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歷史沿革
中山市古代
中山市古稱“香山”,地多花卉,故曰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近十幾年,在中山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南朗鎮的龍穴彩陶遺址、石岐區的白水井遺址、大涌鎮的全祿遺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制石器、夾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鎮的龍穴遺址還是一個由新石器時代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丘遺址,在后期的遺存中還發現有青銅器和鑄銅石范等物。
先秦時期屬南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個郡,南??ぐń窕洊|、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ぃ猩綄倌虾?V州府番禺縣轄地。
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管轄。
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
三國時,中山屬于吳國領地。
西晉末年,晉朝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斗,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
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20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中山屬廣州府寶安縣(古東莞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廣州府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于香山寨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的香山縣隸屬于廣州府。
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后,大批南宋和官員的后裔流落定居于香山。
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
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筑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
在清朝嘉慶年間,由于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
中山市近現代
辛亥革命后屬廣東省。
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縣。
1949年后,先后屬珠江、粵中、佛山地區。
1951年1月,中山縣設置1個區級鎮(石岐鎮)、11個區。
1953年3月,改設17個區、3個區級鎮。同年6月,中山縣分出珠海縣后,全縣設15個區,3個區級鎮。
1953年3月12日,內務部批準設立石岐市(省轄市),以中山縣石岐鎮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5年8月,全縣各區均以區(鎮)所在地命名。
1957年2月,撤區改設鄉,15個區改劃為34個大鄉。
1958年8月,各大鄉建立人民公社。同年10月,全縣34個公社合并為7個大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全縣共轄34個耕作區。
1959年3月20日,批準撤銷石岐市,將原石岐市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中山縣。
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為石岐鎮;12月,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縣級鎮,仍稱中山縣石岐鎮,屬中山縣和佛山專區雙重管轄。
1961年8月,恢復區建制,其中張家邊區轄欖邊、南蓢、翠亨等7個公社。
1963年初,撤銷區建制。
1976年12月,全縣設3個區級鎮、25個公社。
1983年12月,中山獲準撤縣改市,屬佛山市管轄。
1983年12月22日,經批準,中山縣撤縣改市(縣級),由佛山市代管。
中山市行政區劃
中山市區劃沿革
1995年,轄9街道24鎮:中山港街道、中區街道、東區街道、西區街道、郊區街道、環城區街道、岐江區街道、蓮峰區街道、煙墩區街道、三鄉鎮、三角鎮、大涌鎮、小欖鎮、五桂山鎮、古鎮鎮、東鳳鎮、東升鎮、民眾鎮、沙朗鎮、沙溪鎮、坦洲鎮、坦背鎮、板芙鎮、阜沙鎮、南頭鎮、南朗鎮、神灣鎮、浪網鎮、黃圃鎮、港口鎮、翠亨村鎮、橫門鎮、橫欄鎮。市政府駐東區。
1996年9月,將中區、煙墩區、蓮峰區、岐江區4個街道合并為中區街道;同年12月,石岐郊區街道改為北區街道。
1998年1月1日,環城區街道正式更名為南區街道。1998年,撤銷翠亨村鎮、橫門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南蓢鎮。1998年8月,撤銷管理區。
1999年,撤銷沙朗鎮并入西區街道,撤銷坦背鎮并入東升鎮。
2000年5月,撤銷中區街道辦事處和北區街道辦事處,組成石岐區街道辦事處;撤銷浪網鎮,將其并入民眾鎮;6月8日正式實施。至2000年底,全市設置19個鎮、4個街道、1個開發區,轄94個居委會、400個村委會。
2002年,中山市轄5個街道(東區、西區、石岐、環城、中山港)、19個鎮(港口、三角、民眾、南蓢、三鄉、坦洲、神灣、板芙、大涌、沙溪、橫欄、古鎮、小欖、東鳳、南頭、阜沙、黃圃、東升、五桂山),400個村委會、124個居委會。
2003年9月1日,南蓢鎮更名為南朗鎮。
2005年11月10日,撤銷五桂山鎮,設立五桂山街道辦事處。至此,中山市轄6個街道、18個鎮。
2008年底,中山市轄6個街道(石岐、東區、西區、環城、中山港、五桂山)、18個鎮(港口、三角、民眾、南朗、三鄉、坦洲、神灣、板芙、大涌、沙溪、橫欄、古鎮、小欖、東鳳、南頭、阜沙、黃圃、東升)。市政府駐東區街道。
2009年底,中山市轄6個街道、18個鎮,120個社區、159個行政村。市政府駐東區街道。[11]
2021年7月19日,撤銷小欖鎮、東升鎮,設立新的小欖鎮;撤銷民眾鎮,設立民眾街道;撤銷南朗鎮,設立南朗街道,將中山港街道海濱社區的馬安村劃歸南朗街道管轄。[56]
中山市區劃詳情
截至2022年9月,中山市下轄15個鎮、8個街道;另轄1個開發區和1個經濟協作區。全市共轄127個社區和150個行政村。市人民政府駐地廣東省中山市東區松苑路1號。[65]
中山市區劃8個街道 | 15個鎮 | 其他 |
---|
石岐街道、東區街道、西區街道、南區街道、五桂山街道、火炬開發區街道、民眾街道、南朗街道 | 黃圃鎮、南頭鎮、東鳳鎮、阜沙鎮、小欖鎮、古鎮鎮、橫欄鎮、三角鎮、港口鎮、大涌鎮、沙溪鎮、三鄉鎮、板芙鎮、神灣鎮、坦洲鎮 |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翠亨新區 |
中山市地理環境
中山市位置境域
中山市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南沙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全境位于北緯22°11′—22°47′,東經113°09′—113°46′之間。行政管轄面積1783.67平方千米[65] 。市中心陸路北距廣州市區86千米,東南至澳門65千米,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
中山市地形地貌
中山市(6張)
中山市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區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五桂山、竹嵩嶺等山脈突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為全市峰。地貌由大陸架隆起的低山、丘陵、臺地和珠江口的沖積平原、海灘組成。其中低山、丘陵、臺地占全境面積的24%,一般海拔為10—200米,土壤類型為赤紅壤。平原和灘涂占全境面積的68%,一般海拔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類型為水稻土和基水地,灘涂廣泛分布有濱海鹽漬沼澤土及濱海沙土。河流面積占全境的8%,西江下游的西海水道、磨刀門水道自北向南流經市西部邊界,由磨刀門出南海;北江下游的洪奇瀝水道自西北向東南經過市東北邊界由洪奇門出珠江口。其間汊道縱橫交錯,其中小欖水道、雞鴉水道橫貫市北半部,匯入橫門水道由橫門出珠江口。水系劃分為平原河網和低山丘陵河網兩個部分,平原地區河網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響,具典型河口區特色。
[107] 中山市氣候
孫文西路步行街(3張)
中山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1981—2010年)氣溫為22.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1886毫米,日照時長1705.4小時。年平均雷暴日數為68.2日。災害天氣主要有臺風、暴雨和強對流。中山空氣質量優良,森林植被指數高,生態環境好,氣候資源豐富,水資源充沛,水質優良。
[65] 中山市水文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東臨伶仃洋,珠江八大出海水道中有磨刀門、橫門、洪奇瀝等三條經市境出海。市境內平原廣闊,山丘起伏,雨量多而強度大。水系可以劃分為平原河網和低山丘陵河網兩個明顯區別而又互相聯系的部分。平原地區河網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響,具典型河口區特色。中山市平原河網是珠江河口區網狀水系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呈現大致自西北向東南伸展的扇形網狀河系。市境內平原河網的河道,河床高程均處于海平面以下,且坡降很小。絕大部分河床的縱橫剖面均表現為波狀起伏,僅磨刀門水道河床的縱剖面出現倒比降。中山市低山丘陵區的河流,大部分流入珠江各干支流,小部分獨流注入珠江河口灣伶仃洋,因此仍屬珠江水系。受地質構造和地貌形態的影響,各河溪表現出以五桂山為中心向四周流散的放射狀網格分布的特點。[12]
中山市自然資源
中山市水資源
中山市域范圍內有外江13條,內河涌1041條,內河涌總長約2016.35千米,河網密布,流域寬廣。全市1041條河涌劃分為15個流域,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流域有6個,分別為岐江河流域、前山河流域、民三聯圍流域、小隱涌流域、五鄉大南聯圍流域和南朗流域。[107]
中山市礦產資源
中山市礦產種類不多,金屬礦產十分短缺,優勢礦產主要有建筑用花崗巖、礦泉水、地下熱水、砂料和耐火黏土。探明并開發利用的礦產有花崗巖石料、砂料、耐火黏土和礦泉水、地下熱水。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崗巖、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和花崗閃長巖,廣泛分布于市內的低山、丘陵和臺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嶺儲量豐富;地下熱水含氟、氡,具有醫療價值,可用于溫泉浴,主要分布在三鄉、坦洲、翠亨等地;礦泉水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興起的礦產資源開發產業,屬花崗巖裂隙水,為偏硅酸低礦化度天然礦泉水,主要分布于五桂山至神灣一帶的山區;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為主,主要分布于市內東部龍穴、下沙―帶沿海地區;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濠頭村附近。[107]
中山市植物資源
中山市植被代表類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類,植被代表類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全市有維管植物217科912屬1771種,其中野生維管植物186科646屬1235種,種類占廣東省總數的六分之一。全市森林覆蓋率23.10%。市內山區五桂山有維管植物209科844屬1539種,其中野生維管植物178科573屬1003種,分別占全市維管植物科、屬、種總量的96.3%、92.5%、86.9%,占全市野生維管植物科、屬、種總量的95.7%、88.7%、81.2%;有野生沉香超過1萬株。[107]
中山市動物資源
中山市大中型獸類的主要活動場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區,全市有脊椎動物230種,其中鳥類15目45科159種,獸類6目13科31種,兩棲類1目5科11種,爬行類1目7科29種。國家重點保護物種21種,重點保護物種1種,即蟒蛇;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物種20種,分別是中國穿山甲、水獺、小靈貓、斑林貍、黑翅鳶、黑耳鳶、白腹海雕、蛇雕、鳳頭鷹、赤腹鷹、松雀鷹、普通鵟、白腹隼雕、紅隼、褐翅鴉鵑、小鴉鵑、領角鸮、鷹鸮、雕鸮、虎紋蛙;平原地區以爬行類、兩棲類、鳥類和鼠類為主;水生動物有魚類、甲殼類。[107]
中山市人口
截至2021年底,中山市常住人口446.6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5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88.62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87%,比上年末提高0.04個百分點。全年出生率9.87‰,死亡率1.82‰,自然增長率8.05‰。[101]
指標 | 年末常住人口(萬人) | 比重(%) |
---|
常住人口 | 446.69 | 100.00 |
其中:城鎮 | 388.62 | 87.00 |
鄉村 | 58.07 | 13.00[101] |
中山市政治
中山市現任
中山市委、市政府、政協機構 | 職務 | 姓名 |
---|
中國中山市委員會 | 書記 | 郭文海 |
副書記 | 肖展欣、陳文鋒 |
| 林銳熙、、劉燦瑩、葉紅光、劉美新、劉志民、梁子財、林賢進[66-67] [69] |
中山市人民代表大會 | 主任 | 郭文海 |
副主任 | 歐陽貴有、林凱、陳符英、吳軍、陳暉東、王超剛 |
中山市人民政府 | 市長 | 肖展欣[54-55] |
副市長 | 葉紅光、劉云梅、魯罡、曾奕、周作德、歐陽錦全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山市委員會 | 主席 | 唐穎 |
副主席 | 周信、郭惠冰、林少棠、何燦成、劉志偉、林少明、李慶 |
統計截至2023年1月,參考資料來源[13] [63-64] [70] |
中山市友好城市
友好城市名單友好城市 | 簽約時間 |
---|
日本—守口市 | 1988年4月18日 |
美國—檀香山市 | 1997年10月13日 |
美國—阿拉米達縣 | 2002年11月11日 |
澳大利亞—凱恩斯市 | 2003年9月19日 |
墨西哥—庫利亞坎市 | 2007年6月1日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雅浦州—如爾市 | 2016年12月2日[14] |
中山市經濟
中山市綜述
中山岐江河(17張)
2021年,中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3566.17億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產業增加值90.81億元,增長20.4%,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5%;第二產業增加值1761.78億元,增長11.0%,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4.0%;第三產業增加值1713.58億元,增長5.0%,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30.5%。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2.5:49.4:48.1,第二產業比重提高1.6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0157元,增長7.2%。
2021年,中山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6.4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稅收收入227.40億元,增長8.8%。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72.49億元,增長25.8%。其中,教育支出107.05億元,增長28.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6.68億元,增長37.6%;衛生健康支出39.38億元,增長43.1%。民生類支出329.91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69.8%。
2021年,中山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5.3%。分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投資增長5.8%,民間投資增長23.9%,私營個體經濟投資增長17.8%,集體經濟投資下降2.1%,港澳臺及外商投資增長26.1%。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產業投資比上年下降31.2%,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1.6%,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1.3%。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57.3%。工業投資增長31.6%,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22.4%?;A設施投資增長9.0%,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32.7%。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25.1%,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5.1%。其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77.4%,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31.3%。[101]
中山市產業
2021年,中山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25萬畝,比上年增長6.4%;蔬菜種植面積23.10萬畝,增長1.3%;水果面積5.02萬畝,增長1.8%。
2021年,中山市糧食產量1.47萬噸,比上年增長9.5%;蔬菜產量36.77萬噸,增長2.6%;水果產量10.38萬噸,增長11.6%。
2021年,中山市豬牛羊禽肉產量1.28萬噸,比上年增長1.2%。其中,豬肉產量0.15萬噸,增長17.4%;禽肉產量1.13萬噸,下降0.6%。年末生豬存欄3.18萬頭,增長7.8%;生豬出欄1.9萬頭,增長16.4%。
2021年,中山市水產品產量40.25萬噸,比上年增長15.0%。其中,海水產品0.05萬噸,增長8.7%;淡水產品40.20萬噸,增長15.0%。[101]
中山市第二產業
長立體畫落戶中山(4張)
2021年,中山市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0%,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增長5.5%,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10.9%,股份制企業增長13.1%,集體企業下降10.7%。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12.2%,重工業增長11.8%。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增長9.9%,中型企業增長14.1%,小微企業增長12.7%。
2021年,中山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286.01億元,比上年下降5.9%。虧損企業虧損總額60.16億元,增長109.0%。虧損企業虧損面20.1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利潤0.62億元,下降93.4%;股份制企業95.66億元,下降30.0%,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88.81億元,增長13.9%。分行業看,制造業277.70億元,下降1.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8.30億元,下降62.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5.11元,增加1.17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4%,下降1.1個百分點。
2021年,中山市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11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全年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508個,增長10.4%;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完成建筑業總產值402.08億元,增長28.3%;實現利潤總額12.07億元,下降14.3%;利稅總額19.4億元,下降7.2%。[101]
中山市第三產業
2021年,中山市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362.01億元,比上年增長6.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59.99億元,增長10.8%;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48.44億元,增長10.7%;金融業增加值264.80億元,增長2.5%;房地產業增加值329.70億元,下降2.0%?,F代服務業增加值1040.97億元,增長4.3%。
2021年,中山市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24.29億元,比上年增長10.2 %;利潤總額63.47億元,增長4.5%。其中,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6.2%。分行業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3.7%,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長11.3%,衛生和社會工作增長91.4%,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長7.0%,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11.2%。
2021年,中山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30.11億元,比上年增長8.7%。分經營地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394.28億元,增長8.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35.83億元, 增長7.9%。分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1421.86億元,增長8.5%;餐飲收入108.25億元,增長11.9%。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比上年下降3.0%,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8.9%,化妝品類下降9.7%,日用品類增長3.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18.1%,中西藥品類下降4.0%,通訊器材類增長84.9%,石油及制品類增長33.0%,汽車類增長9.1%。全市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增長42.2%,占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比重6.3%。
2021年,中山市貨物進出口總額2695.0億元,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出口2231.6億元,增長22.9%;進口463.3億元,增長17.6%。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768.3億元,比上年增加346.9億元。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進出口額648.7億元,增長23.8%。
截至2021年底,中山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7332.8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9%;各項余額6486.49億元,增長13.6%。
截至2021年底,中山市共有證券營業部55家;期貨機構1家。全年證券交易額19257.15億元,比上年增長22.2%。其中,基金成交額13597.06億元,增長21.7%;期貨成交額1503.40億元,增長46.7%。
2021年,中山市實現保費收入215.07億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161.60億元,增長3.1%;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53.47億元,增長4.4%。全年賠付支出51.97億元,增長9.2%。其中,壽險業務賠付支出23.22億元,增長10.05%;財產險業務賠款支出28.74億元,增長8.5%。[101]
中山市社會事業
中山市科學技術
2021年,中山市總量4.15萬件,比上年增長4.6%;其中,發明量1546件,增長49.8%。全年《合作條約》PCT國際申請量163件。
截至2021年底,中山市企業2294家。擁有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新型研發機構9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52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9家。[101]
中山市教育事業
香山人歷來就崇文重教。自明清特別是近現代以來,香山因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孕育了許多英才俊彥,產生了眾多、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早在明代中期,香山文化教育就與中原等地的水平不相上下。嘉靖年間,參加科舉人數與日俱增,中舉人數達180人之眾,其中有16人考取進士,在道德文章上頗負盛名的不乏其人。如黃畿、黃佐父子。黃畿勤于著述,有粵洲先生之稱;黃佐參加廷試,五試皆為,其著述甚豐,且廣為傳誦,時人譽為奇才。還有明末官至內閣大學士、明亡后又被南明唐王召為首輔的何吾騶,以及何述玄等,均是當時的名士。到了清朝,香山人讀書應試者眾,在清初至科舉制廢除的200余年內,香山有2名探花,107名進士,721名舉人,另外尚有貢生和監生589名。[72]
2021年,中山市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學生5.43萬人,比上年下降3.3%;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8.49萬人,增長6.5%;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校學生2.63萬人,增長6.9%;小學在校學生35.01萬人,增長4.3%;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6.11萬人,增長4.1%。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8.9%,普通高考錄取率達99.5%。[101]
序號 | 高校 | 主管部門 | 辦學層次 | 屬性 |
---|
1 | 廣東藥科大學(中山校區) | 廣東省 | 本碩博 | 公辦 |
2 |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 廣東省 | 本科 | 獨立學院 |
3 | 廣東理工職業學院 | 廣東省 | ???/div> | 公辦 |
4 |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 廣東省示范性職業院校 |
5 |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 | 廣東省示范性高職院校 性(骨干)高職院校 國家優質??聘叩嚷殬I學校 |
6 | 中山開放大學 | 中山市 | 成人教育 |
普通高中(排名不分先后)公辦 |
中山市實驗中學 | 中山市華僑中學 | 中山市中學 | 中山市中山紀念中學 | 中山市第二中學 |
中山市東升高級中學 | 中山市桂山中學 | 中山市楊仙逸中學 | 中山市龍山中學 | 中山市東區中學 |
中山市濠頭中學 (中山市藝術學校) | 中山市小欖中學 (中山市外國語學校) | 中山市古鎮高級中學 | 中山市煙洲中學 | 中山市永安中學 |
民辦 |
中山市華辰實驗中學 | 中山市廣東博文學校 | 中山市民眾德恒學校 |
中山市西灣外國語學校 | 中山市迪茵公學 | 中山市三鑫學校 |
參考資料[102] [106] |
職業高中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 | 中山市體育運動學校 | 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 | 中山市職業技術學校 |
中山市火炬科學技術學校 | 中山市建斌職業技術學校 | 中山市現代職業技術學校 | - |
參考資料[102] |
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 | 中山市小欖博華特殊教育學校(民辦) |
參考資料[102] |
中山市文化事業
截至2021年底,中山市共有市級文化、文物行政事業機構7個。其中文化機構5個,文物機構2個。市、鎮兩級共有廣播電臺、電視臺10個,有線廣播電視用戶80.94萬戶,全市有市級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量598.64萬冊(件)。全年出版報紙2414.18萬份,雜志6.8萬冊,圖書(總印數)3.95萬冊。全市有市級和鎮級檔案館25個。2020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120.0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4%。
[101] 中山市醫療衛生
截至2021年底,中山市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45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6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48個,門診部260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517個,??萍膊》乐螜C構2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個,衛生監督機構25個、村衛生室15個。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2.72萬人,比上年增長3.0%,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萬人,注冊護士1.29萬人;擁有醫療床位1.65萬張,其中醫院1.64萬張。[101]
中山市體育事業
截至2021年底,中山市有各類運動場所10637個;全年參加全國、全省競賽16次,參加全國、全省競賽人數725人,獲53枚、銀牌88枚、銅牌109枚。[101]
中山市社會保障
截至2021年底,中山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97.23萬人,比上年增長1.5%。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0.79萬人,增長17.8%。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87.39萬人,增長8.7%。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16.54萬人,增長3.1%。參加工傷保險183.20萬人,增長8.2%。參加失業保險170.42萬人,增長1.5%。參加生育保險173.71萬人,增長3.2%。
截至2021年底,中山市城鎮社區服務設施數679個。重點優撫對象2978人,60周歲以上優撫對象15890人,優撫事業費用15374萬元;社會救助總人數14082人,城鄉居民生活保障家庭戶數3115戶,城鄉居民生活保障金支出8134.6萬元。[101]
中山市交通運輸
中山站開通直達北京、上海、桂林、貴陽、南寧、鄭州、昆明、長沙等數十個大中城市的高鐵服務,南沙港鐵路中山段動工建設;深中通道全面開工,中開高速、東部外環高速、西部外環高速動工建設,廣中江高速三期、香海高速加快推進,在建高速公路里程達215千米,超過歷年所建成高速公路里程的總和;105國道南段、坦洲快線等8條干線公路動工建設,興教路、軒朗路(二期)通車,長江路、康華路、景觀路加快改造,坦洲寶珠南路、匯財街等跨界道路建成通車,打通翠沙路、富康北路、大沙南路等5條斷頭路;中山港新客運碼頭開工建設,中山至深圳機場水上客運航線通航。
2021年,中山市貨物運輸總量11138萬噸,比上年增長0.8%。貨物運輸周轉量96.44億噸千米,增長12.2%。港口貨物吞吐量1434萬噸,增長9.3%。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549萬噸,下降3.4%;內貿貨物吞吐量885萬噸,增長19.1%。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39.42萬標準箱,下降1.7%。全年旅客運輸總量624萬人,比上年增長19.3%。旅客運輸周轉量5.55億人千米,下降36.6%。[101]
中山市公共交通
主詞條:中山公交、中山快速公交
中山市公交線路209條、營運車輛2600多輛。建設“一橫一環”為主線,“兩交叉三橫四縱五輔”為支線的快速公交骨干網;開通從城區輻射各鎮街的大站快車,方便市民快速往返學校、醫院、商業區;開通一批組團間和組團內部的公交線路,優化調整各產業平臺和工業園區的配套公交服務,開通響應式公交“優約”巴士,完善線網接駁城軌中山北站、城軌中山站、中山港客運碼頭等對外樞紐窗口,助力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客商來中山投資創業;開通往返廣州(南沙)、佛山(順德)、珠海、江門等周邊城市20余條跨市公交,推進與灣區城市間互通互連[103] 。
中山市軌道鐵路
廣珠城軌—中山北站
廣珠城際鐵路,簡稱廣珠城軌,由北面的廣州市廣州南站途經佛山市順德區、中山市,南至珠海市拱北口岸的珠海站,并經延伸線連接珠海機場,又設一支線由中山市小欖鎮經中山市古鎮,跨西江,連接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東甲。該線和廣深城際軌道交通是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A」字型網絡中的兩條主干線。2011年1月7日正式通車,從廣州南站到珠海北站僅需41分鐘。
[15] 深茂高速鐵路(建設中),鐵集團廣東西部沿海鐵路建設籌備組對外發布《新建深圳至茂名鐵路地質勘察監理招標公告》,透露深茂鐵路將設18個車站,東起深圳北,終點至茂名東站。其中,深茂鐵路將在中山設民眾、中山北、橫欄三個站點,跨越6個鎮區。[16]
截至2018年9月,中山市共有中山站、中山北站、小欖站、古鎮站、南朗站、南頭站、東升站共7座鐵路車站,均為廣珠城際鐵路的站點。[15]
中山市高速公路
國家高速G4京港澳高速公路,S43廣珠西線高速公路、S26深羅高速公路、擬建的中開高速公路共同構成了中山高速交通大骨架。
中山市歷史文化
中山市地名由來
中山古稱香山,因“地多花卉”而得名[49] 。
中山市地方文化
香山文化與嶺南文化同構,在近代同步發展,為嶺南文化增色添彩。嶺南文化受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影響,在千百年的演變進程中,逐漸形成一種與其他區域文化不同的模式[72] 。
老照片里中山水鄉[80]
咸水歌是廣東地方民歌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流傳于廣東省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網地帶的農民和漁民中,而中山坦洲則是珠三角地區咸水歌的代表區域。2006年5月20日,經批準列入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0] 。
歌唱咸水歌[80]
中山咸水歌具有特定的地域性。疍民們以船為家,居住在珠三角的河道上,或者沿岸居住在沙田地區的“茅寮”中。這樣的生活環境孕育了中山市沙田民眾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同樣也是中山咸水歌產生和發展的先天條件
[80] 。中山疍民的傳統歌曲咸水歌能夠成為中山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更是體現了中山人民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和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
[80] 。
中山當地居民自古以來便有唱歌之俗,且世代沿襲,保留著傳統的唱法,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咸水歌[80] 。咸水歌是疍家人口耳傳唱的口頭文化。清人屈翁山的《廣東新語詩語》中記載:“疍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衣過舟也”,可見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80] 。
中山市文物
保護等級 | 類型 | 保護單位 |
---|
國保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孫中山故居 | 中山紀念中學舊址 | - | - |
古建筑 | 茶東陳氏宗祠群 | - | - | - |
省保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陸皓東故居 | 陸皓東墳場 | 程君海故居 | 楊殷故居 |
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 孫壽屏墓 | 鄭觀應故居 | 孫昌墓 |
中山縣殉國烈士 | 水洲山炮臺遺址 | 馬公紀念堂 | 孫達成墓 |
三仙娘山炮臺遺址 | - | - | - |
古建筑 | 長洲黃氏大宗祠 | “浦江世澤”坊 | 煙洲書院 | 煙墩山塔 |
探花及第牌坊 | “樂善好施”坊 | 林氏宗祠 | 雙美橋 |
古遺址 | 黃圃古碼頭遺址及古石徑 | - | - | - |
古墓葬 | 何峻岡墓 | - | - | - |
市保 | 古建筑 | 楊啟文舊宅 | 貞義堂 | 馮氏宗祠 | 南朗祖廟 |
鐵城東門城墻遺址 | 三山古廟 | 華光廟 | 泮水橋 |
北約觀音大廟 | 龍環古廟 | 青云橋 | 華佗廟 |
雙壯孫公祠 | 鄭氏宗祠 | 白衣庵 | 西山寺 |
“期頤偕老”坊 | “升平人瑞”坊 | 杜婆橋 | 洪圣殿 |
北極殿·武帝廟 | 大覺古寺 | 舜舉何公祠 | 躍龍橋 |
仆射何家祠 | 王氏大宗祠 | 黎氏大宗祠 | 文筆塔 |
“百齡流芳”坊 | 海洲歐氏宗祠 | 魏氏宗祠 | 日東祠 |
東軒鄭公祠 | 橋西鄭公祠 | 瀾海鄭公祠 | 天章閣 |
古鶴村閘門 |
|
|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山門坳殉難同胞紀念墳場 | 孫中山紀念堂 | 楊維學故居 | 來青亭 |
中共中山縣工作委員會成立舊址 | 團益公會舊址 | 楊心如故居 | 肇園 |
僑立中山公醫院舊址 | 月山公園舊址 | 功建鐵城梁公祠 | 黃健故居 |
抗戰陣亡將士 | 楊仙逸祖居 | 思豪大酒店舊址 | 楊仙逸墓 |
中山縣工人文化宮舊址 | 楊日韶楊日暲故居 | 公理堂舊址 | 沛勛堂 |
小欖革命烈士 | 中山紀念圖書館舊址 | 黃圃革命烈士 | 安堂牌坊 |
魏邦平故居 | - | - | - |
古遺址 | 龍穴彩陶遺址 | - | - | - |
古墓葬 | 陳天覺夫婦墓 | 鄭愛文墓 | - | - |
----- | 員峰銅獅 | - | - | - |
參考資料[100] |
中山市非遺
中山民間藝術豐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龍獅鶴鳳、崖口飄色等。中山是民歌之鄉,民間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繒歌、客家山歌、鶴歌、姑妹歌、漁鼓、龍舟、小調兒歌等,其中以咸水歌和高棠歌特色,這兩種民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流行于坦洲鎮等大沙田區。中山舞龍分為木龍、火龍、金龍、沙龍、草龍、游龍、板龍、云龍等8個種類。2006年,坦洲咸水歌、小欖菊花會、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朗崖口飄色、五桂山白口蓮山歌、沙溪鶴舞、黃圃麒麟舞、黃圃飄色等5項民間藝術形式被納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73]
級別 | 項目名稱 | 項目類別 | 所在地區 | 確認年份 |
---|
| 中山咸水歌 | 傳統音樂 | 中山市 | 2006年 |
小欖菊花會 | 民俗 | 小欖鎮 | 2006年 |
涼茶 | 傳統技藝 | 沙溪鎮 | 2006年 |
龍舞(醉龍) | 傳統舞蹈 | 西區 | 2008年 |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南朗崖口飄色) | 民俗 | 南朗街道 | 2008年 |
龍舞(六坊云龍舞) | 傳統舞蹈 | 古鎮鎮 | 2011年 |
省級 | 鶴舞 | 傳統舞蹈 | 沙溪鎮 | 2007年 |
白口蓮山歌 | 傳統音樂 | 五桂山街道 | 2007年 |
麒麟舞(黃圃麒麟舞) | 傳統舞蹈 | 黃圃鎮 | 2007年 |
黃圃飄色 | 民俗 | 黃圃鎮 | 2007年 |
麒麟舞(三角麒麟舞) | 傳統舞蹈 | 三角鎮 | 2009年 |
黃圃臘味傳統制作工藝 | 傳統技藝 | 黃圃鎮 | 2009年 |
咀香園杏仁餅傳統制作工藝 | 傳統技藝 | 市 | 2009年 |
沙溪四月八 | 民俗 | 沙溪鎮 | 2009年 |
賽龍舟(石岐賽龍舟)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石岐區 | 2012年 |
賽龍舟(小欖賽龍艇)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小欖鎮 | 2012年 |
賽龍舟(東鳳五人飛艇賽)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東鳳鎮 | 2012年 |
賽龍舟(南頭五人飛艇賽)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南頭鎮 | 2012年 |
家具制作技藝(大涌紅木家具傳統雕刻技藝) | 傳統技藝 | 大涌鎮 | 2012年 |
端午節(黃圃賽龍舟習俗) | 民俗 | 黃圃鎮 | 2013年 |
粵繡(小欖刺繡) | 傳統美術 | 小欖鎮 | 2013年 |
民間信俗(沙溪三月三) | 民俗 | 沙溪鎮 | 2015年 |
南頭燈酒習俗 | 民俗 | 南頭鎮 | 2018年 |
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小欖鎮 | 2022年 |
石岐米酒釀造技藝 | 傳統技藝 | 石岐區 | 2022年 |
彩扎(中山起灣金龍) | 傳統美術 | 東區 | 2022年 |
市級 | 鶴歌 | 傳統音樂 | 沙溪鎮 | 2006年 |
東鄉民歌 | 傳統音樂 | 火炬開發區 | 2008年 |
小欖菊花傳統飲食習俗 | 民俗 | 小欖鎮 | 2008年 |
三鄉茶果傳統飲食習俗 | 民俗 | 三鄉鎮 | 2010年 |
隆都傳統飲食習俗 | 民俗 | 沙溪鎮 | 2012年 |
阜沙單人農艇賽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阜沙鎮 | 2012年 |
小欖花燈制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小欖鎮 | 2015年 |
長洲扒仙艇習俗 | 民俗 | 西區 | 2016年 |
沙溪洪圣殿洪圣龍王寶誕醮 | 民俗 | 沙溪鎮 | 2016年 |
小欖洪拳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小欖鎮 | 2016年 |
小欖荼薇花制品加工技藝 | 傳統技藝 | 小欖鎮 | 2016年 |
沙涌馬家槍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南區 | 2018年 |
民眾扒禾桶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民眾街道 | 2018年 |
五桂山土沉香生產與制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五桂山街道 | 2018年 |
港口天后誕 | 民俗 | 港口鎮 | 2020年 |
三鄉木偶戲 | 傳統戲劇 | 三鄉鎮 | 2020年 |
小欖民間剪紙 | 傳統美術 | 小欖鎮 | 2020年 |
南朗林氏跌打 | 傳統醫藥 | 南朗街道 | 2020年 |
黃圃傳統民間食品制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黃圃鎮 | 2020年 |
海洲魚餅制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古鎮鎮 | 2020年 |
岡南李家拳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古鎮鎮 | 2020年 |
大涌劉家拳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大涌鎮 | 2020年 |
長洲左手棍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西區 | 2020年 |
龍頭環十八掌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沙溪鎮 | 2020年 |
三角鎮三人根艇賽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三角鎮 | 2020年 |
劉氏毫療法 | 傳統醫藥 | 西區 | 2022年 |
石岐蔡家拳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石岐區 | 2022年 |
張溪大棍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石岐區 | 2022年 |
濠頭鄭家棍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火炬開發區 | 2022年 |
中山羅梁醒獅 | 傳統舞蹈 | 西區 | 2022年 |
圣獅鳳舞 | 傳統舞蹈 | 沙溪鎮 | 2022年 |
馬南寶勤王故事 | 民間文學 | 南區 | 2022年 |
中山民謠 | 民間文學 | 中山市 | 2022年 |
黃圃三六九墟市習俗 | 民俗 | 黃圃鎮 | 2022年 |
粵繡(雪花仿真繡) | 傳統美術 | 東區 | 2022年 |
石岐乳鴿菜式烹飪技藝 | 傳統技藝 | 石岐區 | 2022年 |
神灣禾蟲捕撈及烹飪技藝 | 傳統技藝 | 神灣鎮 | 2022年 |
中山裝制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沙溪鎮 | 2022年 |
板芙白溪瓷釉彩燒制技藝 | 傳統技藝 | 板芙鎮 | 2022年 |
港口龍艇制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港口鎮 | 2022年 |
龍瑞粥品傳統制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沙溪鎮 | 2022年 |
參考資料[98] |
中山市活動
慈善萬人行入選廣東"一城一特"春節文化活動名錄,創辦于1988年,是借鑒香港“百萬行”的民間慈善活動,在中山開展“萬人行”的敬老活動,借助社會力量敬愛老人們,命名“中山敬老萬人行”。1989年起易名為“中山慈善萬人行”,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七舉行,2000年起改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行。慈善萬人行已經成為中山新春特色及意義的春節傳統活動,同時也成為中山特色的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成為中山人民津津樂道的城市名片。[17]
小欖菊花會
小欖鎮位于中山市北部。小欖人種菊從南宋開始,已有700多年歷史。而舉行菊花會,則起源于清代乾隆元年即丙辰年(公元1736年),被譽為“菊城”,以后小欖每年秋季舉行一次。每到花期,種菊人將藝菊移到菊社觀摩品評,交流菊藝心得,成為中山小欖的傳統節日。菊花會期間,萬盆菊花競相開放,小欖人除了舉行大型的菊花展覽,還要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有曲藝、飄色、舞龍、舞獅等多項文藝表演。人
中山市民眾鎮是嶺南一帶保存最完整、有水鄉特色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景區,有“嶺南水鄉”的美譽。為更好開發挖掘本土旅游優勢資源,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中山于2007年推出“中山市嶺南水鄉旅游文化節”,舉辦“和諧鄉村”攝影展、名優農產品展銷會、鄉村美食風情街、動物演藝秀、水鄉運動會、水鄉民俗展、水上民歌邀請賽等豐富多彩活動。其中鄉土氣息的“水鄉運動會”趣味性,群眾參與性也強,包括水上拔河、扒禾桶、水上捉鱔、水上捉鴨、夫妻背跑等多項賽事。
中山市語言
中山市的語言狀況較為復雜,主要使用漢語方言,包括粵方言、閩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粵方言的人數最多,占總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沖積平原區和中部的石岐地區。
粵語方言分為4種:(1)石岐話,主要分布在石岐地區、南區和南朗鎮;(2)沙田話(近順德話),主要分布在南頭鎮、黃圃鎮、東鳳鎮、小欖鎮、阜沙鎮、東升鎮、橫欄鎮、港口鎮、民眾鎮、坦洲鎮、板芙鎮及西區的沙朗、南朗鎮的橫門等地;(3)三角話(近東莞話),主要分布在三角鎮;(4)古鎮話(近新會話)主要分布在古鎮鎮。
閩語方言,主要分布在沙溪鎮、大涌鎮、三鄉鎮及火炬區的張家邊等地。
客家語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桂山鎮、神灣鎮及坦洲鎮的南部小區。[57]
中山的語言狀況,也為歷多次人口大遷徙提供了有力證明。中山市內最少存在三大方言。這就是粵語系(分布于以城區石岐為中心的區域)、閩南語系(分布于沙溪、三鄉等地,但彼此間亦有區別)、客家語系(分布于五桂山一帶)。由于與土著文化相融合,加上幾種方言之間的互相滲透影響,所有方言都演變得與其發源地相去甚遠。例如石岐話雖然屬于粵語的范圍,但在詞匯、語音、語調等方面與廣州話有明顯的區別。其他方言也是如此。
不同的方言,反映了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即使到了近代,彼此間的區別還是存在的,例如以民間藝術中的民歌而言,粵方言地區流行粵曲和廣東音樂,五桂山區流行客家山歌,隆都(沙溪一帶)地區有的“鶴歌”,大沙田地區流行“咸水歌”和“高棠歌”。另一方面,不同背景的文化互相影響和滲透,又極大地豐富了文化的地方色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當數產生于五桂山區靠近平原的邊緣地帶的民歌“白口蓮”,這種民歌的曲調近似“咸水歌”,但調式依然是客家山歌的“6”調式,演唱時一般用“白話”(不大純正的廣州話),所以叫做“白口蓮”。各種方言文化的撞擊,其結果是產生了新的地區文化,于此便可見一端。[18]
中山市名優特產
中山是廣府粵菜的發祥地之一,[6] 中山擁有豐富的廣府飲食文化,[46-47] 中山特色美食中山美食在全國乃至海外都有名,"吃在中山"是珠三角市民、港澳臺同胞以及海外僑胞的共識。中山有大小食肆6000多家。
中山市特產
圖片 | 介紹 |
---|
| 黃圃臘味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黃圃人根據三角洲天熱潮濕的特性,采用鹽、糖、醬油、酒腌制后再曬干的辦法制作了色香味美的臘肉。之后又以這種方法對豬的各個部位進行制作。漸漸總結中一套腌制的配方和制作花式品種的方法[83] 。 |
| 茂生圍香蕉 蕉身特別肥大,皮包青黃而帶小黑點(俗稱“梅花點”熟香蕉),焦肉特別豐厚嫩白,入口鮮美香甜。因為茂生圍位于咸淡水交界地區,農民根據傳統經驗,選擇旱基而又接近水源地段種植香蕉;結果所產的焦比其他地方為優[86] 。 |
| 三月紅荔枝 三月紅荔枝是中山市歷史產品,又是荔枝家族中的“迎春使者”。它的特點是:果殼色澤鮮紅,果體肥大,果肉厚而雪白多汁,味道似酸非酸,似甜非甜,別有風味,食之使人醒脾開胃,是嶺南有名佳果[89] 。 |
| 石硤龍眼 石硤龍眼特點是:果大、核小,可食部分為67%至69%,果肉晶瑩厚潤、爽脆清甜,不流汁,平均單果重9.36克[90] 。 |
| 神灣菠蘿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盛產于中山市神灣鎮的菠蘿,名之為神灣菠蘿,神灣背山面海,雨水充沛、山地肥沃,特別適宜菠蘿生長。經過長期選種培育,神灣所產的菠蘿,一般每個一市斤左右,色澤金黃,皮薄肉厚,更難得是芯細爽脆無渣,甜蜜清香而無酸味,濃郁果香留齒頰間經久不散[91] 。 |
| 石岐雞 沙欄雞原產三角鎮沙欄圩而得名,又稱“三角雞”,因大量的沙欄雞經石岐轉口輸往廣州和港澳各地,故又稱“石岐雞”。該雞種以其肉嫩滑、味道鮮美、體型適中,特別適合制作“白切雞”而省港澳[93] 。 |
| 中山麻鴨 中山麻鴨是蛋肉兼用型品種,被列為廣東優良地方禽種之一。中山境內多屬沖積沙田,過去地多人少,勞不足,耕作粗放;且易受臺風和蟲害影響,遺落在田間的谷粒很多,農民群眾在生產實踐中,利用鴨能喙食害蟲和除草的習性,每年早晚兩造飼養“中耕鴨”(即踏茜鴨),進行中耕除草、除蟲。還飼養兩造“埠鴨”,在收割后的稻田中采食遺落的谷粒,從而獲得糧鴨兼收的目的[95] 。 |
| 羅氏沼蝦 中山于1978年引進羅氏沼蝦,1979年人工孵化繁殖育畝成功后,開始投入小量蝦苗在小魚塘試養。由1984年全市有養殖場2個、池塘170畝,總產18.9噸、平均畝產114公斤,發展到1987年的10年場、所、鎮,面積991畝,總產72噸,平均畝產72公斤,成為廣東省羅氏沼蝦的繁殖、養殖的重要基地[96] 。 |
| 石岐鴿 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石岐鴿體型長,形如芭蕉蕾,羽毛以白色為主,體型較大。平頭光脛,眼睛較細,鼻長嘴尖,鼻瘤和嘴均為粉白色,胸圓,腳紅色。石岐鴿宰后皮膚淺米黃色,皮下脂肪少,肌肉淡紅色、有光澤且富有彈性。石岐鴿乳鴿肉質嫩、多汁、味鮮美、帶有丁香味[97] 。 |
| 中山脆肉鯇 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中山脆肉鯇脊骨較僵硬,肉質緊密、爽脆軟滑、帶有韌性,肉絲不易拉斷。理化特征: 將魚肉切成2毫米至3毫米薄片,在開水中煮30分鐘以上不破碎;魚背肌肉水分≤79.00%,脂肪≥1.63%,鈣≥0.47毫克/克,≥0.47毫克/克。 |
中山市美食
圖片 | 介紹 |
---|
| 石岐乳鴿 鮮、嫩,用生長21-28天的乳鴿腌漬之后,經烤箱烘烤而成。鴿子外脆內嫩,中間有一泡湯汁。此湯汁鮮純,卻不油,感覺清爽而鮮美。 鴿子性味比較平和,體質熱、寒的人都可以吃[84] 。 |
| 杏仁餅 在中山的土特產中,以咀香園杏仁餅有名,入口杏仁香味濃郁、酥化甘香,深受食客歡迎。制餅工藝經過改革,杏仁餅不但保持了傳統的香純濃郁,入口酥甘溶化特色,而且餅質更加細膩,裝璜更符合現代化要求[85] 。 |
| 中山粉果金吒 它是以豬腮肉(肉質不膩)配以南乳、花椒、八角等調料。金吒的吃法可要講究:從食起,到肉餡時,先吮一口油香,然后咬肉食。不然,冒失一口咬下去,那油沫便四濺[87] 。 |
| 蘆兜粽 中山蘆兜粽是圓筒狀,兩頭交錯一字平口,一般直徑12厘米,長30厘米,釀入洗凈的糯米(有微量精鹽、生油、拌勻),夾以燒腩肉、咸蛋黃(洗凈蛋白膠為宜),用圓水草綁扎。武火煲至水滾放入蘆兜粽,文火煮4個小時,間中加些開水,收火留浸于湯內4小時。味香膩,食之韌滑[88] 。 |
| 小欖菊花肉 小欖菊花肉是選用豬的背部肥肉、切成透明狀薄片用糖腌制,外面拌一層半鮮半干的糖漬菊花瓣而成。這種菊花肉看來雖肥,但吃起來爽脆不膩、清香可口,特別是菊瓣液香凝喉,芬芳撲鼻,是中山的傳統送禮佳品[92] 。 |
| 沙溪扣肉 沙溪扣肉首先講究選料,所選豬肉既不太肥也不太瘦,以偏肥的"五花腩"為。制作時最花工花時間是漂油,即原大塊肉清水煮熟后,用特制的“釘板”把有豬皮的一面拍打再浸水使肥油漂出,然后加配料腌制再紅燒,直至肉面變黃而皮色和瘦肉部份變紅,然后切件,每件夾一塊已熟的粉葛(稱葛扣)或香芋(稱芋扣)或用青菜或梅萊墊底(稱菜扣),排好上缽隔水燉約一小時[94] 。 |
|
|
|
|
|
|
中山市風景名勝
孫文西路旅游文化步行街
中山城市風景(7張)
孫文西路古稱迎恩街,東起悅來路口中山百貨大樓,西至鳳鳴路口。路兩旁的低層建筑風格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式風格建筑與嶺南騎樓建筑的混和,建筑學上稱為“南洋風格建筑”,至今還保存著木雕、灰塑、南洋騎樓等中西合璧建筑物,無論刮風、下雨、日曬,游人顧客均不受天氣的影響。騎樓建筑往往幾座或十余座毗連一起,形成參差錯落的連續界面效果,外觀統一。每逢節假日,還有豐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藝表演、雜技表演、曲藝演唱、燈謎競猜及舞獅舞龍等活動。主要景點有人力車銅雕、《小城故事》浮雕、中山商業文化博物館、思豪大酒店、青年文化廣場。
級別 | 景區名稱 |
---|
5 | 孫中山故里旅游區 |
4 | 中山詹園景區、中國(大涌)紅木文化博覽城景區、華藝廣場景區 |
3 | 咀香園工業旅游景區、伊泰蓮娜DIY地帶旅游區、卓旗山莊景區、仙蹤龍園景區、星光聯盟?品牌燈飾中心景區、中山市小欖菊城酒廠景區、偉豐生態農場景區、悅來親子王國景區、大信·新都匯古鎮店景區、創益文化園景區、大盛陶藝景區、帆鯊海洋文化館景區、參宮野山參文化博物館景區、中國燈都盆景園景區、泉林歡樂世界景區、荔景苑景區、大尖山露營公園景區、左步村鄉村旅游景區、羅三妹山“不走回頭路”主題公園、孫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景區、廚邦醬油文化博覽館景區、中山市博物館、粵豐環保科普研學基地景區 |
2 | 燈都古鎮燈文化博物館景區、中山市龍泉博物館旅游區 |
參考資料[99] |
中山市人物
革命孫中山,一位駐外大使鄭藻如,中國空軍之父楊仙逸,中國近代留學生之父、一位買辦容閎,中國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實業家鄭觀應,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犧牲者之人陸皓東,四大百貨公司之一永安公司創始人郭樂,四大百貨公司之一大新公司創始人蔡昌,四大百貨公司之一新新公司創始人李敏周,四大百貨公司之一先施公司的創建人馬應彪,作家、詩人、翻譯家蘇曼殊,一代影后阮玲玉,粵樂宗師呂文成,電影演員和導演鄭君里,四角號碼、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云五,鮑魚大王楊貫一,作家劉斯奮,中國漫畫界常青樹方成,福娃的原創和主要設計者吳冠英,中國體育位世界容國團,乒乓球世界江嘉良,冰壇上的天才少女關穎珊,體操世界盧裕富,百米突破10秒的亞洲本土人蘇炳添等等。
國父孫中山
部分名人人物 | 籍貫 | 活躍時期 | 主要事跡 |
---|
陳臨 | 香山 | 漢朝 | 蒼梧太守、廷尉 |
鄭愚 | 香山 | 唐朝 | 尚書左仆射(尚書省的副職) |
周尚文 | 神涌 | 明朝 | 選龍巖丞,官至御史 |
黃瑜 | 縣城 | 明朝 | 授長樂縣知縣 |
黃經 | 石岐南門麻洲 | 明朝 | 任沾益州同知,旋任教職,得泗州學正 |
黃畿 | 縣城 | 明朝 | 潛心研習《大易》、《中庸》,追封翰林院編修 |
黃佐 | 縣城 | 明朝 | 擢南京國子祭酒 |
何派行 | 小欖 | 明朝 | 陜西行太仆寺少卿 |
楊遇春 | 仁都 | 明朝 | 官至廣西南寧參將 |
麥揮 | 小欖 | 明朝 | 按敘晉鎮撫 |
袁三接 | 鄉籍未詳 | 明朝 | 官至光祿寺少卿、應天府丞升府尹 |
李孫宸 | 小欖 | 明朝 | 禮部尚書 |
何吾騶 | 小欖 | 明朝 | 入閣掌理朝政實權 |
盧兆龍 | 小欖 | 明朝 | 吏部給事中掌計典 |
鐘寶 | 淇澳 | 清朝 | 平定中國臺灣 |
麥佑 | 小欖 | 清朝 | 授刑部主事,升山西司郎中 |
鄭應元 | 縣城 | 清朝 | 由庶吉士授內閣中書 |
何耀泰 | 小欖 | 清朝 | 官至山東文登協副將 |
何士祥 | 小欖 | 清朝 | 署香山協副將 |
黃琮 | 香山 | 清朝 | 海門營參將 |
黃培芳 | 不詳 | 清朝 | 封內閣中書銜 |
劉其昌 | 龍瑞村 | 清朝 | 殿試一甲第三探花及第 |
何長清 | 小欖 | 清朝 | 授廣東水師提督 |
何定江 | 小欖 | 清朝 | 金門鎮總兵、浙江定海鎮總兵 |
孫中山 | 香山 | 近代 | “國父”,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民族英雄[61] |
陸皓東 | 香山 | 近代 | 設計者,組建“興中會”,“為共和犧牲之人”[60] |
楊仙逸 | 香山 | 近代 | "中國革命空軍之父" |
阮玲玉 | 南朗左步關村 | 近代 | 中國早期影星 |
朱慕飛 | 西椏 | 近代 | 一位女飛行員 |
佘詩曼 | 祖籍中山 | 現代 | 入選“壹電視大獎”的電視藝人之一 |
吳卓羲 | 祖籍中山 | 現代 | 偶像實力派 |
江嘉良 | 中山 | 現代 | 前乒乓球賽男子單打、團體 |
古天樂 | 祖籍中山 | 現代 | 華人影視 |
葉倩文 | 祖籍中山 | 現代 | 香港電影金像獎女主角提名 |
蘇妙玲 | 中山 | 現代 | 氣質的快樂女聲 |
林欣彤 | 中山 | 現代 | 香港TVB選秀節目《超級巨聲》第二季 |
備注:中國近現代大的四大百貨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的創始人馬應彪、郭樂、郭泉、劉錫基、李敏周、蔡昌、蔡興等均為香山人 |
中山市榮譽稱號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 | 國家森林城市[20] | 安全城市[21] | 中國投資潛力城市50強[22] | 全國文明城市[23] |
全國暢通工程城市[24] | 國家園林城市[25] |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4] | 國家衛生城市[26] |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7-28] |
全國雙擁城[29-30] | 人居獎國家環保城市[31] | 2018年“中國外貿城市”29[32] | 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33] | 2019年中國城市排行榜第55[34] |
2019年可持續競爭力第149[35] | 2019年中國地級市第24名[36] | 中國城市綠色競爭力30[37] | 2019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0名第14位[38] | 2019中國城市品牌評價榜(地級市)第24[39] |
“2019年中國康養城市排行榜50強”第40位[40] |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9”第24[41] | 2019年中國外貿城市[42] | 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43] | 無償獻血*省(市)獎[44] |
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單位[45] | 2019年中國外貿城市 | “全國示范城市”[50] | 中國地級市品牌城市[51] | 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52] |
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59] | 2020中國外貿城市[62] | 2021年入選2021數字化轉型城市名單,排名64名[68] | 2022年3月,入選“2022中國活力城市榜”,46名[74] | 2022年4月,入選“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75] |
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76] | 2022年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77] | 2021年廣東醫改創新典型[78] | 批廣東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項目名單[79] | 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示范區[104] |
廣東省產教融合試點城市[8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