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來源
中藥 天麻 實拍(10張)
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的根莖。
天麻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肝經。
天麻功能主治
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1、肝風內動,驚癇抽搐:本品主入肝經,功能息風止痙,且味甘質潤,藥性平和。故可用治各種病因之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不論寒熱虛實,皆可配伍應用。
2、眩暈,頭痛:本品既息肝風,又平肝陽,為治眩暈、頭痛之要藥。不論虛證、實證,隨不同配伍皆可應用。
3、肢體麻木,手足不遂,風濕痹痛:本品又能祛外風,通經絡,止痛。用治中風手足不遂,筋骨疼痛;婦人風痹,手足不遂;風濕痹痛,關節屈伸不利等。
天麻植物形態特征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60-100cm。全株不含葉綠素。塊莖肥厚,肉質長圓形,長約10cm,徑3-4.5cm,有不甚明顯的環節。莖圓柱形,黃赤色。葉呈鱗片狀,膜質,長1-2cm,具細脈,下部短鞘狀抱莖。總狀花序頂生,長10-30cm,花黃赤色;花梗短,長2-3mm;苞片膜質,狹披針形或線狀長橢圓形,長約1cm;花被管歪壺狀,口部斜形,基部下側稍膨大,先端5裂,裂片小,三角形;唇瓣高于花被管2/3,具3裂片,裂片較大,其基部在花被管內呈短柄狀;合蕊柱長5-6mm,先端具2個小的附屬物;子房倒卵形,子房柄扭轉。蒴果長圓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約15mm,具短梗。種子多而細小,呈粉塵狀。花期6-7月,果期7-8月。
天麻分布區域
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陜西、甘肅、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現多人工栽培。
天麻生長環境
生于海拔1200-1800m的林下陰濕、腐殖質較厚的地方。
天麻生長習性
喜涼爽、濕潤環境,怕凍、怕旱、怕高溫,并怕積水。天麻無根,無綠色葉片,由種子到種子的2年整個生活周期中除有性期約70d在地表外,常年以塊莖潛居于土中。營養方式特殊,專從侵入體內的蜜環菌菌絲取得營養,生長發育。宜選腐殖質豐富、疏松肥沃、土壤pH5.5-6.0,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
天麻繁殖方式
以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交替進行。
天麻栽培技術
首先要培養好蜜環菌菌材或菌床。一般闊葉樹都可用來作培養蜜環菌的材料,但以槲、櫟、板栗、栓皮櫟等樹種。天麻用塊莖進行繁殖,主要用無明顯頂芽、個體較小的白麻和米麻作種麻,11月至翌年3月為栽種適期,但以11月冬種為好。采用菌材伴栽法或菌床栽培法。可選用室內培育、室外培育、防空洞培育。有性繁殖:天麻種子極小,由胚及種皮組成,無胚乳及其他營養貯備,發芽非常困難。種子萌發階段必須與紫萁小菇一類共生萌發菌建立共生營養關系,種子才能萌發。可采用樹葉菌床法或伴菌播種法播種。
天麻病蟲防治
塊莖腐爛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要嚴格選擇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培;培養菌枝、菌種時,菌種一定要純;加大接菌量,抑制雜菌生長。
天麻藥材性狀
本品呈橢圓形或長條形,略扁,皺縮而稍彎曲,長3-15cm,寬1.5-6cm,厚0.5-2cm。表面黃白色至黃棕色,有縱皺紋及由潛伏芽排列而成的橫環紋多輪,有時可見棕褐色菌索。頂端有紅棕色至深棕色鸚嘴狀的芽或殘留莖基;另端有圓臍形疤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角質樣。氣微,味甘。
天麻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天麻藥理作用
天麻水、醇提取物及不同制劑,均能使小鼠自發性活動明顯減少,且能延長鈉、環己烯鈉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可抑制或縮短實驗性癲癇的發作時間,天麻還有降低外周血管、腦血管和冠狀血管阻力,并有降壓、減慢心率及鎮痛抗炎作用,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
天麻毒理作用
腹腔注射天麻浸膏雄性和雌性小鼠的LD50分別為61.4g/kg和51.4g/kg。小鼠靜注天麻注射液LD50為39.8g/kg。小鼠腹腔注射香草醇和的LD50分別為891.3±31.7mg/kg和946.0±18.5mg/kg。小鼠靜注天麻甙甙元的LD50為337mg/kg,灌胃給藥則大于1000mg/kg。狗灌胃密環菌發酵液12ml/d,連用1星期,未見肝腎功能方面的不良反應。大鼠和小鼠于受孕后6-15d,灌胃給予乙酰,無胎盤和胎仔發育的明顯不良反應。炒焦天麻腹腔注射、靜注6.2g/kg,使家兔出現心率、呼吸加快及躁動不安、腹膨隆、體溫升高、汗腺分泌增加和拒食癥狀。
天麻注意事項
《雷公炮炙論》:使御風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腸結之患。
天麻化學成份
本品含天麻苷、天麻苷元、β-谷甾醇、胡蘿卜苷、枸櫞酸、單甲酯、棕櫚酸、琥珀酸和蔗糖等;尚含天麻多糖、、多種氨基酸、微量生物堿,及多種微量元素,如鉻、錳、鐵、鈷、鎳、銅、鋅等。
天麻相關論述
1、《用藥法象》:“療大人風熱頭痛;小兒風癇驚悸;諸風麻痹不仁;風熱語言不遂。”
2、《本草匯言》:“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癇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