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国产精品,色综合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国产激情对白一区二区三区四

網站首頁企業百科 產品百科 技術百科 人物百科

馬廠減河 我有新說法
178 0
馬廠減河,海河流域南運河人工分洪道。清代周盛清率軍開挖,主要是為在馬廠開荒屯田和運輸使用。起于天津市靜海縣大張屯鄉靳官屯村九宣閘,東至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新城,與海河、南運河、獨流減河連通,開挖于1875年~1880 年,全長90公里(一說70多公里)。獨流減河開挖后,截為上下兩段。減河開挖后,灌區內官屯稻地6萬余畝,民營13.6萬畝。培育發展了的小站稻,其勝譽經久不衰。[1]

目錄

馬廠減河名稱由來

據《李鴻章親書“南運減河靳官屯閘記”碑》文,清光緒六年(1881)馬廠減河竣工時,這條人工河道被命名為“南運減河”,亦稱“馬廠減河”。據傳這是因為當時周盛清屯田的駐地在馬廠,并且馬廠也是減河的起點。[2]

馬廠減河干流概況

馬廠減河在海河水系中的位置
馬廠減河的位置及干流走向
馬廠減河,自河北省青縣的馬廠(靳官屯附近)開始,向東北方向流經天津市靜海區、大港區、溲南區小站鎮至濱海新區新城鎮(村)附近流入海河。此河開挖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完工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淮軍提督周盛傳為了在小站屯墾,挖掘了這條自靳官屯經小站到大沽口(新城附近)的馬廠減河,《大港區志》記為全長90公里。[3]
而根據《天津市通志·水利志》記載,1951年,獨流減河開挖時,馬廠減河北臺至萬家碼頭段,保留深槽,堤防被鏟除。由此馬廠減河,被分割為上下段。上段九宣閘至南臺馬廠減河尾閘河道全長40.34公里,其中九宣閘至馬圈閘(5孔,閘底高程3.1米,過流120立方米/秒),通過馬圈閘分洪進入引河至北大港漫流入海;馬圈閘至獨流減河南岸,通過尾閘連接。下段獨流減河北岸萬家碼頭至新城鎮33公里。故馬廠減河全長73.34公里。[4]
馬廠減河起點九宣閘
馬廠減河上段九宣閘下段
馬廠減河尾端尾閘前一段
馬廠減河尾閘
馬廠減河北段與獨流減河交匯處
馬廠減河北段起點東臺子村一段
萬家碼頭村一段
馬廠減河小站鎮一段
馬廠減河馬廠減河新城村一段
馬廠減河與海河交匯處

馬廠減河水文特征

馬廠減河是人工河,上下建閘控制,其流量受人工控制。九宣閘至趙連莊閘河段設計流量90~110立方米/秒,趙連莊閘至南臺尾閘河段設計相機行洪流量50~1000立方米/秒。1963年,南運河洪峰流量達到483立方米/秒,馬廠減河分洪流量193立方米/秒,超標運行25天。[5]

馬廠減河主要支流

馬圈引河,始建于九年(1920)十月五日至十年(1921)。當時,該河叫“新洩水河”,又名“新馬廠減河”。據《順直河道治水報告書》記載:“新減河之點在南運河接口處之下游約三十公里(即馬圈處),由此取東南向約十三公里直達淺灘一處,其地有時為海潮所淹”。河口設有鋼閘門5扇,當地人稱之為“洋閘”。1969年,河北省組織民工擴挖改造了馬圈引河。改建后的馬圈引河,西北自馬廠減河(洋閘),東南至趙連莊鄉甜水井村,流入北大港水庫,全長5.4公里,設計流量為150秒立方米。為了控制水量。該河上下口各建閘一座。[6]
八米河,位于大港勝利街以北約三公里,起自洪泥河,經吳港子,向東穿越十米河、小岐公路和官港湖東南側入馬廠減河,全長38.5公里。設計流量10秒立方米,底寬6米,河底高程由洪泥河至小岐公路東4.5公里段為零米,以下均為-1米(大沽水平);河道邊坡1∶2.5,馬道寬3米,馬道高程3.5米,堤內外坡1∶3,堤頂寬6米,堤頂高程5.5米。該河分兩期開挖施工,期于1976年開挖上段,洪泥河至吳港子長約10公里;第二期于1979年開挖下段,吳港子至馬廠減河長約28.5公里。八米河的開挖,基本解決了馬廠減河以南,八米河以北的中塘、西小站、小站、板橋一帶10萬畝土地、7.5萬畝耕地的瀝水排泄問題,大大減少了這一地區的瀝澇災害,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十米河,位于大港勝利街以西1.5公里處,于1978年秋動工開挖。該河北起西小站鎮馬廠減河右岸,向南經吳港子、新立村,穿越北圍堤入獨流減河,全長10公里。設計流量30秒立方米,底寬15米,河底高程-1.0米(大沽水平);河道邊坡1∶2.5,上口寬40米,馬道寬3.0米;堤頂高程5.2米,堤頂寬10米,堤內坡1∶2,堤外坡1∶3;設計水位3.0米,水位1.0米。沿河建有橋、閘涵等建筑物6處。十米河除主要承泄上古林、板橋、小站、中塘一帶的排咸治堿及排瀝任務外,雨季還可以蓄代排,向獨流減河排送7500萬立方米的蓄水。[7]
洪泥河,北起辛莊鎮生產圈村,與海河相通,南穿馬廠減河至萬家碼頭,與獨流減河相通,全長25.8公里,河底高程-0.2~-1.0米,河底寬度25~20米,河坡比1:2.5,設計流量40~25立方米/秒。
月牙河,北起咸水沽鎮潘莊子村,與海河相通,南至小站鎮,與馬廠減河相通,全長16.2公里,河底高程-0.2~-0.8米,河底寬度15~20米,河坡比1:2.5,設計流量15-23立方米/秒。
雙橋河,北起咸水沽鎮潘莊子村與海河相通,南至小站鎮西溝村與馬廠減河相通,全長9.87公里,河底高程-1.0米,河底寬度10米,河坡比1:2.5,設計流量20立方米/秒。
雙白引河,西起雙港鎮郭黃莊村,東至辛莊鎮白塘口村,與洪泥河相通,全長6.56公里。河底高程-0.5米,河底寬度5米,河坡比1:2.5,設計流量為10立方米/秒。
四丈河,北起北閘口鎮西右營村,與幸福橫河相通,南到八里臺鎮西小站村,與馬廠減河相通,全長7.82公里,設計流量10立方米/秒。
幸福河(南白排河),北起雙洋渠揚水站,與海河相通,經導虹穿大沽排污河南到八里臺鎮北中塘村,與馬廠減河相通,全長30.8公里,設計流量10立方米/秒。[8]

馬廠減河建設治理

馬廠減河工程建設

南運河南起山東臨清,北至天津三岔河口,歷亦稱御河、衛河、清河,在三岔河口與北運河匯合流入海河。南運河水主要來自其上游的漳河與衛河,因此南運河水系又稱為漳衛南運河水系。南運河歷曾是隋唐大運河永濟渠的一部分,因隋煬帝曾乘龍舟沿永濟渠抵涿郡,故南運河被稱為御河。
南運河歷水災嚴重,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期間,為減輕南運河洪水對天津的威脅,曾親沿南運河考察水情,提出在今靜海以南的靳官屯開挖一條直達海口的減河,以利泄洪,并命駐守馬廠的淮軍總兵周盛傳部三十余營承擔此項工程。[2]
據《天津簡志》農業篇農田分和《靳官屯閘李鴻章碑文》記載,馬廠減河始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由淮軍駐守青縣之馬廠迤邐至天津新城。為引排水屯墾稻地,命令提督周盛傳統率三十余營駐軍,分段開挖疏浚,于光緒六年竣工。起自青縣靳官屯(馬廠減河附近),東經小站鎮(當時稱新農鎮)至大沽海口,全長90公里。之后,為了開墾種稻,在沿河兩岸下游(小站地區)各開挖支河1條,橫河6條,縈帶泄流入海。沿河分別建石、鐵柱板橋4座,以方便行人。為了控制上游水位,防止南運河水倒灌,于光緒六年(1881)修建了馬廠減河渠首工程——靳官屯大閘(九宣閘),李鴻章親書“南運減河靳官屯閘記”,此碑至今在九宣閘北保存完好。全部基礎及閘墩均系舊物,目前保存完好。歷時6年,官屯稻地6萬余畝,民營13.6萬畝。此后,隨著生產的發展,又建橋閘等建筑物50余處。[1]

馬廠減河河道治理

1951年,獨流減河開挖時,馬廠減河北臺至萬家碼頭段,保留深槽,堤防被鏟除。由此馬廠減河,被分割為上下段。上段九宣閘至馬圈閘(5孔,閘底高程3.1米,過流120立方米/秒),通過馬圈閘分洪進入引河至北大港水庫漫流入海。下段萬家碼頭至新城33公里,流經南郊區28公里,河上口寬47米,下口寬12米,底高程-2.5米,流量23立方米/秒,堤頂高程6米,蓄水位1米,蓄水量130萬立方米,流經塘沽區河段長5公里,河上口寬32米,河下口寬12米,河底高程-2.5米,過河流量20立方米/秒,堤頂高程3.5米,蓄水水位1米,蓄水量40萬立方米。于塘沽區新城西入海河干流,至此下段無行洪任務,變為引灌、排瀝、蓄水河道。[4]
1970年,南郊區在本區段內進行河道改造疏浚。首閘萬家碼頭引水閘位于西郊區界內,因年久失修自然老化,發生嚴重漏水,為度汛安全,每年采取汛前閘前河口打壩,汛后拆除,費工費料又不安全,于是1983年11月15日由南郊區進行遷建施工,改在大港區界內另辟河口建5孔3.5米×3.5米箱型涵閘1座,2×15噸手電兩用啟閉機10臺,鋼閘門,設計流量70立方米/秒,1985年9月15日竣工。[4]
馬廠減河上段自馬圈閘、馬圈引河的啟用,31公里以下的9公里段河道被淤塞,堤防殘缺不全。1983年4月由市投資于南、北臺村之間獨流減河南堤建馬廠減河尾閘,同時疏浚了31公里至40公里一段的河道,清淤土方復右堤,并建部分生產橋,至此馬廠減河才保其上段的完整體系。[4]
馬廠減河,由南郊經清水港至新城村西入海河。清代周盛清率軍開挖馬廠減河,主要是為在馬廠開荒屯田和運輸使用,距今200余年。兩端分別與海河及獨流減河相聯,平時為用水河道,汛期兼做排水河道。上口寬40米,底寬12米,堤頂高5米(大沽高程),邊坡1∶25,底高-1.0米,地面高程3.4米,無縱坡,流量30秒立方米。塘沽區管轄長度5公里,堤防長度10公里。[9] 這條河引南運河河水,向東北流入海河。中段在萬家碼頭同獨流減河相交,分泄南運河、子牙河和大清河汛期洪水,以減輕海河干流的負擔。在大港區境內共有兩個河段,上段減河由富強閘至獨流減河,長約17公里,為一級河道;下段減河自獨流減河至十米河長約10公里,為二級河道。[3]

馬廠減河引水工程

為解決海河枯水期城市用水的水源問題,1977年10月中共天津市委批準“津港運河引水工程方案”。引水路線由北大港水庫十號口門處起,經馬廠減河提升至津港運河,再由水廠專用河道進入凌莊水廠。全長61公里,后停用。[10]

馬廠減河工程效益

天津小站稻田
清代周盛清率軍開挖馬廠減河,主要是為在馬廠開荒屯田和運輸使用。馬廠減河的開通,一方面解決了南運河泄洪問題,局部解決了南運河洪水對天津城區的壓力。同時又解決了津南廣大地區用運河水刷堿開荒問題,更解決了移駐小站地區淮軍周盛傳部屯田種糧問題,正如李鴻章在“南運減河靳官屯閘記”中所說:“一舉而三善備焉。”中外的天津“小站稻”,正是由于馬廠減河的開通而培育出來的。[2]
1950年代,為了維持小站稻的出口,保證水稻的生產,在海河流域自身水源枯欠的年月,就曾直接或間接由河南省的人民勝利渠和共產主義渠引黃河水經衛運河、南運河、馬廠減河向小站地區和團泊洼地區送水種稻。60年代,在由王快水庫、西大洋水庫、橫山嶺水庫,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岳城水庫給天津供水以保證天津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時,也曾用南運河和馬廠減河輸水。[11]
獨流減河將馬廠減河分為南北兩段后,北段兩端分別與海河及獨流減河相聯,平時為用水河道,干旱時,通過海河或獨流減河向津南地區供水。汛期兼做排水河道,通過兩端泵站將津南地區瀝水排向海河或獨流減河。[9]

馬廠減河涵閘泵站

九宣閘
九宣閘(靳官屯閘),位于天津市靜海區大張屯,是馬廠減河首閘,經此分泄南運河洪水,從靳官屯閘記碑文中推證是光緒六年(1880)建閘。當時稱作靳官屯大橋閘,后改稱九宣閘,意即宣泄多條河來水的閘。為石質雙料5孔大橋閘,每孔凈寬5.8米,共4座閘墩,其中3座閘墩各2.98米寬,另一邊墩寬2.97米。初建時為木質疊梁閘門,每孔有8塊閘板,每塊高一尺五寸。當時規定:“無論運河水勢大小,提放閘板不得過五塊之數,以示限制兩重運道。”這樣,閘孔常年有3塊閘板放置,3塊閘板高四尺五寸,加上減河河底高于運河底四尺,因此,南運河水深可達八尺以上,“重運自足資浮送,下游亦不致停淤。”1965年,由河北省南運河河務管理處將大閘啟閉設備改為電動啟閉,同時大閘工作橋亦由木質結構改為混凝土結構。[12]
馬廠減河尾閘
馬廠減河尾閘(南臺閘),位于天津市大港區南、北臺村之間,獨流減河右堤與馬廠減河河道中心線交匯處。屬二級建筑物設計,抗震按八度烈度設防。主要建筑物涵閘一座,輔設公路橋。工程效益以引蓄為主,適量調洪,可小流量反向引水進行農業灌溉。設計單位天津市大港區設計室,工程標準及工程指標由天津市引黃小組提供。施工單位大港區,1983年4月1日正式動工,同年11月底全部竣工。[12]
趙連莊節制閘,馬廠減河由于汛期洪水含泥沙量較高,為了減輕獨流減河下口淤積,1957年興建了趙連莊節制閘,共4孔。設計流量100秒立方米,其中弧形閘1孔。流量60秒立方米,寬4.0米,深7.5米;水利發電閘門3孔,設計流量40秒立方米,閘底高度2.50米,以限制洪水下泄流量(發電閘門已堵死)。
馬圈分洪閘(又名洋閘),為了提前向北大港分洪,1921年由順直水利委員會工程處組織興建了馬圈分洪閘,共5孔,每孔6.0×3.95米,設計流量120秒立米;閘底高程邊孔4.8米,中孔4.5米;消力坎高程4.8米,鋼平板結構,可提前分泄馬廠減河洪水入北大港。建國(1949)后,于1956年由天津專區對該閘進行改建,改建后的技術指標是:閘總寬36.30米,閘長5.0米,頂高程6.67米,閘底高程2.27米,墩厚0.7米;共5孔,中孔寬5.9米,深4.4米,跨度7.6米;邊孔寬5.9米,深4.4米,跨度6.75米。該閘在大港地區種植水稻時期曾起到重要作用,現仍對北大港水庫蓄水起著重要作用。[1]
東臺子泵站,位于獨流減河左堤樁號43+300,馬廠減河與獨流減河交匯處,為排灌兩用泵站。設計流量15立方米/秒,設置5臺1200ZLB-125型立式軸流泵。[13]
葛沽泵站,位于海河與馬廠減河交匯處,橫跨馬廠減河上,采用正向進水方式,中軸線與西關閘軸線重合,泵型選用4臺1022QZB2125型潛水轉流泵,設計流量16立方米/秒。承擔雙月雙洋、葛沽、西關三個排澇小區中的排瀝任務,彌補海河汛期禁排二道閘上游泵站排瀝流量的不足,并兼顧馬廠減河兩岸臨近農田排堿和馬廠減河灌溉時排堿蓄水及海河水置換等功能。[14]
參考資料


目錄
相關產品RElAT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