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釋義
雛雞 chú jī
字意:
雛:剛孵出的,幼小的雞
雞:一種家禽,公雞能報曉,母雞能生蛋孵雛雞:剛孵出的雞
0天-50天為雛雞
50天-150天為育成期
150天-成年期
雛雞區別
雛雞外觀
雛雞
健康雛雞絨毛整齊清潔,富有光澤;腹部平坦、柔軟;臍部沒有出血痕跡,愈合良好,緊而干燥上有絨毛覆蓋;病雛絨毛蓬亂污穢,缺乏光澤;腹部膨大突出,松弛;臍部突出,有出血痕跡,愈合不好,周圍潮濕,無絨毛覆蓋明顯外露。
雛雞活動性
健康雛雞活潑好動,眼大有神,腳結實;鳴聲響亮而脆;觸摸有膘,飽滿,掙扎有力;病殘雛雞縮頭閉目、站立不穩、怕冷;尖叫不休;觸摸瘦弱、松弛,掙扎無力。
雛雞重量
健康雛雞體重符合該品種標準,雛雞出殼體重因品種、類型不同,一般肉用仔雞出殼重約40克,蛋雞為36到38克;病雛體重太重或太輕,雛雞腹部膨大卵黃吸收差體重過重,個體瘦小,體重過輕。
雛雞出殼時間
孵化正常的情況下,健雛出殼時間比較一致,比較集中,通常在孵化第20天到20天6小時開始出雛,20天12小時達到高峰,滿21天出雛結束;病雛往往會過早或過遲出雛,出雛時間拖得很長,孵化第22天還有一些未破殼的。
雛雞養殖技術
一、養殖場地
養殖場地應選擇避風向陽、地形干燥,環境安靜、交通便利之處。籠舍的高應在1.2米左右為宜,籠舍要有活動室、產蛋室(窩)、飼喂室等,飼喂室要有水槽和食槽,運動場用網封閉,以防外逃。
二、選種
常見品種有中國環頸雛雞、左家雛雞、黑化雛雞、淺金黃色雛雞、白雛雞、特大型雛雞等。優質雛雞身上的黑白斑點大而稀疏,排列均勻如同花生米大小。優良雛雞的羽毛顯得松軟、豐厚,給入其肉質脆軟之感;年齡愈小頭與體愈偏圓,嘴、足、尾愈短。
三、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雛雞苗注意保溫度,1—3日齡為40—35℃,4—5日齡為34—33℃,6—8日齡33—32℃,9—12日齡32—30℃,13—20日齡為30—28℃,以后可為常溫。在實際操作中,保溫以在箱內自由活動、非常活潑為準。保持舍內空氣新鮮,特別是冬季,一定要處理好保溫和通風關系。
開食時先用0.01%~0.03%水滴喂數滴,1天后用5%葡萄糖和0.1%混合液與少量飼料拌勻飼喂。根據營養、飼料需要量及飼料配方,制作質地較軟的飼料。1—2周齡時,每3小時喂1次,每日喂5—7次;3—5周齡時,每4小時1次,每天喂4—5次,5周齡后每天3—4次,以后正常飼喂。
及時調整飼養密度。1-10日齡50-60只/米2;10—20日齡 30—40只/米2;20—40日齡20只/米2;40-56日齡10只/米2 。用剪刀或電熱斷喙器及時斷喙。
四、育成期的飼養管理
商品堆雞的飼養,除發情期前后外,都以含動物蛋白質較少的飼料為好。在飼養過程中,保證供應充足、清潔的飲水。蛋用雛雞 舍10-23℃為宜,肉用堆雞舍21-25℃為宜。相對濕度以55%~60%為宜。雨季節可在舍內及運動場多設棲架,避免潮濕對難雞帶來的不良影響。
青年難雞的飼養密度為每平方來3只。公母要分群翻 喬,公母比例為1:3, 150日齡后合群。運動場為10 米2只,每群200只。蛋用堆雞在180日齡時開產。
五、產蛋難雞的飼養管理
在產蛋高峰期,雛雞飼料的粗蛋白含量應達到23%—26%,比普通家雞高,飼料以全價優質配合飼料為主。應保證充足的青飼料以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注意適當增喂沙礫,供給足49、清沽的飲水。
產蛋期難雞每天保證16-18小時光照。每平方米設3瓦的燈泡,離地2米高。雞舍要保持涼爽。配備足夠的產蛋箱,嚴禁驚嚇雞群。
雛雞飼養管理與防疫措施
雛雞雛雞飼養管理工作
要實現雛雞飼養工作水平的提升, 飼養人員應加強對雛雞飼養管理工作的認識, 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在雛雞育雛前, 養殖人員應注重養殖雞舍的消毒處理, 如使用福爾馬林、百毒殺等消毒試劑進行消毒處理, 并保證養殖雞舍的溫度與濕度。育雛階段除抓好飼養密度、溫度、濕度、通風、光照、飲水等方面飼養管理方法的措施外, 還要很好把握免疫時間及免疫操作要點。
(2) 養殖人員應注重雛雞的飼養水平優化, 針對前7d的雛雞, 養殖人員應用涼開水飼養, 并添加一定量的多維。而在喂食初期階段, 針對雛雞消化機能不健全的特點, 應選擇專用雛雞顆粒飼料進行喂養, 采用少量多次的喂食方案, 每天分成5次或者6次喂食。針對體質較弱的雛雞, 養殖人員還應進行分別喂養, 在半夜適當添加喂食。
(3) 雛雞養殖階段, 飼養人員還應就雛雞育雛溫度進行合理控制。如在育雛初期, 養殖人員應采用較高的問題, 尤其是部分體制較弱的育雛。之后當初級飼養發展至小群飼養階段時, 其應當保證該時期的溫度高于大群飼養階段的溫度。同時, 在夜晚應保證溫度高于白天, 陰天高于晴天, 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保證雛雞分布均勻性。一旦出現溫度過冷時會發生雛雞之間的相互擠壓及尖叫情況, 溫度過高會導致雛雞的飲水量顯著提升。
(4) 養殖人員還應盡可能的保證育雛濕度。養殖舍濕度較低會導致雛雞體內水分過度蒸發, 養殖舍內也會出現塵土飛揚情況, 易造成雛雞呼吸道疾病的出現。而當養殖舍濕度過高時, 又會造成養殖舍中的微生物過度繁殖, 對于雛雞生長健康及生長速度造成不利影響。通常情況下, 養殖人員應當將養殖舍中的空氣濕度控制在65~70%。[1]
雛雞雛雞防疫措施
養殖人員要保證養殖工作質量就應注重養殖過程中防疫措施的應用, 通常采用的防疫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采用何種程序和方法對雛雞進行免疫要看具體雞只的品種特點、大小等因素。
(1) 注重頸部皮下防疫措施的應用。針對超過1日齡雛雞, 養殖人員應對雛雞進行馬利克氏病毒疫苗的接種。養殖人員在注射疫苗時應將注射位置控制在雛雞頸部1/2處, 并用手握住雛雞脖子。之后將針頭從拇指和食指間向下插入, 利用該方式進行疫苗注射能有效避免出現雞頭浮腫情況。但在疫苗注射過程中養殖人員應避免疫苗流出, 當發生疫苗流出現象時應當進行疫苗補充。
(2) 由于雛雞眼部周圍存在部分淋巴組織, 而這部分淋巴組織對于雛雞眼鼻部、呼吸系統的免疫實現有重要作用。所以養殖人員應將疫苗從雛雞眼睛或者鼻子處滴進, 使疫苗通過呼吸系統進入雛雞身體, 以此產生相應抗體, 實現局部免疫。
(3) 肌肉注射也是雛雞防疫工作中的重點, 其主要是指在雞胸位置或腿部位置進行疫苗注射。但在雞胸處進行疫苗注射時, 應注重針頭刺入深度, 刺入過深可能對雛雞內臟造成傷害, 嚴重情況下還會引起雛雞死亡。但當注射深度過淺時又會導致疫苗外泄。養殖人員在運用以上防疫措施時應根據雛雞品種與大小進行合理選擇。
雛雞提高雛雞成活率的措施
雛雞控制雞舍溫度濕度
在雛雞的培育過程中, 溫度較低會使雛雞難以維持體溫, 造成雛雞凍死現象;溫度較高會在通風過程中造成雛雞感冒, 誘發雛雞死亡。雛雞培育室內若不經常通風就會造成室內空氣污濁, 影響雛雞的呼吸健康, 又容易滋生細菌, 再加上雛雞的抵抗力較弱, 就易產生感染疾病的情況發生。在一些雛雞培育的場所, 養殖者往往貪圖節省, 用潮濕或發霉變質的飼料飼養雛雞, 造成雛雞發生肺炎, 如不及時隔離治療將引起肺炎的傳染, 造成雛雞培育的重大損失。有些養殖者因怕雛雞受凍, 而將雛雞培育室的溫度調高, 不通風換氣, 導致部分雛雞被悶死。過高的溫度易使雛雞產生脫水的情況, 并最終導致雞爪干癟, 發育不。因此, 在培育雛雞的過程中, 溫度是關鍵。培育雛雞所采用的溫度應當隨著氣候、雛雞生長階段、雛雞體質等情況靈活改變。在通風過程中也要注意不要吹過堂風, 避免冷風直接吹向雛雞。濕度也是影響雛雞生長的因素之一, 根據雛雞的日齡要靈活掌握雛雞培育的濕度。
雛雞適時開飲開食
雛雞在運輸過程中往往容易發生水和飼料供給不足的情況。由于雛雞飲水能力較差, 或飲水器孔發生堵塞, 導致雛雞沒有及時補充水分, 造成雛雞脫水。雛雞飲水不足, 造成脫水的癥狀表現為雛雞體重較輕、雞爪干癟、或暈倒死亡等現象。按照培育規定, 雛雞在出生24h內就應當開始飲水, 避免雛雞因飲水過遲而產生現象, 應從雛雞不感到口渴時就準備好飲水器和充足的水, 使雛雞能夠增加新陳代謝。
雛雞的飼料在供給時應當考慮到飼料本身的營養含量, 單一的飼料飼養會使雛雞的營養得不到均衡, 造成部分營養成分的缺乏癥, 繼而發展成為相關的疾病, 降低雛雞的成活率, 達不到雛雞高效飼養的目的。
雛雞添加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雛雞在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的情況下易引發相關的疾病, 因此在雛雞的飼養過程中, 一定要注意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添加, 使雛雞能夠營養均衡, 健康成長。在雛雞營養缺乏的情況中, 缺乏VD會引起雛雞發育不良, 腿腳軟弱無力易變形;缺乏VE和硒會引發雛雞患白肌病。在雛雞培育過程中, 要既要保持水與飼料的充足, 又要從飼料著手補充雛雞缺乏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避免雛雞因營養缺乏造成大面積死亡。
雛雞防治聚堆擠壓
雛雞在培育過程中易發生擠壓的情況, 擠壓情況的發生大多是由于雛雞密度過大, 當室溫驟然降低的時候雛雞容易發生抱團的現象進行取暖, 因而造成雛雞擠壓狀況的發生;在雛雞運輸過程中, 搬運時常出現箱體傾斜, 造成培育箱內雛雞發生擠壓;或者是在缺水缺糧的情況下再次喂食時, 雛雞易產生爭先恐后的進食現象, 發生擁擠。因此, 在雛雞培育過程中, 雛雞的密度一定要根據雛雞生長的階段, 和現階段的情況酌情按照規定進行安排, 準備充足的飲水器和食槽, 避免因進食發生的擠壓現象。
雛雞注重藥物使用
由于雛雞體型較小, 身體素質較弱, 因此在給雛雞使用藥物時一定要將藥量計算準確, 避免藥量過大使雛雞發生中毒現象。在給雛雞飼料中添加藥物時要做到攪拌均勻, 使每只雛雞的攝入量都能夠平均。有些藥物無法融入水中, 這就要求養殖者在藥物供給時要杜絕雛雞飲水, 避免藥物在飲水器中沉淀, 造成一些雛雞藥物攝入量較大, 引起中毒現象。在雛雞養殖的環境里, 的天敵就是老鼠, 因此, 養殖者應當及時消滅老鼠, 從根本上保證雛雞的生存安全。[2]
雛雞雛雞死亡原因分析
雛雞雞白痢病
由沙門氏菌引起, 周雛雞死亡率較高。雞白痢的主要癥狀為消瘦, 白色石灰樣下痢, 也有一些患病雞死亡時沒有明顯癥狀。 控制該病主要措施是要嚴把進雛質量關, 不要孵化場的帶菌雞苗, 加強消毒和日常管理, 低溫可誘發雞白痢暴發, 要保證雞舍適宜的溫濕度和雛雞密度 (溫度天33~35℃, 之后約每二天降低0.5℃, 有經驗的管理者看雞雛分布均勻狀態施溫度, 濕度65%~70%, 第二周開始降低) , 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抗沙門氏菌的藥物 (左旋養氟沙星等) , 以限度減少雞雛死亡。
雛雞雛雞感冒
該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育雛溫度太低, 晝夜溫差大, 溫度忽高忽低, 或突然遇到寒冷而引起, 該病多發生于3-7 日齡, 病雞食量驟減, 病雞伸頸張口, 呼吸極度困難, 咳嗽, 打噴嚏, 眼腫脹流淚, 拉蛋清樣稀便, 有的出現抽搐, 頭頸后扭, 頭頸震顫, 運動失調, 癱瘓等癥狀, 此病極其難治, 中后期死亡率高達30%以上。 對于該病的預防措施主要是掌握好育雛溫度, 防止忽冷忽熱, 并經常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治療方法筆者認為中藥抗病毒方劑使, 找有經驗的中獸醫配方采購, 用于治療烈性疾病 (附配方一則, 大青葉, 薄荷, 連翹, 生地, 玄參, 陳皮, 半夏, 茯苓, 石韋, 瞿麥, 車前子, 白術, 澤瀉, 桂枝, 甘草按雞大小比例配制, 大鍋熬煮, 過濾可用, 湯飲水, 藥渣涼后粉碎拌料, 1 次/d, 連用3 d) , 可在6~12 h后見到顯著治療效果。
雛雞臍帶炎與病弱雛
小雞剛出蛋殼, 卵黃沒有吸收好, 臍帶受感染發炎, 這樣的雛雞用紫藥水, 碘酒涂患處, 隔離處理。 由于飲水不足, 弱小擠壓造成的癱瘓, 瞎眼等病弱雛雞應極時剔除, 以保證育雛順利進行。
雛雞溺死
過早使用大號飲水器或飲水器數量不足, 雛雞飲水時掉進飲水器水槽或被其它雛雞擠到水槽里溺死。 所以初期水槽要小些, 以后隨日齡的增加逐漸換成大的水槽。
雛雞壓死
溫度低, 雛雞扎堆取暖擠壓死亡;飼養員管理不精心, 放置飲水器或料桶時, 撤網上墊紙時意外擠壓死亡;由于密度過大, 料槽飲水器數量少, 放置位置不當或驚嚇導致雞群相互擠壓死亡。應根據雞的品種, 大小, 數量, 強弱不同進行分群精心飼養, 掌握合理密度, 防止擠壓死亡。
雛雞熱死
初生雛雞對溫度耐受的上限和下限非常接近, 為33~35℃。 所以管理差的雞場熱死雞的情況并不少見, 要防止雛雞被熱死, 24 h值班, 確保溫度均勻適宜。
雛雞餓死或渴死
由于水槽或料槽位置太高或太少, 不能保證大部分雛雞采食和飲水, 體格弱小的雛雞可能被餓死或渴死。要防止出現這種情況的方法是育雛面積應與雛雞數量相適應, 有足夠的飲水器和料槽。
雛雞低溫致死
雞是恒溫動物, 在一定范圍內的溫度條件下能保持體溫相對恒定。 在生產實踐中, 由于低溫而導致雛雞死亡的比例很大, 造成低溫的原因很多, 例如雞舍保溫性能差, 外界氣溫過低, 加溫條件弱, 如停電, 停爐火等, 育雛室有穿堂風或賊風, 如低溫時間過長, 就可引起雛雞大批死亡。 經過低溫環境未死的雛雞, 極易患各種疾病和傳染病, 其結果對雛雞危害極大。
雛雞鼠害及其它
養殖場要建立建全滅鼠獎勵制度, 發揮員工的滅鼠的積極性, 實現全員滅鼠, 將養殖場的鼠害降到。 此外還有啄癖, 藥害等人為的因素。[3]
雛雞育成歌訣
雛雞育成并不難,概括注意5要點:
室溫控制好,根據日齡保溫暖。
雛雞出殼三天內,三十二度不能減,
以后每周降二度,到了七周常溫轉。
第二合理喂飼料,開喂出殼第二天,
主食小米玉米面,煮熟蛋黃摻上點。
加溫開水調合好,加點青菜營養全。
第三喂飲要合理,增設槽子水不斷。
水中調點藥,防病促長保康健。
定時定量喂飼料,做到少給和勤添。
微量元素多維素,按照標準料中拌。
第四管理講科學,及時分群莫遲延,
分出強弱剔病雞,經常運動日光見。
雞舍防潮保干燥,干細沙子定期墊,
嚴防鼠貓人來擾,隨時觀察保平安。
第五搞好雞防疫,每天清掃勤換草,
有糞早除嚴消毒,滴鼻接種雞疫免,
弱毒疫苗接種上,定期注射防霍亂,
按時給雞種上痘,球蟲白痢防感染。
雛雞開食方法
開食不宜過早,開食過早會因消化器官脆弱而受到損害,過晚開食則會消耗體力和營養物質,不利于雛雞生長發育。雛雞開食多在孵出后12小時~24小時,這段時間開食的死亡率。但一般不應超過36小時,過48小時開食,則明顯消耗雛雞體力,從而影響雛雞的增重。周的飼料放在平盤或塑料蛋盤上,不要將飼料放在報紙或塑料紙上,既浪費飼料又不易于消毒,容易造成污染。稍加拌濕的飼料為,并且拌一定比例的多維素和抗菌素,若有條件還可在雛雞料中加一些大蒜汁,可預防雛雞消化道疾病。飼料要現拌現用,采取勤添少喂的方法,尤其是夏天,一般情況下一天喂料4-6次。一周以后可改用飼料槽裝料飼喂雛雞。
飼養過程中要注意觀察雛雞的飲水和采食情況,不能發生搶食和搶飲的情況,若有發生不僅嚴重影響雛雞的生長發育,而且還會造成雛雞相互擠壓,出現踩傷和踩死的現象。另外一定要注意飼料盤和飲水器的清潔,剛開食的雛雞常常是邊吃料邊排便,每次添食時都要清除食盤中的糞便;飲水器每次換水時清洗一下再加水,每天用消水清洗一次。
雛雞季節
在自然條件下選擇的季節育雛雞,不僅關系到雛雞的成活率,而且對今后的生產性能、經濟效益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什么時候育雛雞好呢?
一般以2~3月育雛為好,初夏、秋季次之,盛夏育雛效果最差。2~3月出殼的雞又稱早春雞,具有較高的育種與經濟價值。因為春季育雛氣溫好控制,自然光照與日俱增,只要加強飼養管理,雛雞就能正常生長發育,疾病少,成活率高。早春雞中雛階段正趕上夏秋季節,戶外活動時間長,可得到充分運動,因而體質強健。到8~9月,絕大多數雞就能產蛋,即使到了冬天也大都能繼續產蛋,直到第二年秋天才換羽,產蛋時間長達1年。同時,所產的蛋也較重,種蛋合格率高,孵出的雛雞品質也好。而秋季育雛雞氣候條件雖好,但在雛雞育成后期光照時間長,性成熟提前,成年時體重和蛋重較輕,產蛋持續時間短。
雛雞挑選運輸
雛雞挑選
無論是自己孵化的或購買來的雛雞,為了保證所養雞群的均勻和健康,都要進行個體選擇。健壯雛雞的特征:眼大而有神,腿干結實,絨毛干燥松軟,活動能力強,腹部收縮良好、泄殖腔周圍干凈,喙、眼、腿、爪等不畸形,把雛雞握在手中感覺柔軟有彈性,溫暖和掙扎有力。劣質雛雞的特征:毛短、肚大、肚臍有黑痂(俗稱“釘”,這是肚臍收縮不良的表現)等,這類雛雞不好養。
雛雞運輸
從外地購雛雞,要做好運輸工作。可用木箱、紙箱或竹筐裝雞,木箱和紙箱墊些刨花或稻草,竹筐也要墊上稻草。天冷季節運輸木箱或紙箱外加蓋棉毯保溫,但要注意通氣,木箱或紙箱要開通氣孔,通氣孔要開在箱子的兩側和后方,防止運輸途中雛雞被風吹。多雨季節要備帶雨具。箱內裝放雛雞只數不宜過多,最多一百只一箱,箱內裝放雛雞可分層分隔,以防互相擠壓,每隔以裝25-50只為宜。途中運輸以越快越好,不超過24小時,夏季運輸時是在晚上開車。如果運輸量大,裝車時車板上放上一木架,然后才裝層箱子,以防底層雛被悶死。箱與箱之間要有一些間隙使空氣流動。在運輸過程中要經常檢查雛雞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采取必要的措施。
雛雞飼料浪費
一、改進食槽。防止飼料拋撒,按雞齡大小提供結構合理的食槽,應設法不讓雞進槽內,同時也不讓雞把料弄出槽外。
二、使用全價配合飼料。要根據雛雞的飼養標準配制全價配合飼料。由于其營養全面,適口性好,符合雛雞的生理需要,雛雞生長速度越快,采食量越小,飼料利用率越高。
三、改進飼喂方法。少喂勤添,加料量不超過食槽深度為1/3,適量限制給料量,以每天食槽不剩料為好。
四、保持雞舍適宜的溫度。雞舍溫度應保持在20℃左右,不能低于15℃。
五、注意飼料保存。要防止飼料發霉變質,鼠害、雨淋和陽光直射。
雛雞注意事項
因為雛雞還很小,所以拿的時候要輕輕的拿,不能捏著翅膀。
雛雞不能喝水,給雛雞吃的菜葉里已經含有水分,再加之雛雞胃腸道還沒有發育好,不能多喝水,否則會拉稀致死。
要及時清理雞舍糞便等臟污、污垢,注意通風,以防病菌。
雞舍要保持密度低,防止雞踩雞現象。
雛雞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 雛雞 |
含量參考 |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202 千卡 |
蛋白質 | 19.1 g |
脂肪 | 13.9 g |
| 100 mg |
飽和脂肪酸 | 3.8 g |
反式脂肪酸 | 0.2 g |
多不飽和脂肪酸 | 2.6 g |
單不飽和脂肪酸 | 6.4 g |
水分 | 67 g |
| 9 μg |
| 2 μg |
鈉 | 70 mg |
鎂 | 22 mg |
磷 | 150 mg |
鉀 | 320 mg |
鈣 | 7 mg |
錳 | 0.01 mg |
鐵 | 0.6 mg |
銅 | 0.05 mg |
鋅 | 1.1 mg |
硒 | 12 μg |
碘 | 8 μg |
| 24 μg |
1(硫胺素) | 0.11 mg |
2(核黃素) | 0.25 mg |
() | 6.6 mg |
6 | 0.31 mg |
| 0.6 μg |
| 0.15 mg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