下層的前、中、后各一個點。滅菌后,取出生物指示劑,接種于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養基中,置55-60℃溫箱中培養48小時至7天,觀察最終結果。若培養后顏色未變,澄清透明,說明芽胞已被殺滅。達到了滅菌要求。若變為黃色混濁,說芽胞未被殺滅,滅菌失敗。
蒸汽滅菌法具體應用
蒸汽滅菌法中藥制劑
在中藥制劑生產中,如何滅菌是一大難題。為解決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藥藥粉的滅菌技術難題,有公司[1] 原來采用乙醇氣體殺菌法,但是該方法生產效率低、生產周期長、能源用量大、費工費時。后來,在GMP認證技改階段,對某醫療器械廠所生產的壓力蒸汽滅菌系統進行了驗證。通過對壓力蒸汽滅菌技術的反復操作論證,成功解決了中藥材、飲片、中藥藥粉等物料的滅菌問題。
從試驗對比結果可以看出,凡耐熱的根莖類中藥材中藥飲片滅菌,均可采用壓力蒸汽滅菌法;凡質地堅硬的中藥材滅菌,均可采用乙醇壓力蒸汽滅菌法。改進創新完善后的操作方法,適用于中藥制劑生產中的滅菌操作。其滅菌效果符合中國藥典和生產工藝內控標準的要求,能夠有效用于指導生產,滅菌操作方法安全有效,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推廣價值。
蒸汽滅菌法氣管消毒
氣管切開是臨床上解除呼吸道梗阻,搶救生命的有效措施。其中氣管內套管清潔與消毒是氣管切開護理的重要環節,是維持氣管切開患者氣道通暢、預防局部感染及肺部并發癥的關鍵。氣管內套管清洗、消毒、滅菌方法很多,但效果不一,國內也尚無統一規范。2009年有醫院[2] 開始利用高壓蒸汽滅菌法對氣管內套管進行消毒,經過1年多的臨床使用觀察,高壓蒸汽滅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