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圓盤發電機原理
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之后不久,他又利用電磁感應發明了一臺發電機──法拉第圓盤發電機。圓心處固定一個搖柄,圓盤的邊緣和圓心處各與一個黃銅電刷緊貼,用導線把電刷與電流表連接起來;紫銅圓盤放置在蹄形磁鐵的磁場中。當法拉第轉動搖柄,使紫銅圓盤旋轉起來時,電流表的指針偏向一邊,這說明電路中產生了持續的電流。
法拉第圓盤發電機是怎樣產生電流的呢?我們可以把圓盤看作是由無數根長度等于半徑的紫銅輻條組成的,在轉動圓盤時,每根輻條都做切割磁力線的運動。輻條和外電路中的電流表恰好構成閉合電路,電路中便有電流產生了。隨著圓盤的不斷旋轉,總有某根輻條到達切割磁感線的位置,因此外電路中便有了持續不斷的電流。
法拉第圓盤發電機雖然簡單,有人說它像一只簡陋可笑的兒童玩具,產生的電流甚至不能讓一只小燈泡發光。但這是一臺發電機,是它首先向人類揭開了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序幕。后來,人們在此基礎上,將蹄形磁鐵改為能產生強大磁場的電磁鐵,用多股導線繞制的線框代替紫銅圓盤,電刷也進行了改進,就制成了功率較大的可供實用的發電機。
圖1
如圖1所示,把該金屬圓盤看成有無數條半徑組成,圓盤滾動時,相當于每條半徑(如:OA、OB、OC)都繞圓心O轉動而切割磁感線。根據右手定則可以判斷,A、B、C等在磁場中金屬半圓邊線上的各點電勢較高,而圓心O的電勢較低,因此,圓心處將積累了大量的負電荷,而在磁場中的半圓邊線上將積累有正電荷。金屬圓一旦繼續轉動,部分在磁場中的金屬邊線必將跑至磁場外,而由于慣性,在該部分金屬邊線上仍舊帶有正電荷,此時,圓心O處還是低電勢,所以這些正電荷將沿半徑方向流往圓心O而形成電流。
法拉第圓盤發電機歷史
1831年9月23日,法拉第發明發電機。英國科學家法拉第于1831 年發現了電磁感應原理。這一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原理是說:當磁場的磁力線發生變化時,在其周圍的導線中就會感應產生電流。法拉第曾煞費苦心,通過研究和反復實驗,終于發現了這一影響巨大的科學原理,而且他確信,利用此原理肯定能制造出可以實際發電的發電機。發電機是把機械能把轉化成電能的裝置。通過原動機先將各類一次能源蘊藏的能量轉換為機械能,然后通過發電機轉換為電能,經輸電、配電網絡送往各種用電場合。
由于一次能源形態的不同,可以制成不同的發電機。利用水利資源和水輪機配合,可以制成水輪發電機;由于水庫容量和水頭落差高低不同,可以制成容量和轉速各異的水輪發電機。利用煤、石油等資源,和鍋爐,氣輪機配合,可以制成汽輪發電機,這種發電機多為高速電機(3000rpm)。此外還有利用風能、原子能、地熱等能量的各類發電機。此外,由于發電機工作原理不同又分作直流發電機,異步發電機和同步發電機。在廣泛使用的大型發電機都是同步發電機。
法拉第圓盤發電機制作方法
法拉第圓盤發電機制作材料
黃銅板、有機玻璃板、木板、試管膠塞、導線、各種規格的螺絲若干、角鋁、銅管、轉動皮帶輪軸。
法拉第圓盤發電機制作過程
(1)轉盤:取材用厚0.6 mm銅板,裁剪出直徑21 cm的銅圓盤;另用厚3 mm的有機玻璃板,裁剪出直徑18.5 cm的圓盤.用膠將有機玻璃圓盤粘合在銅盤的中心對齊,留出邊緣的1.5 cm的銅圓環,中心鉆一個0.5 cm孔讓0.5 cm的螺絲穿過,用螺母把轉盤與螺絲固定好。
(2)電刷:用粗導線的銅絲做電刷,先做兩個能固定導線位置并能調節伸出長度的固定套管,4 x2 cm的銅板,中間用大功率的電鉻鐵焊接上一個4 cm長的銅管,銅管上鉆兩個孔,并鉸上螺紋讓螺絲能旋進,導線從銅管穿進,穿出導線的一端剝出3 cm長的銅絲團成個銅絲餅,調好伸出長度后,可用這兩個螺絲固定.兩個固定套管各用4個螺絲釘固定在一個21 X4 cm長木板上,相距10.5 cm,做成兩個電刷。
(3)磁場:鋸出一塊9 X 6 X 1.3 cm的木板,中間鉆出直徑4 cm的圓孔,套入直徑4 cm高6.7 cm的塑料管,把u形磁鐵的底部扣在管上,保證它的穩定.
(4)整體組裝:底板40 x24 cm的木板,用試管膠塞做四個腳;先裝皮帶輪軸,將轉盤裝到轉軸上;電刷的木板用角鋁固定在底板,調節導線的銅絲餅一個在銅盤的邊緣夾緊上、下面和邊緣,另一個電刷頂在轉軸的中心;U形磁鐵的底部扣在管上,管的高度取于把銅盤盡可多地套入U形磁鐵的U形磁場內,組裝完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