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捕獲顯微切割背景
搭配倒置熒光顯微鏡及數碼成像系統
機體組織包含有上百種不同的細胞,這些細胞各自與周圍的細胞、基質、血管、腺體、炎癥細胞或免疫細胞相互粘附。在正常或發育中的組織器官內,細胞內信號、相鄰細胞的信號以及體液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細胞,使這些細胞表達不同的基因并且發生復雜的分子變化。在病理狀態下,如果同一類型的細胞發生了相同的分子改變,則這種分子改變對于疾病的發生可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然而,發生相同分子改變的細胞可能只占組織總體積的很小一部分;同時,研究的目標細胞往往被其它組織成分所環繞。為了對疾病發生過程中的組織損害進行分子水平分析,分離出純凈的目標細胞就顯得非常必要。1996年,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國家腫瘤研究所的[2]開發出激光捕獲顯微切割技術(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次年,美國Arcturus Engineering公司成功研制激光捕獲顯微切割系統,并實現商品化銷售。應用該技術可以在顯微鏡直視下快速、準確獲取所需的單一細胞亞群,甚至單個細胞,從而成功解決了組織中細胞異質性問題。這項技術現已成為美國“腫瘤基因組解剖計劃”的一項支撐技術
[1] 。
激光捕獲顯微切割原理
LCM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一低能紅外激光脈沖激活熱塑膜———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acetate,EVA)膜(其吸收峰接近紅外激光波長),在直視下選擇性地將目標細胞或組織碎片粘到該膜上[2] 。LCM 系統包括倒置顯微鏡、固態紅外激光二極管、激光控制裝置、控制顯微鏡載物臺(固定載玻片)的操縱桿、電耦合相機及彩色顯示器。用于捕獲目標細胞的熱塑膜直徑通常為6mm,覆在透明的塑料帽上,后者恰與后繼實驗所用的標準 0.5ml離心管相匹配。
機械臂懸掛控制覆有熱塑膜的塑料帽,放到脫水組織切片上的目標部位。顯微鏡直視下選擇目標細胞,發射激光脈沖,瞬間升溫使 )EVA膜局部熔化。熔化的EVA膜滲透到切片上極微小的組織間隙中,并在幾毫秒內迅速凝固。組織與膜的粘合力超過了其與載玻片間的粘合力,從而可以選擇性地轉移目標細胞。激光脈沖通常持續0.5~5.0毫秒,并且可在整個塑料帽表面進行多次重復,從而可以迅速分離大量的目標細胞。將塑料帽蓋在裝有緩沖液的離心管上,將所選擇的細胞轉移至離心管中,從而可以分離出感興趣的分子進行實驗[3] 。
EVA膜約100~200μm厚,能夠吸收激光產生的絕大部分能量,在瞬間將激光束照射區域的溫度提高到90°C,保持數毫秒后又迅速冷卻,保證了生物大分子不受損害。采用低能量紅外激光的同時也可避免損傷性光化學反應的發生。
激光捕獲顯微切割LCD優缺點
LCM的優點在于其迅速、準確和多用途的特性。結合組織結構特點以及所需的切割精確度,通過選擇激光束的直徑大小,可以迅速獲取大量的目標細胞。LCM與以顯微操作儀為基礎的顯微切割技術相比[4] ,具有以下優點:(1)分離細胞速度快,無需精巧的操作技能;(2)捕獲細胞和剩余組織的形態學特征均保持完好,可以較好地控制捕獲細胞的特異性;(2) 捕獲細胞與塑料帽結合緊密,減少了組織損失的風險。相比而言,除了激光切割彈射微分離系統[5] 以經染色的用于存檔的切片也可被成功進行顯微切割。
盡管 LCM 應用廣泛,但對于常規染色、固定且不加蓋玻片的組織切片,其視覺分辨率受到很大限制。而對于那些本身缺乏一定結構特點的復雜組織(如淋巴組織,廣泛浸潤的腺癌等),要準確分離出某一類細胞幾乎是不可能的。Fend等[6] 通過采用特殊染色,尤其是免疫組化方法,使目標細胞或想要去除的細胞變得更加醒目,從而解決了上述難題。
應用 LCM,偶爾會出現無法將選擇的細胞從切片上移走的情況,出現這種結果有兩種原因:(1) 細胞與熱塑膜之間的粘合力不足,通常是由于組織未脫水或激光的能量設置過低造成的;(2)組織切片與載玻片間的粘合力過強,通常發生在顯微切割干燥時間過長的冰凍切片。針對不同樣本組織(包括免疫組化染色的組織切片),一些研究小組分別詳盡報道了采用適合的處理方法,以達到的顯微切割條件[7] 。
激光捕獲顯微切割應用
激光捕獲顯微切割與生物芯片的結合應用
LCM較以往的顯微切割技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現已廣泛應用于腫瘤研究,包括前列腺癌
[8] 、腎癌、肺癌、甲狀腺癌
[9] 、食管癌 、胃癌、肝癌、膽管癌、結腸癌 、乳腺癌、膠質瘤 、惡性胸膜間皮瘤、淋巴瘤、卵巢癌等。此外,LCM還成功應用于其它一些疾病的研究中,如Crohn病
[10] 、肌性側索硬化癥
[11] 、子宮內膜異位癥、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結核病、丙型肝炎等。而應用LCM所分離的組織也多種多樣,包括單個細胞、單一細胞群(主要是癌巢)、血管等類型。
激光捕獲顯微切割展 望
LCM成功解決了組織異質性問題,且具有迅速、準確等諸多優點,已被廣泛應用于腫瘤等疾病基因水平的研究中,并顯示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1] 。但今后可能還需要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的發展和完善:理論上,除上述組織及細胞以外,LCD還可應用于其他所有組織細胞(如脾臟巨噬細胞、肝臟Kuffer細胞等)的分離,但其各自的切片制備、染色等技術方法尚需要進行探索;開發相應的應用程序,僅需輸入目標細胞或組織的特異性參數即可實現計算機自動控制LCD[12] ,從而大大縮減所需的人力和時間;提高捕獲單個細胞的精確度,以減少非目標組織的沾染;進一步優化快速免疫組化染色的步驟,改進DNA和 RNA抽提技術,實現從少量捕獲細胞或組織中獲得高質量的核酸。