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污染概念
所謂的“白色污染”是指城鄉垃圾中或散落各處,隨時可見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廢棄物對于環境的污染。它主要包括塑料袋、塑料包裝、一次性聚丙烯快餐盒,塑料餐具杯盤以及電器充填發泡填塞物、塑料飲料瓶、酸奶杯、雪糕皮等。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人們希望尋找一種能替代現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應運而生,這種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點是在達到一定使用壽命廢棄后,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由于其化學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引起某些性能損失及外觀變化而發生降解,對自然環境無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時間內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導致薄膜力學性能下降,同時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劑與土壤中的金屬鹽反應生成過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鏈斷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環境所消納,同時起到改良土質的作用。
[1] 白色污染白色污染
塑料不易降解,影響環境的美觀,所含成分有潛在危害,因塑料用做包裝材料多為白色,所以叫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塑料類型
白色污染聚乙烯
聚乙烯是乙烯經加成聚合反應制得的一種熱塑性樹脂。根據聚合條件不同,可得到相對分子量從一萬到幾百萬不等的聚乙烯。聚乙烯是略帶白色的顆?;蚍勰?,半透明狀,無毒無味,化學穩定性好,能耐酸堿腐蝕。商業上將聚乙烯分為低、中、高密度。一般用于包裝的主要是不加增塑劑的低密度(0.92g/cm3-0.93g/cm3)。相對分子量在9萬-20萬之間。聚丙烯主鏈有一個甲基側鏈。如果甲基全部分布在一側稱為等規聚丙烯;如果甲基有規則地分布在主鏈兩側,稱為間規聚丙烯;如果甲基無規則地分布在主鏈上,稱無規聚丙烯。聚丙烯通常是半透明固體,無味無毒,密度(0.90g/cm3-0.91g/cm3),機械強度比聚乙烯高,耐熱性好。三種聚丙烯中,以等規聚丙烯產量。采用三氯化鈦—氯二乙基鋁為催化劑,在加氫飽和的汽油中使丙烯聚合,得到等規聚丙烯。
白色污染聚氯乙烯
相對分子質量5萬-12萬,聚氯乙烯通過游離基加成聚合反應生成高聚物,屬熱塑性樹脂。無定型白色粉末,無固定熔點,密度為(1.35g/cm3-1.45g/cm3),具有較好的化學穩定性。熔于環乙酮,氯苯,二甲基甲酰胺,甲苯—丙酮混合溶劑等。
白色污染聚苯乙烯
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約20萬。無色無味透明樹脂,透光性好。表面富有光澤,易燃,密度為(1.05g/cm3-1.07g/cm3)具有優良的防水性,耐腐蝕性、電絕緣性。
白色污染污染現狀
塑料制品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具有質輕、防水、耐用、生產技術成熟、成本低的優點,在被廣泛應用且呈逐年增長趨勢。塑料包裝材料在世界市場中的增長率高于其它包裝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裝材料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9%。
中國是世界上塑料制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1995年,中國塑料產量為519萬噸,進口塑料近600萬噸,當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丟棄在環境中。這些廢舊塑料包裝物散落在市區、風景旅游區、水體、道路兩側,不僅影響景觀,造成“視覺污染”,而且因其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危害。
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9萬噸。天津市每年廢舊塑料包裝物也超過10萬噸。北京市每年廢棄在環境中的塑料袋約23億個,一次性塑料餐具約2.2億個,廢農膜約675萬平方米。人們對此戲稱為“城郊一片白茫?!?。
2019年5月,一組探險團隊在馬里亞納海溝潛水至10927米處,打破深潛最深記錄的同時,也在海溝的底部發現了一個塑料垃圾[2] 。
白色污染主要來源
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有食品包裝、泡沫塑料填充包裝、快餐盒、農用地膜等。
白色污染是中國城市的環境污染,在各種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制品,他們從自然界而來,由人類制造,最終歸結于大自然時卻不易被自然所消納,從而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由于塑料制品主要來源是面臨枯竭的石油資源,應盡可能回收,但由于現階段再回收的生產成本遠高于直接生產成本,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
白色污染社會危害
小學生以情景劇形式呼吁拒絕白色污染
伴隨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生活正向便利化、衛生化發展。為了順應這種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飯盒、塑料袋、筷子、水杯等開始頻繁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的包裝材料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這些包裝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隨手丟棄,造成"白色污染";形成環境危害,成為極大的環境問題。
由于廢舊塑料包裝物大多呈白色,因此稱之為"白色污染"。中國是世界上塑料制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所以“白色污染”日益嚴重。1995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任意丟棄。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產生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產生量約為19萬噸。丟棄在環境中的廢舊包裝塑料,不僅影響市容和自然景觀,產生"視覺污染",而且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還會造成潛在危害,如: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增塑劑和添加劑的滲出會導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燒會產生有害氣體,污染空氣,損害人體健康;填埋處理將會長期占用土地,等等。中國每年用于白色污染的治理經費大約1850萬左右。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白色污染視覺污染
在城市、旅游區、水體和道路旁散落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城市、風景點的整體美感,破壞市容、景色,由此造成“視覺污染”。
白色污染潛在危害
,拋棄在陸地或水體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在動物園、牧區和海洋中,此類情況已屢見不鮮);第二,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很難處理:填埋處理將會長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用于堆肥處理,分揀出來的廢塑料也因無法保證質量而很難回收利用。
人們反映強烈的主要是“視覺污染”問題,而對于廢舊塑料包裝物長期的、深層次的“潛在危害”,大多數人還缺乏認識。
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條來說:
、侵占土地過多。塑料類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時間也很長,一般可達200——400年,有的可達500年。
第二、污染空氣。塑料、紙屑和粉塵隨風飛揚。
“限塑”之后“白色污染”仍存隱憂
第三、污染水體。河、海水面上漂著的塑料瓶和飯盒,水面上方樹枝上掛著的塑料袋、面包紙等,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如果動物誤食了白色垃圾會傷及健康,甚至會因其在消化道中無法消化而活活餓死。
第四、火災隱患。白色垃圾幾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過程中會產生甲烷等可燃氣,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災事故不斷發生,時常造成重大損失。
第五、白色垃圾可能成為有害生物的巢穴,它們能為老鼠、鳥類及蚊蠅提供食物、棲息和繁殖的場所,而其中的殘留物也常常是傳染疾病的根源。
第六、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后,由于其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廢舊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將導致農作物減產;其次若牲畜吃了塑料膜,會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第七、因為體積大,所以填埋之處會滋生細菌,污染地下水。
白色污染國內政策
防治“白色污染”的方法,中國開始從行政和技術兩個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行政方面
禁止使用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杭州是早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白色污染”的危害。但從實踐的結果來看,單靠禁止是很難解決“白色污染”問題的,上述頒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紙制品或可降解塑料制品代替原來的難降解的泡沫塑料制品。但是替代品在價格和品質上均無法與普通塑料制品競爭。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行政命令,不考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操作起來是很困難的。
清潔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可以重復使用,或重新用于造粒、煉油、制漆、作建筑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體廢物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通用原則。回收利用不僅可以避免“視覺污染”,而且可以解決“潛在危害”,緩解資源壓力,減輕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負荷,節約土地,并可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2020年1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聯合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3]
白色污染技術方面
紙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植物纖維素,廢棄后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決前面所說的“潛在危害”,但也會帶來新的環境問題:首先造紙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中國的森林資源并不富裕;其次造紙過程中會帶來水污染。另外,在性能、成本等方面,紙制品尚不能與塑料制品抗衡,中國也有以甘蔗稈、稻草為原料生產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尚處于試驗階段。
在塑料包裝制品的生產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如淀粉、改性淀粉或其它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使塑料包裝物的穩定性下降,較容易在自然環境中降解。北京地區已有19家研制或生產可降解塑料的單位。試驗表明,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環境中暴露3個月后開始變薄、失重、強度下降,逐漸裂成碎片。如果這些碎片被埋在垃圾或土壤里,則降解效果不明顯。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四個不足:一是多消耗糧食;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仍不能消除“視覺污染”;三是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不能解決對環境的“潛在危害”;四是可降解塑料由于含有特殊的添加劑而難以回收利用。
按照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隨著時間的推移,自2007年12月31日“限塑令”頒布已有兩年多了,僅僅從大型超級市場執行方面來看其情況還是比較不錯的。但“限塑令”對于中國廣大的農村市場來說卻顯得那么的遙遠而步履維艱?!跋匏芰睢钡南拗品秶€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僅對于商品包裝材料方面所使用的塑料制品來說,其限制范圍還不是很嚴格的,或者說還未出臺其他的限制條例。
塑料制品對大自然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而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關系到人類今后長時期生存的問題。塑料制品的合理開發利用,應當從長遠的角度和綜合的因素著手,制定塑料制品的實際應用標準。
塑料制品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化學材料,在土壤中的自然分解時間大約要在100年以上或者更長,這只是實驗室的數據。各國對塑料垃圾的處理采取的是分類回收和掩埋的方法。回收還是比較可行的,但掩埋是不可行的。雖然在生活中的部分塑料制品回收起來是非常艱巨的,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還是應當禁止生活垃圾使用填埋方式處理。否則,長此以往,就會對自然界造成災難性破壞。
白色污染解決措施
中國防治“白色污染”應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原則。
防治“白色污染”,首先要解決“視覺污染”問題,使市容、景觀有明顯改善。這主要是靠宣傳教育,引導市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要依法強化管理,促使企業和個入對自己產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妥善收集、處理。防治“白色污染”,更重要的是解決廢舊塑料包裝物對生態環境長期的、深層次的危害。這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有利于回收利用的法規和經濟政策,對廢舊塑料包裝物實施全面回收利用;防治“白色污染”,還應加強研究開發符合實際的替代(綠色)包裝用品?,F就加速中國防治“白色污染”的進程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白色污染加強宣傳教育
防治“白色污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和全體公民的積極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白色污染”危害的認識,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教育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自身嚴格遵守環保法規的同時,積極制止身邊的不良行為。
白色污染統一思想認識
按照“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防治原則,一是加強對“白色污染”危害性的宣傳,引導和教育市民自覺防治“白色污染”;二是對大量產生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業(如鐵路、水運、、旅游、飯店、餐飲、零售等),要通過強化管理,改變無人負責、無序堆放、隨意拋棄的現象;三是采取強制措施,從回收集中產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如一次性泡沫餐盒)入手,逐步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回收利用率;四是加強替代包裝產品的開發、研究,努力減少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產生量等。[4]
白色污染法律法規
盡快制定頒布國家防治“白色污染”的有關法規,明確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回收利用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義務和法律責任。應對塑料包裝物的生產、經營、消費等各個環節,分別制定具體的控制措施和引導政策,控制不易回收利用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產生量,鼓勵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利用率。
白色污染經濟政策
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運作機制。運用經濟手段,鼓勵和促進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防治“白色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白色污染回收利用
廢舊塑料通常以填埋或焚燒的方式處理。焚燒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造成二次污染。填埋會占用較大空間;塑料自然降解需要百年以上;析出添加劑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等。因此,廢塑料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回收利用,但廢塑料的回收和再生利用率低。究其原因,有管理、政策、回收環節方面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回收利用技術還不夠完善。
廢舊塑料回收利用技術多種多樣,有可回收多種塑料的技術,也有專門回收單一樹脂的技術。近年來塑料回收利用技術取得了許多可喜的進展。[1]
2023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杰教授課題組在塑料循環升級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氫呼吸”策略,在無需額外添加氫氣或溶劑的情況下,將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可以合成藥物、染料、樹脂和纖維的原材料——環狀烴類,為廢棄塑料的“人工碳循環”提供了新方法。[6]
白色污染研究報告
2022年11月下旬,《實現海洋塑料污染的公平方法》(Towards an Equitable Approach to Marine Plastics Pollution)報告發布。報告的核心觀點是:海洋中的塑料污染是一個公平問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